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作此词。

(1)品评本词时,有人认为“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是作者以塔自比,有人却说此句意在表明人非高塔。你认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2)请结合下阙,分析作者是怎样传情达意的。(3分)

(1)认同“人非高塔”:“谁似”二字,既反映出人皆有情,不能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又传达了词人为自己不能像亭亭耸立的高塔那样一直目送友人远去而遗憾的情绪,表达出词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认同“以塔自比”:“谁似”二字实际上是苏轼在自比高塔,形象地描摹出词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离去的样子,表达出词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下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分),通过描写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等景物,描绘出词人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的情景,(1分)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1分)末句通过“秋雨晴”和“泪不晴”的对比,更有力地反衬出作者思念之苦(1分)。(答到3点即给全分)

8.A(趁机;用,凭借。B:来,表目的。C:才。D:结构助词,的。)

9.B(A“数纳忠谏争”表忠诚;“悉遣归附农”是处理盗贼的手段。C“当简天下贤俊”表明善于选拔人才D“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是给族人)

10.B(解决匈奴问题时,没有使用安抚的手段。)

11.(1)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2)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之乱,又加上彭宠的战败,百姓大多奸猾凶恶,盗贼到处都是。/于是(郭)以擅自做主的罪名弹劾自己,皇上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因此怪罪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有朋自远方来”新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来增加彼此友好的气氛。

“朋”这个字何以由双月合成?见惯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汉语大词典》对“朋”字的解释有十四种之多,但只有第七种作“古代贝币单位”解,并引《诗经》“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为证,这才是“朋”的初义。

文字的创造和字义的演变深化,一般都是先具体,后抽象,“朋”指“贝币”时是实物,但用来表示“友谊”时,已经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义是后起的,“贝币”的义是原始的。

把单个的贝加工穿孔,用绳子穿起来,叫“串”,两串贝在一起,便叫作“朋”。金文中的贝氏徽,画的是一个人肩挑两串贝,是很生动的“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贝氏徽中的人,它们和现今楷书的“朋”,已经大不相同,楷书中的“两串贝”已变成“双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

贝有真贝仿贝之分,“朋”是真贝,仿贝是用石、铜、玉等材料仿制真贝,是因真贝供应量不足所引起。真贝只产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处,其中又以背部有环纹、外壳光泽、非常美丽的贝壳最有名。贝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宝贝属”,属下有好些种,货币之贝称货贝或钱贝。钱贝中大多数都是“虎斑宝贝”,学名为C.tigris(指斑纹像虎纹)。西晋人木华,写有一篇著名的《海赋》,内有“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引用了纣王拘文王的典故,说周朝的太颠积聚了很多宝贝,献给纣王,纣王得到宝贝,就释放了文王。这是有关宝贝的最早记载。狭义的宝贝专指钱贝,后世把一切贵重的东西,都称宝贝,那是广义的宝贝。

贝币在货币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贝币以前,没有通用的货币,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如牲畜、布帛、粮食、皮毛等物品都曾充当过货币使用,但它们只是等价的以物易物,不能算货币。采用了贝币以后,不同的物品都可以用贝作为交换计算单位,贝才是货币的开始。以贝壳作货币,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任何物品所无法取代的,贝壳坚固耐磨,不易破碎,不会风化,既耐久藏,又便于携带,又有大、中、小各种规格,代表不同的价值,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好比银行的存款,随时可以存入或取出来使用,贝币实在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

考古发掘所见的贝币启示我们,3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远离印度洋、南洋岛屿,大量的海贝却已经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黄河流域中部,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海内外业已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那么,这“朋”就是肩挑海贝的“朋人”(商人)了。他们把内地所没有的宝贝送到人们的家门口,交换当地生产的多余产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们当然感到“不亦乐乎”。

(节选自《寻根》2004年第2期,有删改)

5.下列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朋”是指“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B.“朋”指“贝币”时是实物,“贝币”才是它的原始意义。

