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由霍尔和亨施共享,他俩在发展激光精密光谱学尤其是光频梳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光谱就是原子(分子)能吸收或发射不同颜色(频率)的光的系列。不同原子(分子)的光谱很不一样,这取决于它们内部结构和运动状态。对光谱了解得越细密,对原子结构和运动就知道得越清楚。因此,不断提高光谱的精密度是科学家长期奋斗的目标。霍尔和亨施相互独立地或共同合作地发展了许多精密光谱的实验方法。精密光谱是用频率确定的激光照射原子、分子系统而得到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激光频率非常单一和稳定。但实际上激光频率总有一个分布范周,叫做“线宽”,而且总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因此,要得到精密光谱首先要压缩激光的线宽,把激光频率做得非常稳定。在这方面,他们两人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精密的光谱测量对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基本的意义,这就是它能确定一些物理常数,研究它们是否真正是“常数”,即看它们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缓慢而微小的变化。亨施通过测量氢原子光谱在确定一个对原子结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常数――里德伯常数方面做出了创造性成就,而霍尔则测得了光速的值―每秒299792458米。这个值现在已被国际科学界定为光速的“定义值”,它没有任何误差。由于原子钟的发展,时间是现在能测得的最准确的物理量,国际上定义一秒是铯原子发出的一种电磁波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时间。根据这个定义值 和“秒”长单位,国际计量局已把长度单位“米”定义为1米是299792458分之一秒内光在真空中走过的路程。这样,精确测量长度就可以变成精确测量时间了。这无论对科学还是对工程技术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霍尔和亨施还发明了“光频梳”这种光频测量的方法,为开发“光钟”’奠定了基础。光钟就是光波频率的原子钟。利用精密光谱做成的光钟可以把定时的准确度和稳定度从现在无线电波原子钟的15位数提高到18位数,这样高水平的测量有什么用呢?举一个例子。上面说过,测量距离可以用测量时间来代替。现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做成的。这个系统在天上有很多卫星,卫星上带有原子钟,时刻向地面和空间发送精密的时间信号,人们接收这种信号就能精确测定自己所在位置和时间。如果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定位到几米的数量级,利用光钟以后,就会定到毫米量级。这当然是极大的进步,对于航天和深空探测等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5.下列关于“精密的光谱测量”的说法,正确的―项是
A.通过光谱了解原子内部结构和运动是发展精密的光谱测量最基本的目的。
B.用激光照射原子或分子系统,就能得到精密的光谱。
C.精密的光谱测量的前提之一是需要把激光频率做得非常稳定,因此要压缩激光的线宽。
D.霍尔和亨施在精密的光谱测量方面取得革命性成果完全是合作的结果。
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德伯常数是由亨施用测量氢原子光谱的方法测得的。
B.亨施借助十精密的光谱测量,检验出里德伯常数是否真正是“常数”。
C.亨施用测量氢原子光谱的方法在确定里德伯常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D.亨施通对氢原子光谱的测量,确定了里德伯常数对于氢原子结构具有特殊的意义。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施虽未能测量出里德伯常数的具体值,但贡献仍是巨大的。
B.由于“光频梳”这种光频测量方法的发明,光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近在跟前。
C.现在无线电波原子钟定时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是15位数,将来光谱频率的原子钟则可达到18位数。
D.如果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换成光钟就能提高测量和搜索目标的精确度。
5.C(A最基本的意义在于测定物理常数,原文说“精密的光谱测量对物理学甚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基本的意义。这就是它能确定一些物理常数……”。B.用“频率确定的激光”。D.原文说“霍尔和亨施相互独立地或共同合作地发展了许多精密光谱的实验方法”。)
6.C.“亨施[通过测量氢原子光谱][在确定―个对原子结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常数――里德伯常数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原文是说亨施在确定里德伯常数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至于有没有测出其数值,从下文“而霍尔则测得了光速的值”的表述可知并没有,因而也就谈不上检验出其是不是真正的“常数”以及对氢原子结构的特殊意义。因此ABD选项不正确。
