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伦敦一所中学里,有一尊雕像。这尊雕像是一个倾倒的巨人。雕像的基座是大理石的,通体青黑色,高五六米,上面的巨人一只脚连着基座,另一只脚踏空,身体朝前下方倾斜,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
校长说,雕像虽是倾倒的,但是,它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人生路上,不管凡人还是巨人都有可能跌倒,问题是应该知道你是怎么倒下的,为什么倒下,倒下了该怎么办……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看2008年高考评分标准
答:
支持理由:①有利于节约纸张,减少浪费; ② 有利于减少树木砍伐,保护生态;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美德。反对理由:①无法在教材上进行批注,影响学习效果。② 中考和高考系统复习时要用到全部教材,怎么办?③教材经多人使用,无法保证卫生。(三条各2分,如三条答全,不表明态度则扣1分.)
答:
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其深刻思想性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愚昧与悲哀。他的作品以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的灵魂。(言之成理,语言简明、连贯即可。)
中美两国于2008年12月4日至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__副__和亨利・保尔森财长分别作为____和乔治・布什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了本次对话。__5日在该次对话闭幕时表示,这是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对话,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坦诚务实、富有成果的对话,在许多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取得40项积极成果。
中美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取得丰硕成果。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4.根据全文,说说旷野与城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答: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
16.文章为什么要引述登山者的故事?(6分)
答:
17.文章开头把城市比作缀在旷野的“银扣”,后面却又把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二者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4.(6分)城市野蛮地侵袭和破坏旷野,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旷野则无声地傲视和报复城市。城市激烈,喧嚣,几乎由人一统天下;旷野则舒缓,宁静,包容万物。(意思对即可。)
15.(4分)(1)城市和乡村都是从旷野中发育出来的,而乡村是城市发育的初级阶段。(2分,意思对即可。)
(2)旷野(自然)是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人类)不能脱离旷野(自然)而存在。(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登山者的故事是用事实说明人类虽然试图征服自然,但自然仍然无声地统治着一切,傲视人类。(意思对即可。)
17.(6分)这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对待自然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将城市比作点缀在旷野的“银扣”,是借银扣依附于大氅比喻城市依赖旷野而存在的和谐关系;将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是用巨钉楔入木头比喻城市文明对大自然的野蛮破坏。(对“银扣”和“巨钉”的解说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周易》)
(1)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雁阵惊寒
(2)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君子以厚德载物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杜陵:地名。温庭筠定居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他曾自称杜陵游客。
(1)有人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认为作者是如何 “状难写之景”的。
答:
(2)从虚实的角度,谈谈本诗三、四两联的表达效果。
答:
(1)答:①纯用名词,凸现意象;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③“早行”情景宛然在目。(4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2)答:桷叶落满山路,白色的枳花照亮驿墙,这是实写之景。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这是虚写。(2分)诗人虚实结合,把行路艰辛与家乡温情对比,突出了“客行悲故乡”的主题,给读者深刻印象。(2分,意对即可)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父,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臧氏。光宅惠云法师每嗟陵早成就,谓之颜回。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
梁普通二年,晋安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父为王咨议,王又引陵参宁蛮府军事。中大通三年,王立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稍迁尚书度支郎。出为上虞令,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参军,迁通直散骑侍郎。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寻迁镇西湘东王中记室参军。
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
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
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迁尚书左仆射。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陵避席对曰:“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岁,谥曰章。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节选自《陈书?徐陵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 充:充任
B.共署推之 署:签名
C.臣同徐仆射 同:赞同、同意
D.陵避席对曰 避:躲开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徐陵“忠于职守”和“文才出众”的一组是
A.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 光宅惠云法师嗟陵早成就
B.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梁简文在东宫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
C.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 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D.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 又令于少傅府述所制《庄子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是东海郡人,父亲徐为梁朝将军,太子属官。陵从小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写文章,博览史书,能言善辩。