C.“朋”就是“肩挑海贝的商人”。

D.“朋”应该是狭义上的“钱贝”,而不是广义上的宝贝。

6.下列关于“贝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贝币”大都是“虎斑宝贝”。

B.“贝币”开创了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贝币”因大小规格不同而代表不同的价值,且耐久藏,便于携带,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这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货币。

D.“贝币”在中原的出土,足以说明3000多年前海内外已经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过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的含义已处于从具体的“贝币”向抽象的“友谊之朋”含义过渡的阶段。

B.西晋人木华《海赋》中“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一句中的“宝贝”,指的就是广义上的宝贝。

C.楷书中组成“朋”字的“双月”应该是由“双贝”演化而来的,二者不仅形态迥异,而且其实际所指也完全不同。

D.由于真贝是极稀少的,因此,《诗经》中“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的“朋”应该是由石、铜、玉等材料仿制而成的。

5.C(将“朋”放到句中理解,参见最末一段) 

6.C(倒数第二段:“贝币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

7.A(B,文章只说后世是广义,不能据此得出该结论;C, 原文说“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说“所指完全不同”错误;D,第二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朋”用的是其初义,且第五段说“朋”是真贝,该项推断无据。)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那些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D:在沙坪坝三峡广场遭到打击的卡娃(替商家发放宣传卡片的人)悄然转移到了江北,江北商圈管理办公室表示,“他们将立即派驻更多的执法人员上岗,绝不能让这些人在江北作乱。”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下榻 顶梁柱 再接再厉 吉人自有天相 B:决别 户口簿 两全齐美 真金不怕火炼 C:必竟 原生态 一尘不变 明人不说暗话 D:烦燥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们总要感谢那一直陪伴我们的路灯,是它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其实,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请以“心头那盏不灭的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是否简便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 (2分)

建议: (2分)

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2分)

建议:规范药品价格、改善服务态度、精简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3分)(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对2个得全分)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生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篇章讴歌爱情。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和<<罗米欧与朱丽叶>>后,年级组准备以这两篇课文为内容,组织一次名为“聆听爱与生命的歌唱”的课本剧汇演。请你为它们分别写一段串台词,引出其演出。(任选一篇,每段不超过30字) (4分)

答:《罗米欧与朱丽叶》

《孔雀东南飞》

分析:该题紧扣文本,需要学生领会名篇深刻的内涵,体味出男女主人公为爱献身的精神。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文本寄予主人公同情才能跳出文本另有引申。该题又大超越于文本,写串台词需要语言概括能力,又需要文采还要有对文本思想的拓展理解。没有死扣课本,又与高考题接轨,开阔了学生视野,训练了学生综合能力。主题:爱,用生命奏响爱情之歌。

要求:理解作品内涵本质特点,语言表达,主题,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几千年前,为了爱情,他们双双殉情,用生命震撼了爱的史册。

       在大洋的彼岸,爱情超越了时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儿,也用生命奏响了爱的歌。

       谁不热爱生命,当爱情与生命选择其一时,他们选择了伟大的爱情。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真诚相爱的人儿用死捍卫了他们心中的爱情。

      那是一场爱情悲剧,一对真心相爱的人为了爱情抛却了生命。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萤 赋

曹旭

飞来了,流萤,你是一粒流动的金沙。

乡村的夏夜,在打谷场,在杨柳低垂的小河边,躺在凉席上,拿着蒲扇,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卧看天上的星星。看着,看着,突然,有几颗星星飞下来,有几点飞向我们,划小榻而过,化为星星点点的流萤。

萤火虫有自己的歌,奶奶教我唱,我跟着学:“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飞到小河边,小鱼在做梦。”

一些赤膊的,穿短裤衩的,树阴下玩泥巴的兄弟们,一起追随在你的身后,你比星星更受我们追捧。

孩子们喜捉昆虫,捉天牛,主要为了在它的脖子上缚一根丝绳,让它绕圈子飞翔;捉蜻蜒,主要是为了喂蚂蚁。一个死的,上百个抬的,很有趣,但只有捉萤火虫的理由最正经。

一年级的樊老师,给我们讲过古人在萤囊下读书的故事;我们高兴了,便捉萤火虫代替小油灯,节约家里买灯油的钱,一角八分的也好。

于是。一群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呼朋唤友的,不顾奶奶的叫唤,赤着膊,光着脚,穿一条短裤裤衩,一根竹竿,上面吊一只丝网,踏着露水和熹微的星光,在草丛、村口和河边守候。

