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锯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的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山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 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__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__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zōng jiāo ,自己的佛。
(15)“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有删改)
1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答:
15.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2分)
答: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
答:
16.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理解这句话的含意。(3分)
答:
17.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橡胶树的不凡精神,试举出两种,并结合文章赏析。(8分)
答:第一种:
(4分)
第二种:
(4分)
14.(6分)①彻底的奉献精神;②忍耐,宽容;③坚韧;④从容不迫。(每点2分;答对三点计6分,语意相近即可)
15.(5分)(1)“悲剧”是指橡胶树满身刀痕,结满血痂的悲哀的生存状态(2分,只答成“可怜、寒碜的生存状态”计1分)
(2)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由上文抒写而对橡胶树悲剧形象时的悲痛和压抑,过渡到下文对橡胶树的敬佩和赞美。(2分)
16.(3分)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1分),只有承受了悲痛的生命才是顽强的生命力(1分),这样的生命显得乐观、宽容、坚韧(1分)。(语意相近即可)
17.(8分)参考示例:
对比。如以油棕、槟榔树的绚丽多姿与橡胶树可怜、寒碜的形象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橡胶树悲哀的生存状态,为后文赞美橡胶树作铺垫。
拟人。如写橡胶树“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将橡胶树人格化,把橡胶树作为战士来讴歌,生动地赞美了它坚韧的意志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比喻。如把橡胶树比喻成“打满绷带的战士”和“斜挂绶带的将军”,既形象地刻画出橡胶树伤痕累累的外形,又高度地赞美了橡胶坚韧的品质和从容气度。
(评分标准:答出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正确1分,分析恰当2分,共计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 ,或植杖而耘籽。
(2)师者, 。
(3) ,齐彭殇为妄作。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5) ,用之如泥沙?
(6)钱默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长篇小说 。
怀良辰以孤往/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奈何取之尽锱铢/《围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作此词。
(1)品评本词时,有人认为“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是作者以塔自比,有人却说此句意在表明人非高塔。你认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2)请结合下阙,分析作者是怎样传情达意的。(3分)
(1)认同“人非高塔”:“谁似”二字,既反映出人皆有情,不能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又传达了词人为自己不能像亭亭耸立的高塔那样一直目送友人远去而遗憾的情绪,表达出词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认同“以塔自比”:“谁似”二字实际上是苏轼在自比高塔,形象地描摹出词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离去的样子,表达出词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下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分),通过描写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等景物,描绘出词人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的情景,(1分)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1分)末句通过“秋雨晴”和“泪不晴”的对比,更有力地反衬出作者思念之苦(1分)。(答到3点即给全分)
8.A(趁机;用,凭借。B:来,表目的。C:才。D:结构助词,的。)
9.B(A“数纳忠谏争”表忠诚;“悉遣归附农”是处理盗贼的手段。C“当简天下贤俊”表明善于选拔人才D“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是给族人)
10.B(解决匈奴问题时,没有使用安抚的手段。)
11.(1)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2)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之乱,又加上彭宠的战败,百姓大多奸猾凶恶,盗贼到处都是。/于是(郭)以擅自做主的罪名弹劾自己,皇上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因此怪罪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有朋自远方来”新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来增加彼此友好的气氛。
“朋”这个字何以由双月合成?见惯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汉语大词典》对“朋”字的解释有十四种之多,但只有第七种作“古代贝币单位”解,并引《诗经》“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为证,这才是“朋”的初义。
文字的创造和字义的演变深化,一般都是先具体,后抽象,“朋”指“贝币”时是实物,但用来表示“友谊”时,已经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义是后起的,“贝币”的义是原始的。
把单个的贝加工穿孔,用绳子穿起来,叫“串”,两串贝在一起,便叫作“朋”。金文中的贝氏徽,画的是一个人肩挑两串贝,是很生动的“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贝氏徽中的人,它们和现今楷书的“朋”,已经大不相同,楷书中的“两串贝”已变成“双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
贝有真贝仿贝之分,“朋”是真贝,仿贝是用石、铜、玉等材料仿制真贝,是因真贝供应量不足所引起。真贝只产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处,其中又以背部有环纹、外壳光泽、非常美丽的贝壳最有名。贝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宝贝属”,属下有好些种,货币之贝称货贝或钱贝。钱贝中大多数都是“虎斑宝贝”,学名为C.tigris(指斑纹像虎纹)。西晋人木华,写有一篇著名的《海赋》,内有“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引用了纣王拘文王的典故,说周朝的太颠积聚了很多宝贝,献给纣王,纣王得到宝贝,就释放了文王。这是有关宝贝的最早记载。狭义的宝贝专指钱贝,后世把一切贵重的东西,都称宝贝,那是广义的宝贝。