7.B,“光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近在眼前”依据不充分。
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那波光泽动的碧色,是近处的老树,遍布的苍苔、藤蔓,远处的菜畦、山脉。一条 着千年时光的河流,与天边连接。②到年底,全市农村98%以上行政村将通等级公路,95%以上的路面将实现硬化,杭州农村交通面貌将发生 。③有人认为人一辈子只有7次机会,两次机会之间相隔 7年, 25岁以后开始出现机会,经过50年的时间;75岁以后就难有机会了。
A:倒影 巨变 大约 大概 B:倒映 剧变 大概 大约 C:倒映 巨变 大约 大概 D:倒影 剧变 大概 大约
“玩”是一种迷恋,一种态度。有人玩出了名堂,也有人玩丢了江山;有人在玩中怡情悦性,也有人在玩中迷失了自我。请以“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略
请对下面一组画面加以想象创造,进行解说,使之成为恰当的画外音。注意:解说时,注意主体和陪衬物、背景的关系,注意顺序,要给人很强的可视性。(6分)
画面:①FLISH动画――蒲公英老了;②小蒲公英问妈妈:有什么遗产;③“妈妈”默默地给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小伞;④“孩子”高兴地在大地的怀抱戏耍。
深秋,秋风瑟瑟。田野中一株蒲公英,叶子枯萎,枝上一簇簇的白白的“花”,在风中摇晃。渐渐露出小小的蒲公英籽,在风中摇晃,仿佛在问妈妈。妈妈默默地给它们配上白色的小伞。小蒲公英籽一颗一颗离开妈妈,随风飘去,宛如一群小伞兵。飘呀飘,飘在湛蓝的天幕上。蒲公英在风中摇晃,用它那干枯的手向远飞的“孩子”们挥手告别。
用简洁而精警的语言概括或评价以下课文的主旨或内容。如《我与地坛》生与死的考验,
灵与肉的追求;《花未眠》美的启迪,美的开光。(要求句式整齐,语言精练,每小题除标点符号外不超过14个字)(4分)
(l)《错误》
(2)《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示例:(1)美丽的错误,无尽的情思。(2分)
(2)良药苦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最利心。(2分)
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注释:柱状图分别为老师、学生
(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
(2)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是新教材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1)绝大部分的师生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
(2)A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会降低教材的吸引力。 B教材和现实的脱离,会使教材得不到广大师生得青睐。 C在新教材编写中应该注意教材与现实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 亲
张俊纶
父亲死的时候,我六岁。
父亲得的是伤寒。家里没有钱为他治病,请来巫医。巫医踮起一只脚,举着剑,剑柄上缀着纷纷铜钱。我还记得巫医口中念念有词,摇晃剑柄一片铜音的情景。
父亲担任过生产队长,也做过大队的水利技术员。有一杆水平尺,棕木,极沉实方正,横平面上有一滴水,竖平面圆眼儿上也有一滴水,只有接触的物体完全平正,一滴水方悠悠居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遗物。我常把水平尺拿在手上把玩,或去测量堂屋的地面。母亲说,这是你父亲做技术员用过的,是用来测量沟塍河堤的,你测量堂屋有什么用啊。
母亲常对我谈起父亲的善良和温和。父亲对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依稀记得父亲是圆脸,较少胡子,冬天里鼻子尖是红红的。母亲说,他的脚板常常开裂,塞得下一粒黄豆,赤肉涩涩的。他一年四季穿一双草鞋,草鞋都是他自己用稻草辫编织的。
我记得父亲在禾场里赶磙。“磙”指碾压稻谷的石磙,石磙套上框,由耕牛拉着旋磨儿,而耕牛须得有一个人牵引指挥,这个人的工作就称为“赶磙”。父亲手里好像有一根细柳条儿,有一下无一下轻轻拍打着。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冲着父亲高喊“张经标”――父亲的名字。那时的农村,儿子喊父亲的名字是忤逆,轻则吃骂,重则挨揍。然而父亲却没有生气,他脸上带着笑朝家里方向高喊:“你姆妈耶,听见没有?你的小儿子骂我呢。”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他曾无数次把我顶在头上,然而我只记得两次。一次是在曾王村看电影,电影的内容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有高亢的呐喊和噼噼啪啪的机枪声,我的目光那么高远,银幕一无遮拦,我看得惬意极了。这大约是我人生难得惬意的时光之一吧。一次是去姜家湾求符水。姜家湾在湖洲子上,有一株大枥木树,神树,树叶上滴落的雨水和露水,称为“符水”,据说包治百病。从我们墩上到姜家湾,要穿过几里长的稻田。稻子正是低头散籽的时候,
田野上一片清香,田界子两旁布满了半垂的稻穗和蓬蓬的马绊草,父亲的草鞋走过时有唰唰唰的响声。我骑在父亲的头上,无边的稻田铺展着金黄,像一幅画。
母亲说,父亲夸过你的话也不记得了?我们家的饭碗,白瓷的,上面有一只蓝雀,翅膀是开展的,你小时候用铅笔在纸上照着描,描得像,你父亲欢喜得不得了,逢人说我小儿子乖,我小儿子乖。在稻田里批革时也说,在禾场里“开场”时也说。我对他说,自夸自,无意思。他说,我是夸我儿子,不是夸我自己,怎么是自夸自呢。
