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包括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内的五个中央银行13号宣布,将联手推出向市场注入“无限量”流动性的新方案,以解冻信贷市场并加强向银行间提供现金流。

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国民银行负责人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他们将举行期限为7天、28天和84天的固定利率美元招标,向金融机构提供无限量的短期美元资金。参与方在各自权限规定的抵押数额范围内,可拆借任意数额的资金。据报道,日本央行也表示在考虑采取相同的措施。

为使各个央行能够提供充足的美元资金,美联储表示将扩大与各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规模。这一举措将持续至2009年4月30号。

五央行将联手推出注入“无限量”流动性新方案。(或:五央行将联手供应市场“无限量”流动性。)

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①②两个小题。(6分)

(1) 概括右边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3分)

(2) 请根据这一漫画所揭示的寓意,为某公交站点撰写一条公益口号,要求言简意赅,便于记忆,朗朗上口,至少应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3分)

①示例:这是一幅名为“男儿当‘自强’”的漫画。在公交车站,人们站在一辆公交车前等候上车。两名男子挤在同在等车的一群妇女、儿童之前,占据了上车的有利位置,他们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②示例:“我排队,我礼让,我文明,我快乐”、“自觉排队,礼让光荣”“讲究秩序,排队礼让”“排队礼让,文明时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 )

①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5.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象征含义?并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16.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17.请分别概括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6分)

18.把握全文,分析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分条陈述其中蕴含的作者深沉的感慨和热切的期盼。(6分)

15.①空巢象征着商丘这一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1分)但今天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徒留下一个文化名域的空名。(1分)②结构上引出下文,由空巢引出飞翔,由飞翔引出对庄子和屈原的议论,进而引出全文的内容。(2分)

16.①用老子、孟子、孔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对比,突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和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2分)②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2分)

17.①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薄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或者答为庄子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息(1分)这是由于他生活极少羁绊,并且那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2分)②屈原的创作体现出爱国忧民、洁身自好、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或者答为屈原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1分)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对昏君依然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爱国,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心中充满苦痛。(2分)

18.①庄子那样的浪漫情怀,那样的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屈原那样的英雄主义色彩,已经被现代人追名逐利的世俗大潮所冲淡,逐渐消散了。(4分)②作者要想让我们的生活重新获得激情,只要重新端正处世态度,继承古代仁人志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传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分)

古诗文默写。(6分,每题1分)

(1) 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2)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 千岩万转路不定,

(4) 此去经年,

(5)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等待戈多》的作者是爱尔兰荒诞派的代表作家

(1)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2) 齐彭殇为妄作        (3) 迷花倚石忽已暝   

(4)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5)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 萨缪尔・贝克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怀古(王)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 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请简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分)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 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 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 (4分) 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每处赏析1分)

8.C 打发掉(花掉)

9.D  两句中“以”均为介词,把 A.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 B.为:介词,替;介词,对,向 C. 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

10.C 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原文说“尤喜讲《易》……多至十万馀言 ”;原文说“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而不是说只有这几种有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四川省共有水库6678座,位于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库,坝高159米,库容10亿立方米,并不是其中最大的水库。自2009年1月17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一文之后,西方一些媒体立刻跟进,耸人听闻地报道:“中美科学家研究表明:造成9万人死亡的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俨然世界上的科学家已达成共识。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就拿被《科学》杂志那篇文章引以为据的雷兴林、马胜利等人发表在《地震地质》的论文来说,这些作者并没有成功地证明“5・12”汶川地震是由紫坪铺水库造成的。

该文的第一作者雷兴林利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在一系列简单的假说的基础上,计算了紫坪铺水库加载(蓄水)或卸载(放水)过程对地下极浅岩石中断层面上剪应力的影响。例如,假说岩石是开放的多孔介质,各孔彼此相连,岩石的渗透率为一常数,既不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也不在水平方向有变化;地壳内压力梯度忽略不计;岩石在研究的深度范围内是完全线性弹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即使在这些极端理想的情况下,水库加载或卸载对地下4-5千米深度以下地壳中断层面上库仑应力的大小也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无论因水库荷重还是水沿断裂带往下渗透,只对近地表几千米厚的岩石中断层活动有微小的影响,这些都是行内人所公认的常识――水库加载或卸载或许会引发库区或周围小范围内断层发生较小的滑移,形成小地震。

