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来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B:美国要想取信于国际社会,就必须明确此次次贷希机的责任,必须停止这种以邻为壑转嫁风险的所谓“金融创新”必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性机制以避免次贷危机不再发生。 C: “澳大利亚研究生奋进奖学金”资助赴澳攻读任何学科领域授课式或研究式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海外学生,都可以享受每学期至多一万澳远的学费津贴和普通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D:“神七”的成功发射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它巩固了中国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航天大国的地位。在新的时代,“神七”的升空不仅是多种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结果。
下列各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人认为:在全球持续动荡、国内惊恐萧条的大环境中,让中国经济再次启动,这是最大的道德正义。可是,我实在看不出这个所谓的“道德正义”到底在哪里。 B: “钱学森”、“载人航天”、“钱永健”……这些闪亮的标签让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成为南方日报“读者月”科学讲座的热门人物。昨日,钱永刚现场透露了关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及钱氏“科学家族”的许多故事。 C: 有人这么经典地写道:“言情小说对于未恋爱的人来说是向往;对于恋爱中的人说是经书;对于失恋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回忆;对于幸福的人来说是消遣;对于作者来说它只是为了赚人眼泪。” D: 北京时间10月26日消息,从2005年新版劳资条款实施开始,NBA首轮新秀合约全部开始实行“2+2”的签约方式――前两年保障合同,第三四年为球队选项。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文身 告磬 犯而不较 各行其事 B:诀别 装潢 集掖成裘 好高鹜远 C:幅射 桀傲 粗制烂造 严惩不怠 D:暇疵 翔实 直截了当 一筹莫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在柏林饱受歧视的波兰学生曾去拜访爱因斯坦,请爱因斯坦为他写一封推荐信,使他能够顺利地在柏林求学。问清缘由后,爱因斯坦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他起草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拿到推荐信之后,满怀感激之情的年轻人又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给我一张有您签名的相片?”
他要永远记住这个慷慨帮助他的名人。
“好的,”爱因斯坦接着说,“但是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平等。”
就是这句话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拿到推荐信后,这个年轻人顺利进入了柏林一所名牌学校。他发愤学习,毕业后成为爱因斯坦的得力助手,并且以一篇《麦克斯韦场方程的非线性概括》扬名天下。他就是后来饮誉物理学界的科学家英费尔德。
很多年后,英费尔德回忆起这件事,依然泪流满面:“他的话使我感到平等并给了我自信,他的话是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尽管当时他穿了一件皱皱巴巴的上衣,裤子上还掉了一个主要的纽扣,但是什么都影响不了我对他的无比崇敬。”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补出一句话。(不超过15字)(4分)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而对翻译实践真正产生深刻影响的理论,莫过于系统功能翻译观。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意义表达受制于语言文化背景,寻求翻译的对等实际就是寻求两种语言所在语境的对等,即寻求原文和译文在相同语境中功能的对等。因此,译文要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译文在有差异的语言文字组合中起到在原文所起到的一样作用。例如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习惯用语进行直译,同时对其加以阐释。像《__选集》英译本中的“Paper tiger(纸老虎)”,我国现在流行的“卡拉OK”、“e-mail(电子邮件)”以及日本将外来语用片假名进行音译,大抵都是这种翻译观下的翻译实践。从此看来,系统功能翻译观在指导翻译实践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不改变原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3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 ;
“静” ;
“静” 。
“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具备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组成一种占筝独奏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就不可寻找。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熟语常常用“人体部位”作比喻,表达形象生动,喻义通俗易懂,很有情趣。请参照下面的示例1、2,完成题目。(4分)
示例1: 取紧闭着嘴不讲话,像瓶口塞紧了一般之意。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守口如瓶
示例2:“唇亡齿寒”:取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之意,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取把眼睛望得要坏了的意思。形容盼望的殷切。
(2)
答案(1)望眼欲穿(2)迫在眉睫,口若悬河等等,注意意思解释要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4.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5.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7分)
14.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 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名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
15.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孤叶。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冈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
16.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17.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述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雨果是法国19世纪 文学的代表。
(6)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答案:1)千载准堪伯仲间 2)桑榆非晚 3)觉今是而昨非 4)齐彭觞为妄作 5)哀吾生之须臾 6)落霞与孤鹜齐飞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韩愈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 雪
韩愈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新年都未有芳华,
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月初惊见草芽。
最是一年春好处, 白雪却嫌春色晚,
绝胜烟柳满皇都。 故穿庭树作飞花。
(1)、这两首诗都是写早春景色,最能体现早春特点的一句诗分别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两首诗都写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手法却不相同,请你就表现手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4分)
(1)答案:草色遥看近却无。(1分) 二月初惊见草芽。(1分)
(2)答案:前一首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2分)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于波澜;后用拟人手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