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它就像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l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
美轮美奂的“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元宝?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 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 席应该相对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是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南北两边就低下去。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运动会一座独特的历史性建筑。它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而叉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5.依据原文,下面对“鸟巢”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鸟巢”是国家体育场,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央区。
B.它是由中外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C.场馆内外高低起伏变化,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
D.“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6.对于“鸟巢”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东西方向看台多,南北方向看台少,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南北两边就低下去。
B.它结构上没有采用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的设计手法,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上的需求。
C.“鸟巢”的空间效果是有前所未有的,它具有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D.“鸟巢”的结构像鸟巢,外观看上去其实像一个大元宝。
7.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把2008年北京奥运体育场称之为“鸟巢”,是因为它结构形式像鸟巢,并给人以温馨感,并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B.“鸟巢”为了使到场的观众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考虑到太阳光照射和视线的均衡两方面的因素,从而合理设计了四周的看台。
C.“鸟巢”运动场的设计有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排除干扰,从而发挥自己的最佳成绩。
D.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将吸引大量的观众从遥远的异国来到北京,从而使奥运会将更加盛大、隆重。
5.C(内外不当)
6.B(原句为: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
7.D(没有因果联系,也不包含这样的信息)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B:当谁都穿着皮尔卡丹牌的服装时,皮尔卡丹就停止了它作为社会优越感标志的象征意义。 C: 北京时间8月13日下午14:30,男子3米双人跳板决赛在水立方进行,这也是北京奥运会上最后一个双人跳水项目,中国队派出王峰和秦凯出赛。结果两位选手发挥稳定,夺得金牌。为奥运会中国军团再添光彩。 D:小李说张局长是靠关系调到局里的,全局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雀斑 鹊桥会 金丝雀 鸦鹊无声 声名鹊起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明星 名信片 投名状 不名一钱 莫名其妙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毕竟 必需品 闭门羹 蓬荜生辉 惩前毖后 筚路蓝缕 毕恭毕敬 D:瑕疵 瞎指挥 直辖市 云蒸霞蔚 应接不暇 瑕不掩玉 闻名遐迩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伦敦一所中学里,有一尊雕像。这尊雕像是一个倾倒的巨人。雕像的基座是大理石的,通体青黑色,高五六米,上面的巨人一只脚连着基座,另一只脚踏空,身体朝前下方倾斜,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
校长说,雕像虽是倾倒的,但是,它的警示作用是巨大的。人生路上,不管凡人还是巨人都有可能跌倒,问题是应该知道你是怎么倒下的,为什么倒下,倒下了该怎么办……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看2008年高考评分标准
目前有不少人提出了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建议。教材循环使用指的是上一届同学到该升级的时候,把全部教材转给下一届学生使用。(教材由教育部门出资购买)你对教材循环使用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呢?请表明态度,陈述理由,要求写出三点。(6分)
答:
支持理由:①有利于节约纸张,减少浪费; ② 有利于减少树木砍伐,保护生态;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美德。反对理由:①无法在教材上进行批注,影响学习效果。② 中考和高考系统复习时要用到全部教材,怎么办?③教材经多人使用,无法保证卫生。(三条各2分,如三条答全,不表明态度则扣1分.)
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因剧本《等待戈多》而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大会上,诺贝尔奖评委会所给的获奖理由是“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假如鲁迅先生因小说《阿Q.正传》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你拟写出获奖理由。(5分)
答:
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其深刻思想性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愚昧与悲哀。他的作品以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的灵魂。(言之成理,语言简明、连贯即可。)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中美两国于2008年12月4日至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__副__和亨利・保尔森财长分别作为____和乔治・布什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了本次对话。__5日在该次对话闭幕时表示,这是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对话,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坦诚务实、富有成果的对话,在许多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取得40项积极成果。
中美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取得丰硕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4.根据全文,说说旷野与城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答: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
16.文章为什么要引述登山者的故事?(6分)
答:
17.文章开头把城市比作缀在旷野的“银扣”,后面却又把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二者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4.(6分)城市野蛮地侵袭和破坏旷野,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旷野则无声地傲视和报复城市。城市激烈,喧嚣,几乎由人一统天下;旷野则舒缓,宁静,包容万物。(意思对即可。)
15.(4分)(1)城市和乡村都是从旷野中发育出来的,而乡村是城市发育的初级阶段。(2分,意思对即可。)
(2)旷野(自然)是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人类)不能脱离旷野(自然)而存在。(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登山者的故事是用事实说明人类虽然试图征服自然,但自然仍然无声地统治着一切,傲视人类。(意思对即可。)
17.(6分)这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对待自然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将城市比作点缀在旷野的“银扣”,是借银扣依附于大氅比喻城市依赖旷野而存在的和谐关系;将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是用巨钉楔入木头比喻城市文明对大自然的野蛮破坏。(对“银扣”和“巨钉”的解说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周易》)
(1)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雁阵惊寒
(2)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君子以厚德载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杜陵:地名。温庭筠定居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他曾自称杜陵游客。
(1)有人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认为作者是如何 “状难写之景”的。
答:
(2)从虚实的角度,谈谈本诗三、四两联的表达效果。
答:
(1)答:①纯用名词,凸现意象;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③“早行”情景宛然在目。(4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2)答:桷叶落满山路,白色的枳花照亮驿墙,这是实写之景。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这是虚写。(2分)诗人虚实结合,把行路艰辛与家乡温情对比,突出了“客行悲故乡”的主题,给读者深刻印象。(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