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C 打发掉(花掉)

9.D  两句中“以”均为介词,把 A.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 B.为:介词,替;介词,对,向 C. 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

10.C 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原文说“尤喜讲《易》……多至十万馀言 ”;原文说“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而不是说只有这几种有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四川省共有水库6678座,位于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库,坝高159米,库容10亿立方米,并不是其中最大的水库。自2009年1月17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一文之后,西方一些媒体立刻跟进,耸人听闻地报道:“中美科学家研究表明:造成9万人死亡的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俨然世界上的科学家已达成共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就拿被《科学》杂志那篇文章引以为据的雷兴林、马胜利等人发表在《地震地质》的论文来说,这些作者并没有成功地证明“5・12”汶川地震是由紫坪铺水库造成的。

该文的第一作者雷兴林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在一系列简单的假说的基础上,计算了紫坪铺水库加载(蓄水)或卸载(放水)过程对地下极浅岩石中断层面上剪应力的影响。例如,假说岩石是开放的多孔介质,各孔彼此相连,岩石的渗透率为一常数,既不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也不在水平方向有变化;地壳内压力梯度忽略不计;岩石在研究的深度范围内是完全线性弹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即使在这些极端理想的情况下,水库加载或卸载对地下4-5千米深度以下地壳中断层面上库仑应力的大小也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无论因水库荷重还是水沿断裂带往下渗透,只对近地表几千米厚的岩石中断层活动有微小的影响,这些都是行内人所公认的常识――水库加载或卸载或许会引发库区或周围小范围内断层发生较小的滑移,形成小地震。

事实上,雷兴林等人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是: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地下岩石中应力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在近地表几千米的地壳中可能会产生0.1―0.5bar应力的变化,但在深于10千米的地壳中,其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雷兴林等人很怕引起别人误解,多次强调:“一个地区能否发生地震,关键在于该地区是否存在一定规模的活动断层,且其应力状态是否已接近破坏强度。仅靠水库本身的重量和相应的流体压力是不足以使完整的地壳岩石发生大规模的断裂而产生强震。”这也是行内人所公认的。但是,雷兴林等人却认为:汶川大地震迟早会发生,只是紫坪铺水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得地震提前到来几十年。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过于简单地把地壳中岩石破坏强度看成是一个常数,并且认为地壳中构造应力积累随时间是线性增加的。大地震的发生与否,绝不像往骆驼背上加草那么简单。事实上,水库的加载或卸载引起的微小的应力变化,立刻会被库区及其附近小范围内地壳浅部滑动强度很低的节理面和小断层吸收,使浅表岩块间稍有滑动,但绝对不足以触发地下19千米深处的巨震。

“5・12”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9千米。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强烈推覆逆冲的结果,与紫坪铺水库无关。水库的蓄水与放水或许会诱发一些极浅源的小震,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场8级特大地震。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有删改。)

5.下列不属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一项是

A.批驳西方一些媒体“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等耸人听闻的言论。

B.运用软件计算了水库的加载与卸载对地下极浅岩石中断层面上剪应力的影响。

C.指出雷兴林等人的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及存在的片面性。

D.得出“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场8级特大地震”的结论。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一个地区发生地震,关键在于该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活动断层,且其应力状态已接近破坏强度。

B.地壳中岩石破坏强度是一个常数,地壳中构造应力积累随时间是线性增加的。

C.西方科学家及媒体已达成共识: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

D.雷兴林等人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是: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地下岩石中应力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建设和使用紫坪铺水库,汶川大地震会推迟几十年到来。

B.汶川地震后,余震不断,是与四川众多的水库有关。

C.水库的蓄水与放水会诱发极浅源的小震。

D.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9千米,紫坪铺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这个深度岩石应力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5.B 这是雷兴林等人的做法。

6.A(B项是雷兴林等人片面的观点。C项,原文此句后有“事实远非如此”。D项应是“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而不是“增加”。)