贝币在货币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贝币以前,没有通用的货币,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如牲畜、布帛、粮食、皮毛等物品都曾充当过货币使用,但它们只是等价的以物易物,不能算货币。采用了贝币以后,不同的物品都可以用贝作为交换计算单位,贝才是货币的开始。以贝壳作货币,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任何物品所无法取代的,贝壳坚固耐磨,不易破碎,不会风化,既耐久藏,又便于携带,又有大、中、小各种规格,代表不同的价值,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好比银行的存款,随时可以存入或取出来使用,贝币实在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
考古发掘所见的贝币启示我们,3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远离印度洋、南洋岛屿,大量的海贝却已经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黄河流域中部,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海内外业已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那么,这“朋”就是肩挑海贝的“朋人”(商人)了。他们把内地所没有的宝贝送到人们的家门口,交换当地生产的多余产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们当然感到“不亦乐乎”。
(节选自《寻根》2004年第2期,有删改)
5.下列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朋”是指“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B.“朋”指“贝币”时是实物,“贝币”才是它的原始意义。
C.“朋”就是“肩挑海贝的商人”。
D.“朋”应该是狭义上的“钱贝”,而不是广义上的宝贝。
6.下列关于“贝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贝币”大都是“虎斑宝贝”。
B.“贝币”开创了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贝币”因大小规格不同而代表不同的价值,且耐久藏,便于携带,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这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货币。
D.“贝币”在中原的出土,足以说明3000多年前海内外已经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过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的含义已处于从具体的“贝币”向抽象的“友谊之朋”含义过渡的阶段。
B.西晋人木华《海赋》中“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一句中的“宝贝”,指的就是广义上的宝贝。
C.楷书中组成“朋”字的“双月”应该是由“双贝”演化而来的,二者不仅形态迥异,而且其实际所指也完全不同。
D.由于真贝是极稀少的,因此,《诗经》中“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的“朋”应该是由石、铜、玉等材料仿制而成的。
5.C(将“朋”放到句中理解,参见最末一段)
6.C(倒数第二段:“贝币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
7.A(B,文章只说后世是广义,不能据此得出该结论;C, 原文说“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说“所指完全不同”错误;D,第二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朋”用的是其初义,且第五段说“朋”是真贝,该项推断无据。)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那些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D:在沙坪坝三峡广场遭到打击的卡娃(替商家发放宣传卡片的人)悄然转移到了江北,江北商圈管理办公室表示,“他们将立即派驻更多的执法人员上岗,绝不能让这些人在江北作乱。”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下榻 顶梁柱 再接再厉 吉人自有天相 B:决别 户口簿 两全齐美 真金不怕火炼 C:必竟 原生态 一尘不变 明人不说暗话 D:烦燥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们总要感谢那一直陪伴我们的路灯,是它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其实,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请以“心头那盏不灭的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 可能会去 | 不打算去 |
24% | 29% | 47% |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 医院服务态度 | 滥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 办理手续是否简便 |
41% | 16% | 29% | 14% |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 (2分)
建议: (2分)
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2分)
建议:规范药品价格、改善服务态度、精简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3分)(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对2个得全分)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生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篇章讴歌爱情。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和<<罗米欧与朱丽叶>>后,年级组准备以这两篇课文为内容,组织一次名为“聆听爱与生命的歌唱”的课本剧汇演。请你为它们分别写一段串台词,引出其演出。(任选一篇,每段不超过30字) (4分)
答:《罗米欧与朱丽叶》
《孔雀东南飞》
分析:该题紧扣文本,需要学生领会名篇深刻的内涵,体味出男女主人公为爱献身的精神。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文本寄予主人公同情才能跳出文本另有引申。该题又大超越于文本,写串台词需要语言概括能力,又需要文采还要有对文本思想的拓展理解。没有死扣课本,又与高考题接轨,开阔了学生视野,训练了学生综合能力。主题:爱,用生命奏响爱情之歌。
要求:理解作品内涵本质特点,语言表达,主题,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几千年前,为了爱情,他们双双殉情,用生命震撼了爱的史册。
在大洋的彼岸,爱情超越了时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儿,也用生命奏响了爱的歌。
谁不热爱生命,当爱情与生命选择其一时,他们选择了伟大的爱情。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真诚相爱的人儿用死捍卫了他们心中的爱情。
那是一场爱情悲剧,一对真心相爱的人为了爱情抛却了生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