父亲只读过两个月的冬书。所谓“冬书”,就是利用冬闲的时候读书,这是农家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父亲有相当的悟性,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好,而且还会四六骈俪文。小时候我见过他在箩筐上大写的一个张字,一气呵成,墨气淋漓。现在这只箩筐是早已烂朽无存了。前不久我听说世纶兄弟家有父亲手录的家谱,还有一篇序文,我欣喜不已,连忙去看,然而世纶兄弟翻箱倒箧却没有找到。站在世纶兄的房间里,我沉默了很久很久。我永远记得父亲温暖,无奈,凄楚的目光,那时父亲奄奄一息,祖母和母亲把我抱到他的跟前。他看着我,目光穿透了我的胸膛,一直到现在,那种透力仍然有增无减。大约是在第二天,父亲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那年他四十二岁。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母亲哭喊着“我的姊妹”,声音嘶哑了。
江汉平原上女人哭男人都喊“我的姊妹”,“我的姊妹”是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后的挽歌,也是妻子将丈夫送往天堂的凄婉的安魂曲。每年清明,我去为父亲插青,送上几串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清明时节应当是雨纷纷的,然而,没有下雨,是我站在父亲的坟前,泪如雨下。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我无比仓皇,却在仓皇中锤炼自己,坚强自己。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儿子没能在风雨中接受洗礼,这不知是不是
我的责任和罪愆?我自以为给了儿子很多,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他得到的只是
(选自《散文》2007年第9期《亲人三题》)
14.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
15.父亲去世后,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请简要赏析这段描写(6分)
16.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德”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17.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说明“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怎样的意图?(6分)
14.父亲的早逝,让我失去了父爱的庇护,过早地品尝生活的甘苦,承受生活的苦难,承担生活给“我”的重压。
15.运用比喻,摹形绘色地写出了祖母悲痛的情状,表达了祖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哀。
16.慈爱、勤劳、温和、善良、俭朴…… (举例略。每点2分。)
17.第一问(2分):“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只是贪图逸乐,还有思想的一片空白”。
第二问(4分):烘托父亲的形象,自责自己的行为,启发读者思考父爱的真正内涵和父爱少与多的辩证关系。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5分)
①河汉清且浅,___________?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②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①相去复几许/脉脉不得语
②舟遥遥以轻/恨慨晨光之熹微
③闻道有先后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①~③题。(8分)
[双调]殿前欢
梅花景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
[注释]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①“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分)
②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③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3分)
①月下梅影(只答梅、梅花、梅影等,给1分)