7.D(A项是雷兴林等人错误的观点。B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原文是指“或许会”诱发极浅源地震。)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百姓对一个政党评价的好坏,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对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保不住性命;对政党而言,治不了腐败保不住政权。 B:美元贬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出口和美国整体经济,但从全球市场看,势必让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体雪上加霜,并促使其他一些国家货币随之贬值。 C:有资料统计,我市分布的爬行动物有85种之多,但是,其中很多物种多年来都未见其行踪。这些物种是否在重庆已经灭绝,有待进一步核实。 D:令人痛心的是,人类的过度开发,让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大自然生物链的破坏,最终受威胁的将是处于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事”。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颥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大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飘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注释:①从水即部首为三点水。

14.阅读文章,给“大漂泊”和“小漂泊”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4分)

(1) “大漂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漂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列举两首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6分)

16.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6分)

17.纵观全文,作者认为漂泊与水有紧密联系的依据是什么?(6分)

14.(1) 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  

(2) 人四处流浪。 

15.①为前文所说“宋代写漂泊的词大多表现乡愁,并且偏重于地理和亲情”作论据;②将漂泊与水联系了起来;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品位。

16.①蒋捷的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②“红”“绿”二字用法巧妙,形容词用作动词,营造出很美的意境。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漂泊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古典诗歌中的“水”是一种意象,能表现诗人们在远离故乡后的悲哀;台湾与大陆以水为隔,台湾的思乡诗都与江水、海水有关。

默写填空。(6分)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4)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唐四杰,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________、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6)_____________,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另外有代表作《古都》、《雪国》《千只鹤》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2) 又重之以修能    (3) 早岁那知世事艰

(4)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 卢照邻          (6) 川端康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秦楼月(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比较简要分析。(4分)

(1) 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2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2) 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__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耠募敢战士,飞应募。相有剧贼陶俊、贾进和,飞请百骑灭之。遣卒伪为商入贼境,贼掠以充部伍。飞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贼出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进和以归。

康王至相,飞因刘耠见,命招贼吉倩,倩以众三百八十人降。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耠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绍兴元年,张俊请飞同讨李成。时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飞曰:“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飞请自为先锋,俊大喜。飞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进大败,走筠州。飞抵城东,贼出城,布阵十五里,飞设伏,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选骑二百随帜而前。贼易其少,薄之,伏发,贼败走。飞使人呼曰:“不从贼者坐,吾不汝杀。”坐而降者八万余人。进以余卒奔成于南康。飞夜引兵至朱家山,又斩其将赵万。成闻进败,自引兵十余万来。飞与遇于楼子庄,大破成军,追斩进。成走蕲州,降伪齐。

……

张俊至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飞移军京西,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置司襄阳。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贼出战,飞阳北 北:北方 B.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 尝:试探

C.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 绝:截断 D.飞夜引兵至朱家山 引:带领

9.下面七句话分别缩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岳飞智勇双全的一项是

①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__法 ②飞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

③遣卒伪为商入贼境 ④命招贼吉倩,倩以众三百八十人降

⑤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⑥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也 ⑦夜引兵至朱家寨,又斩其将赵万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⑦ C.①④⑥⑦ D.②⑤⑥⑦

10.对文章内容概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岳飞跟随刘耠去解东京的包围,与敌人在滑水南岸对峙。他率领一百名骑兵在黄河边上操练。敌人突然来到,他就一个人奔去迎击敌人。

B.岳飞立下了战功,宗泽感到非常惊奇,但是认为他喜欢野战,不是万全之计,便教授给他布阵的方法。

C.绍兴元年,岳飞请求跟张俊一同去讨伐李成。当时李成的部将马进入侵洪州,在西山扎下连营。岳飞主动请求做先锋,张俊非常高兴。

D.张俊到了长江边,会见各路军队的统帅,唯独称赞岳飞与韩世忠是可以依靠办成大事的人,并命令岳飞驻扎襄阳,以窥测中原情况。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2)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3)飞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

8.A(北:失败)

9.B(①表现岳飞好学;⑤为宗泽赞扬,间接表现岳飞智勇双全。)