捉到萤火虫,双手要合拢,围成一个空,把它放在中间。不能捏住,否则捏死了,不再飞翔,不再点灯,不再和你游戏。捉到的萤火虫,都放在小竹笼里,让它们乖乖就范,集中在一起;也有捉到后放进小瓶里的;一夜捉到十几只萤火虫,收获就算不小。

把小竹笼和小瓶放在桌子上,取一本书来读,真的能照见字哩。萤火虫反映出来的萤光,比太阳光更和谐,像月亮浸在水里发出来的一样。

竹笼透气,小瓶不透气。但不管在小竹笼或是小瓶里,受到侵犯的萤火虫们不高兴了,它们会收敛起脸上的笑容,一敛色,就把身后的电灯开关关掉,用__表示抗议。这时,我们知道它们真的生气了,便歉意地把它们放出来。重获得自由的它们才又拨亮灯芯,一程一程地飞远,一点一点地亮起来。

永远记得的,是奶奶的故事;是乡村的夏夜,星星和萤火虫辉映的图景;童年的乐趣,便是虫趣了。

今夜,你与月光有约?你接受了月光的邀请?用露水洗过澡,换一身新鲜衣裳,怀抱清光,作夜的游行。

当你无声无息地飘过万籁俱寂、庭院深深的墙边,我已经注意到,你瓶中生命的歌,我看见那荧荧的火焰;在扬花比影子更透明的夜色里,你快乐地歌唱,快乐地飞翔,以轻盈的舞蹈,舞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蓝精灵。

你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太阳,因为你知道,拥有太阳般显赫耀眼的人是瞧不起你的;月光的晚宴上,你才能翩翩起舞。

在亿万兆光明的排行榜上,你只经营小小的光芒;但你并不自卑,也不妒嫉。因为你知道,光明是永恒的,光明会以不同的形式永远存在;你是一个志愿者。你参加了夏夜火炬的传递。

在太阳沉没以后,光明由蜡烛继续着;当蜡烛被风雨熄灭燃尽了以后,光明由你继续着;你一直把光明的火炬交给天亮。你很明白,只有在太阳和蜡烛都不在场的时候,你才会露面,对光明作一点小小的补充。

离开故乡40年了,求学的我,坎坷的我,“__”中间坚持自学的我,老是想到小时候,想到萤火虫,想到萤火虫一般,以自己的火,把光明凸现在人的思想里。在我的心路,点上一盏不灭的萤灯。

――2007年8月9日《新民晚报》

14.文章第一段写到:“流萤,你是一粒流动的金沙。”这句话的意思有哪些?(4分)

15.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自己小时候与萤火虫相关的事情,作者在诸多描写中,最突出地描写了是什么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16.作者笔下的萤火虫,凝聚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请分条概括。(6分)

17.从全文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6分)

14.突出描写的是捉萤火虫为读书照明,替家中省钱的事。(3分)目的是为了显现萤火虫的价值,为后文写萤火虫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伏笔。(3分)   

15.(1)正确地估价自己,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不自大,也不自卑。(3分)

(2)心甘情愿地充当配角,在太阳下山、蜡烛熄灭时工作,孜孜不倦,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3分)  

16.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2分)这样写,可以倾注自己对萤火虫的赞美之情。(2分)  

17.散文的最后一段一定要写。这一段是由物(萤火虫)及人(自己),篇末点题。(2分)揭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陈年往事为什么历历在目,对萤火虫的描写为什么充满感情,是因为几十年来萤火虫的精神一直感染和鞭策着着自己,希望读者也要学习和发扬萤火虫的精神品质。(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①,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荤确坡头路②,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费州居住之所。②荤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处。(4分)

答:

(1)点明了时间、地点;描绘出一贴画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化,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