B.徐陵奉命出使北魏,北魏替他安排馆舍,设宴招待,魏收本想嘲弄徐陵,结果反受徐陵嘲弄。
C.鲍僧睿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人敢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此事,上奏弹劾,终于罢免了鲍僧睿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D.朝议北伐,高宗让众臣推举元帅,徐陵力排众议,知人能荐,推举吴明彻主持北伐,终于收复淮南大片土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
译文:
(2)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
译文:
8.D(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9.C(A项第二句说他早成才,不是说他“文才出众”。B项“定策”句是说他自谦。D项“今我来聘”句,是说他对魏收反唇相讥)
10.C(罢免了安成王陈顼的侍中、中书监职位)
11.(10分)译文:(1 )御史中丞刘孝仪和徐陵先前有嫌隙,他听说徐陵在上虞县有贪赃的事,就上疏参劾他,于是徐陵被定罪免官。(“隙”、“坐”“劾”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世祖见徐陵服饰严整,像不可侵犯,为此变得脸色庄重,正襟危坐。(“严肃”、“若”、“正”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明清时期的京杭运河南北贯通,商贾络绎,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之一。钞关作为京杭运河上的税收关署,既是京杭运河畅通的产物,也是商税制度在明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钞关的设置始于明宣德四年,名为钞关,是因为它与当时流通的大明宝钞密切相关。虽几经变化,但这一名称始终未变。清沿明制,将原有钞关改称常关,也统称榷关,因常关隶属户部管辖,亦称户关。
明代实行禁海政策,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南北商品流通的主干道。全国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线,由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其中临清、北新两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收船料。运河七关商税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清代康熙年间,三藩平定,台湾统一,清廷于康熙二十年废除海禁,原由运河展开的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为运道和海道并行。运河七大钞关的税额在全国关税额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从清初的50%降至嘉庆年间的30%左右。咸丰五年,因运道梗塞,河运停止十余年,钞关税收受到很大影响。至清光绪二十七年运河漕运停止,运河钞关署治逐渐废止。
钞关的职能是进行税务征收,包括征税、税则和税收分配几个方面。其中征税是钞关的最主要职责,钞关征收来的税款大部分都要上缴户部,用以漕船、__以及赈济灾民、修建河堤等。关税的专项利用,表明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中作用的增大。
明清运河钞关的设置以财政需要为目的,是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收益分配关系的工具,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具体的区域空间中,钞关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立和城镇发展密切相关。首先,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直辖机构,并不断加强军事保卫措施,这不仅提升了设关城市的政治地位,而且良好的治安环境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其次,钞关设在运河要冲之地,每到漕运盛时,过往船只往往在等待过关验收同时进行商品贸易,进一步加大了商品贸易的流转,同时也带动了钞关附近及周边区域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发展。最后,钞关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城镇人口数量与结构性变化。管关官员和依附钞关生存的牙商、脚夫等社会群体在城镇中大量增加,这种依附关系部分地解决了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的生活来源问题。
(摘编自《光明日报》2009.3.25)
5.下列关于“钞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钞关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税收关署,以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等为主要职责。
B.钞关设置于明宣德四年,其命名与当时流通的大明宝钞密切相关。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清朝,清沿明制,名称始终未变。
C.明代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置了七个钞关,七个钞关中只有临清、北新两关可征收货税。
D.钞关税收曾因河运停止十余年受到很大影响,运河钞关在清光绪二十七年以后逐渐废止。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钞关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立和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钞关直属中央的特点使得设关城市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B.明清运河钞关的设置是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收益分配关系的工具,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钞关设在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繁荣的贸易促使运河各钞关所在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D.钞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关涉到城镇人口数量与结构性变化,部分地解决了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的生活来源问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杭大运河使南北商品得以流通,繁荣的贸易使钞关的设置成为必要。
B.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南北商品流通的格局发生了转变,京杭运河七大钞关的税收在全国关税额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C.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直辖机构,职能重要,由此可知这个机构的地位高于其他政府机构。
D.明清运河钞关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而且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5.B(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可知:清沿明制,但名称是有变化的。)
6.B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判断,B项属于钞关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的表现。)
7.C (由前提推不出“这个机构的地位高于其他政府机构” 的结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 , , , , 。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