10.C(应为张俊邀请岳飞一同去讨伐李成。)

11.(1) 他父亲认为他很重道义,说:“如果你因时势所需而被重用,一定会为国献身,为正义而死。”

(2) 敌人突然来到,岳飞指挥他的部下说:“敌人虽然众多,但不知道我们的虚实,我们应当趁敌人还没有站下脚时攻打他们。”

(3) 岳飞身着重甲,跃马前进,悄悄从贼人的右侧冲出来,攻入敌阵,他的部下跟随着他。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7题(每小题3分)

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王家新)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社会消费心理将发生一些变化,大宗的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与投入比重会增加。因为教育可以延缓就业压力、提升人的自身素质与竞争力,文化娱乐可以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一种精神的安顿、慰藉与希望。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投资的压缩却可激发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创新形式。促进成本低但内容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考察美国、日本和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而美国东海岸的百老汇和西海岸的好莱坞却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同时也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美国人即使领取救济、节衣缩食,也要挤出几个铜板,走进剧院、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生存的温暖与希望。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美国涌现出了大量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在灰色压抑的经济萧条时期,这些文化娱乐活动让美国人轻松地消磨艰难时光、获得暂时的精神庇护。而这种萧条时期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也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市而上,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20世纪后期开始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虚墟上,日本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真正改善,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日本的这一系列推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其实从“军事立国”到“经济立国”,最终转而为“文化立国”,这既是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为应对经济发展问题而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对于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国民经济脆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痛定思痛,认识到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本土活力的经济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有重大价值。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除了诸如政府放松管制、加强产业扶持保护以及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等因素外,最值得关注的是以电影电视为龙头的韩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这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韩流”不但拉动了巨大的本土消费,也带动了庞大的国际贸易。

综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是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尽管我国与美日韩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体政体不同,但毕竟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之中,可以判断,此次金融危机必然会从虚拟经济危机及实体经济,蔓延到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但同样可以判断,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也可逆势而上,有所作为。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有力扶持,充分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繁荣的文化艺术、丰富的文化产品、优质的文化服务来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消弭焦虑,凝聚人心,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时期,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恢复发展。

(选自2009年1月20日的《光明日报》,有删减)

5.下列选项不属于“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的一项是

A.教育及文化娱乐产业可以提升人的自身素质与竞争力,给经济震荡中的人们一种精神的安顿、慰藉与希望。

B.萧条时期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会使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势而上,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

C.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刚好处于非均衡状态,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D.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可以消弭焦虑,凝聚人心,有助于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恢复发展。

6.下列概括和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娱乐业的巨大繁荣,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也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超越其他产业的巨大贡献。

B.从“军事立国”到“经济立国”,再到“文化立国”,虽然只有三次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却让日本找到了一种新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境。

C.仅凭以电影电视为龙头的韩国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就让韩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

D.通过对美日韩历史经验的考察,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起了独特的作用,这给正处于全球经济萧条时期的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经济萧条会带来文化投资的压缩,但却促使成本低但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因此,这种特殊的时期一定能催生出伟大的艺术家和文艺作品。

B.韩国努力推动以电影电视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所获得的成果证明,具有本土魅力、本土根基和本土优势的产业,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C.“韩流”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了本国文化价值观,培养了国际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对提升其国家软实力应该具有一定的作用。

D.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力扶持,采取及时而恰当的文化产业政策来保持经济萧条时期社会大局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恢复发展,已是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必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5.C“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刚好处于非均衡状态”有误。

6.D(A原文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B让日本找到了一种新的经济持续增长方式有误;C仅凭有误,应为“除了诸如政府放松管制、加强产业扶持保护以及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等因素外”)

7.A(“一定能”有误,原文为“可激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行动来帮助受灾地区政府应对灾难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会作出积极而肯定的回答。 B:国家发政委建议取消每周休息两天的“双休制”,改设月末连休四天的“小黄金周”,但此建议要被采纳尚需有关部门达成共识。 C:针对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很大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采取政策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能不能进步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