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增强全国发展合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B:2008年9月,备受文学界瞩目的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在古城西安隆重揭晓并颁发,尺子建的《光明再低头的一瞬》等27人分别获奖。 C: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将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令世界瞩目,令中国人“眼红”,难道不值得中国电影人不深思吗? D:在崇文区龙潭庙会上,城市志愿者们不仅热情地在站点接待络绎不绝前来咨询的游人,还帮助疏导游客,应邀为游人照相。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经典 装饰品 出而反尔 宰相肚里能撑船 B:歉收 摊鸡蛋 开源节流 拿着鸡毛当令剑 C:融资 白内障 桃园结义 男儿有泪不轻谈 D:凋敝 股份制 以逸待劳 磨刀不误砍柴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纽约,一栋摩天大楼因为楼层太高,上上下下的人多,电梯不是一叫就来,许多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烦,便一直连续地按按钮,有的人虽看见电梯钮已经亮了,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所以按钮易损坏,而电梯也常常会跑冤枉路。为此,老板每个月都因昂贵的电梯修理费而伤透脑筋,在电梯旁多次贴出告示,但收效甚微。
  最后一名心理学家轻易地解决了问题。他的办法是,在电梯门旁装一大片镜子。镜子使乘客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猴急模样,那些平时举止随意粗鲁的人,只要一站在镜子前,也变得有礼貌了。这样一来,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镜子前都变成了绅士或淑女,彬彬有礼地耐心等待电梯。老板的难题就这么解决了,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 (参照08年全国高考评分标准)

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4分)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示例一]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希望/是高远伟大/还是平凡微小/只要你的希望还在编织着。

[示例二]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画卷/是温暖热烈/还是凄清空潆/只要你的画卷还在展开着。

[示例三]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河流/是澎湃奔涌/还是无声无息/只要你的河流还在流淌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选用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阅读下面几句话,给“飘色”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00个字。(5分)

①飘色是一种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②飘色在不同地区又有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

③飘色的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

④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飘色又叫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是一种运用巧妙的力学原理凌空表演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片段,以巡游的形式,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3处并加以修改。(6分)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1)将“令尊”改为“家父”。(2)将“惠寄”改为“敬寄”或“寄送”。

(3)将“敝校”改为“贵校”。   (4)将“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每对一处得1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你家在哪里?”

某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的亲人,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囔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

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么?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拿到某国绿卡的华人女作家写的。她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回到国内看望父母,而已经在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想去看看故乡。可等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时,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作家和父亲只能站在曾经的自家门口,进不去屋子。父女二人很感伤地回到城市的家中时,身为人母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女儿,又要匆匆返回大洋彼岸的那个家了。

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什么是家?哪里是家?为何离家?如何离家?何处安家?

我想,会有不少人在深夜寂静处,独自沉思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个看似简单、也许是“犯傻”的问题吧?

这样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我想,当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如果说家是漂泊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在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本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我们可以做应该做的,只是使这种“心安”、这种“身心合一”、这种“神魂归一”的感觉尽可能的常在,那么不论一个人身居何地,都不算是离家很远,或者干脆说就是身在家中了。

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是个永远的行路之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真正的家,本来不在哪个具体的地方,我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时,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们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

1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4分)

(1)忽然自己就先乐了。(2分)

(2)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2分)

15.第六段连续使用疑问句(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本文作者对“家在哪里”这一问题的探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6分)

17.散文讲究“神聚”,本文是如何做到的?请作简单探究。(6分)

14.(1)知道自己问了一个犯傻的问题,也知道家人会因此而嘲笑自己。(2分)

   (2)自己思考着何处是家的问题,当读到女作家匆匆“回家”而难得心灵安顿时,不禁心有戚戚而感伤。(2分)

15.①形成排比,突出强调了作者思索的深入;(2分)②为下文写作者对“家”的认识作好了铺垫;(2分)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读者一起思考关于“家”的问题。(2分)

16.(1)清晨从梦中醒来之后的询问与思索;(2)与华人女作家的作品《回家》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3)对天堂的阐释(或对“身心合一”“神魂归一”的阐释);(4)作家杨绛的新书《我们仨》与“我”的观点的契合;(5)与自己面对面的喜悦。(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17.全文紧紧围绕“我”对“家”的思索这条线索;(2分)篇首讲在某个清晨思考“家”的问题,行文中间(第12段)重提这样的清晨“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最后强调“此时此刻”因明白而“喜悦”,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使得全文主题凝练而集中。(4分)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孟子》)

(2)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

“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他写的《归园田居》中有“ ,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道:“ ,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抒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 。”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  但见悲鸟号古木  渚清沙白鸟飞回  乌鸟私情  (每空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4分)

(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表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4分)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4分)

8.B(动词,查究。A.隶属,动词;奴隶,名词。C.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对于。D.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助词,与介词“为”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9.A(B.前句是皇上对范纯仁敢谏的嘉许;后句是说范纯仁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不属于爱民。C.前句是与人论治民的宽与严,不属于敢谏。D.前句是与下属通判论应依法处置囚犯,不属于敢谏)

10.C(“期岁,盗减比年大半”是说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11.(1) 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3分。“会秋大稔”1分,“公实活我”1分,“忍累公邪”1分)

 (2)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3分。三句各1分。“自新”可译为“改过自新”,“释”也可译为“释放了”)

(3)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4分。“每戒子弟”1分,“人虽至愚”1分,如译为“人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亦可;“责人则明”1分,“明”译为“清醒”“明白”亦可;“恕己则昏”1分,“恕”也可译为“原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