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温度最高的地区。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慨叹 概莫能外 笑嘻嘻 嬉皮笑脸 B:浸渍 百毒不侵 捡芝麻 挑肥捡瘦 C:消弥 朝辉夕阴 过渡期 六根清静 D:水分 寻人启示 烂摊子 蛛丝蚂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狭义理解,指一定地城内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广义理解,“风景’’远不只这些。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可以寻找到亮丽的风景;客观物象可以是风景,审美主体本身也可以是风景。

请围绕“风景”这个话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①人生风景

②风景与背景

③风景这边独好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缺题目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将下面五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组成一段语意连贯、衔接顺畅的文字。(4分)

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

①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③它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

④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⑤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③⑤②④①

下面是某市少儿图书馆对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材料一 问卷中“最喜欢的作家”“最喜欢的一本书”等选题显示,时下流行的校园青春文学作家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在学生中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鲁迅、叶圣陶、雨果、马克.吐温等人,而《哈里・波特》《魔豆传奇》《马小跳》等的普及程度也远胜于《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著作。青春小说、网络文学、动漫图本等“快餐”式读物成为青少年最喜欢读的书,而经典的文学书在“最讨厌看的书”一题中被选的票数也仅次于教辅书。

材料二 该馆副馆长赵先生向记者公布了该馆小学部、中学部近5个月的图书借阅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中,充目皆是《我不是你的冤家》《疯丫头杜真子》《鸡皮疙瘩》等读物,《骆驼样子》成为唯一“有幸”上过榜的经典文学作品。

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发生变化,文学经典失宠,快餐文学成为最爱。(意到即可)

根据下面一组例句的句式和含意,仿写一组句子。

例句: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

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深度

嫉妒的时候/就望天/因为天空有一种广度

悲伤的时候/就回家/因为家园有一种温度(每句2分:句式1分,句意合理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吗?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漫过了大森林、小溪,漫过了山顶、小村,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幽荚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呜;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⑦给人们关在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⑧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__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⑨走了,真的走了。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⑩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了。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⑾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侯明天吗?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巳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集》,有删节)

14.怎样理解“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含义是:

作用是:

15.结合全文,概括和简要分析“黄昏”的四大特点。(8分)

16.文中多次写到人们把黄昏关在门外,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这样写有哪些用意?(4分)

17.第⑾段中划线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14.含义是:①很少有人能感觉到黄昏的存在(2分)  ②人们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或“人们常常把黄昏关在门外”)(2分)(得分点2个:一是外延。即句式义;二是内涵,即忽略美好。意合即可。

    作用是:总领全文(2分)

15.(8分)“黄昏”特点:①黄昏神秘,不知来自何方,去向哪里。②黄昏美丽,如春宵轻梦,如幻变又诗意的童话世界,像一切美到说不出的东西。③黄昏寂寞,常被人们关在门外。④黄昏短暂,一瞬眼,在人们心上一掠,就走了。(1点2分,意合即可)

16.(4分)(1)结构上,勾连全文(或“全文呼应”,意合即可)

    (2)突出人们漠视美这个主旨(或强化主旨)(每点2分,共4分),

17.①对黄昏是短暂的慨叹惋惜。(2分) ②对人们漠视美的忧叹。(2分)(意合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苟子《劝学》)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的

(6)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总标题为《 》的一系列小说,反应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1)沧海月明珠有泪    (2)纵豆蔻词工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司马迁    (6)人间喜剧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广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2分)

(2)此曲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2分)稀:雁影稀疏,与长天相衬,更显空旷冷寂。(1分)

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的孤峭,同时瘦山与冷月相融,更添一份落寞与凄冷。(1分)

(2)(4分)其一是伤秋之情:“衰柳寒蝉”使作者油然而生“一片愁”情。(2分,意合即可)  其二是寂寞之情:感叹寂寞之时没有朋友送酒共饮。(2分,意合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8一11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三十六年,巡按辽东。岁大旱,廷弼行部金州,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及至广宁,逾三日,大书白牌,封剑,使使往斩之。未至,风雷大作,雨如注,辽人以为神。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督学南畿,严明有声。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

四十七年,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延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廷弼乃上疏求勘。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末言:“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帝以廷弼力保危城,仍议起用。

(节选自《明史・列传・熊廷弼》)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 遗:遗失

B.养乔投劾去,廷弼亦听勘归 勘:调查

C.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 沮:阻止

D.及童蒙还奏,备陈廷弼功状 备:详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熊廷弼“有胆知兵”和“物情不甚附”的一组是

A.①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②以杖死诸生事,与巡按御史荆养乔相讦奏。

B.①祷城隍神,约七日雨,不雨毁其庙。②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

C.①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人。②给事中魏应嘉复劾之。

D.①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②帝从之,命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往。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廷弼巡按辽东期间,执法严明,法度和纲纪大为振作。

B.熊廷弼安抚辽东时竭力保全城市,深受百姓爱戴。

C.熊廷弼性情刚强、意气用事,不屈服于人,多次被人弹劾

D.皇上派人调查后认定了熊廷弼的罪责,允许他戴罪立功

1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廷弼 益 愤 再疏 自 明 云 辽 已 转 危 为 安 臣 且 之 生 致 死

(2)翻译。

①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

译文:

②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

译文:

8.A(遗:w,给予,赠送。)

9.C

10.D(原文没有认定罪责、戴罪立功的意思)

11.(1)(4分)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划对1个“/”给1分)

  (2)①(3分)熊廷弼就亲自巡行视察,从虎皮驿抵达沈阳,再趁雪天连夜赶赴抚顺。(1句1分)

    ②(3分)(土人和百姓)讲几十万人命都是熊廷弼一个人所保全的,他的罪名怎么可以轻率论定?(第1句2分,第2句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