事实上,雷兴林等人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是: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地下岩石中应力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在近地表几千米的地壳中可能会产生0.1―0.5bar应力的变化,但在深于10千米的地壳中,其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雷兴林等人很怕引起别人误解,多次强调:“一个地区能否发生地震,关键在于该地区是否存在一定规模的活动断层,且其应力状态是否已接近破坏强度。仅靠水库本身的重量和相应的流体压力是不足以使完整的地壳岩石发生大规模的断裂而产生强震。”这也是行内人所公认的。但是,雷兴林等人却认为:汶川大地震迟早会发生,只是紫坪铺水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得地震提前到来几十年。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过于简单地把地壳中岩石破坏强度看成是一个常数,并且认为地壳中构造应力积累随时间是线性增加的。大地震的发生与否,绝不像往骆驼背上加草那么简单。事实上,水库的加载或卸载引起的微小的应力变化,立刻会被库区及其附近小范围内地壳浅部滑动强度很低的节理面和小断层吸收,使浅表岩块间稍有滑动,但绝对不足以触发地下19千米深处的巨震。

“5・12”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9千米。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强烈推覆逆冲的结果,与紫坪铺水库无关。水库的蓄水与放水或许会诱发一些极浅源的小震,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场8级特大地震。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有删改。)

5.下列不属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一项是

A.批驳西方一些媒体“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等耸人听闻的言论。

B.运用软件计算了水库的加载与卸载对地下极浅岩石中断层面上剪应力的影响。

C.指出雷兴林等人的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及存在的片面性。

D.得出“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场8级特大地震”的结论。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一个地区发生地震,关键在于该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活动断层,且其应力状态已接近破坏强度。

B.地壳中岩石破坏强度是一个常数,地壳中构造应力积累随时间是线性增加的。

C.西方科学家及媒体已达成共识:四川大地震是紫坪铺水库引起的。

D.雷兴林等人文章的主要科学意义是: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地下岩石中应力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建设和使用紫坪铺水库,汶川大地震会推迟几十年到来。

B.汶川地震后,余震不断,是与四川众多的水库有关。

C.水库的蓄水与放水会诱发极浅源的小震。

D.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9千米,紫坪铺水库的载荷与水压的渗透,对这个深度岩石应力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5.B 这是雷兴林等人的做法。

6.A(B项是雷兴林等人片面的观点。C项,原文此句后有“事实远非如此”。D项应是“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而不是“增加”。)

7.D(A项是雷兴林等人错误的观点。B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原文是指“或许会”诱发极浅源地震。)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百姓对一个政党评价的好坏,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对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保不住性命;对政党而言,治不了腐败保不住政权。 B:美元贬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出口和美国整体经济,但从全球市场看,势必让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体雪上加霜,并促使其他一些国家货币随之贬值。 C:有资料统计,我市分布的爬行动物有85种之多,但是,其中很多物种多年来都未见其行踪。这些物种是否在重庆已经灭绝,有待进一步核实。 D:令人痛心的是,人类的过度开发,让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大自然生物链的破坏,最终受威胁的将是处于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事”。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颥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大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飘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注释:①从水即部首为三点水。

14.阅读文章,给“大漂泊”和“小漂泊”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4分)

(1) “大漂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漂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列举两首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6分)

16.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6分)

17.纵观全文,作者认为漂泊与水有紧密联系的依据是什么?(6分)

14.(1) 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  

(2) 人四处流浪。 

15.①为前文所说“宋代写漂泊的词大多表现乡愁,并且偏重于地理和亲情”作论据;②将漂泊与水联系了起来;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品位。

16.①蒋捷的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②“红”“绿”二字用法巧妙,形容词用作动词,营造出很美的意境。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漂泊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古典诗歌中的“水”是一种意象,能表现诗人们在远离故乡后的悲哀;台湾与大陆以水为隔,台湾的思乡诗都与江水、海水有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