②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1分。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受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1分。要点“受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③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1分。要点“在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1分。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1分。要点“高洁的情操”)。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据说,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大灯塔建设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耗时20年,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开始点灯,为过往的船只导航。遗憾的是,大灯塔没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就消失了。所以,现今关于其形态或尺寸有各种说法。在高度上出现了从120米到180米各种估计值,但是最低也在120米这一点上趋于一致。形态以3层建筑最具有说服力。
灯塔的内部以平缓的螺旋形坡道一直通到3层的灯火室。燃料好像是用驴子运上去,但也有说是利用简易的升降机搬运燃料。关于燃料具体是什么,至今尚不清楚。有说是树脂成分多的木材,也有说是矿物性的石油菜。总之,哪一个也没有超出推测的范围。
灯塔的建筑材料是石灰岩或大理石,摩天白墙的巨大建筑是亚历山大城存在的象征。除了其巨大的尺寸外,更令人吃惊的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其强弱和方向能自由控制。白天聚集阳光,反射到几十公里之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航船进港。另外,室内还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其作用类似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
据说从大灯塔发出的光在50公里远的距离外就能识别,在晴天,地中海对岸的亚细亚镇的模样一清二楚地映在反射镜上,另外通过聚焦太阳光线并反射,可以烧着160公里开外的船只。这一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再者,关于反射镜也有许多的谜。按照古文献的说法,使用玻璃与透明的石头。所谓透明的石头或许是水晶,但当时的玻璃或水晶的研究技术还没有现在那么高级,从考古学的常识来看,欲制作直径1米的巨大透镜是不现实的。因此按照一般的说法,亚历山大大灯塔的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
不仅如此,在这个亚历山大大灯塔还留下了使用其他更惊人的超技术的痕迹。如除了波塞冬像外,大灯塔的各处还设置了几尊青铜制的塑像。对此,阿拉伯的历史学家阿•马斯岛迪作了这样的描述:“某个像只要敌船靠近到一夜行程的距离之内时,用手指出那个方向,当船一旦靠近港口就发出非常警戒的叫声。”
乍一听这项技术确实有点神了,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的最新科技发展,不难发现它类似于今天的雷达报警系统,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机械进行操控。当然也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是如果看一下同时代生活在亚历山大城的海伦设计制作的极为精巧的自动玩偶,我们就不能单单作为传说而加以全面否定。
5.下列有关“灯塔内反射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证实,亚历山大大灯塔的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而非使用玻璃与透明的石头。
B.地中海对岸的亚细亚镇的模样总是一清二楚地映在大灯塔内的巨大反射镜上,令人称奇。
C.灯塔室内反射镜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
D.亚历山大灯塔白天用反射镜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为过往的船只导航。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今关于大灯塔形态或尺寸有各种推测和说法,但高度120米、形态为三层已趋于一致。
B.大灯塔的燃料要么是脂成分多的木材,要么是矿物性的石油菜。但到底是哪一种,至今尚不确定。
C.大灯塔拥有的种种惊人的超技术令人难以置信,但海伦设计制作的自动玩偶使我们不能单单作为传说而加以全面否定。
D.历史学家阿•马斯岛迪描述的大灯塔内青铜制塑像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雷达报警系统。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塔内部平缓的螺旋形坡道似乎与便于燃料的搬运有很大关系。
B.2300年前,大灯塔在建筑物中自在地控制光的复杂系统可以说是远远超越时代的超技术了。
C.历山大大灯塔如今只是停留在人们想像中的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已经失去考古价值。
D.反射镜通过聚焦太阳光线并反射,可以烧着160公里开外的船只,说明大灯塔具备一定的军事作战功能。
5.D(A项太绝对,文中说的是“按照一般的说法”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B项缺少条件“在晴天”; C项,灯塔室内反射镜的主要作用是导航。)
6.D(A项,高度最低在120米这一点上趋于一致;B项,大灯塔的燃料具体是什么,至今尚不清楚;C项,海伦设计制作的自动玩偶只能说明不能全面否定青铜塑像的功能。)
7.C(“亚历山大大灯塔失去考古价值”的说法不切实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