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A:③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①③ C:③①⑤⑥②④ D:⑤⑥③①②④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弹劾 绊脚石 鸿篇巨制 蓬门荜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盘桓 乐陶陶 摧山坼地 铤而走险 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C:和谐 势利眼 以儆效尤 出人投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矍铄 大杂烩 乐不可知 霄壤之别 玉不琢,不成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导引」题目力图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思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职责,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思考对社会、时代的责任。

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忠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

人们都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就高中生而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不断进步,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也就是一种担当。只有努力学习,“以天下为己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责任,“挂在嘴上/不如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担当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精心构思,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无论选什么文体,一定要有明确而集中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近年来,校园“手机族”悄然出现。学生要求家长给自己购买手机的愿望强烈,家长买还是不买,左右为难;学校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禁还是不禁,也左右为难。3月10日,蓝天中学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这个问题。会上,一位老师谈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使用手机,不能一味禁止,而应积极引导。

请你具体阐述这位老师的观点。要求:阐述充分,条理清楚,不超过80字。

要点:(1)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想要完全阻止学生享用高科技产品是不现实的。

(2)一味禁止会引起学生逆反。(3)学校、家长应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手机。(4)应文明使用手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仿照第一则材料的标题,为第二则材料拟一个标题。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用词不重复。(4分)

(1)北京奥运会男子佩剑的个人决赛场上,中国选手仲满在最后关头连得6剑,击败法国对手洛佩,取得了中国乃至亚洲选手在奥运会史上的第一枚男佩金牌。仲满夺冠,宣告了欧洲选手统治世界剑坛时代的结束。中国佩剑队的总教练法国籍的克里斯蒂安•鲍埃尔,因为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跪倒在剑台下。

(2)奥运会女子气手枪决赛中,在俄罗斯军队服役的32岁的帕杰林娜获得银牌,来自格鲁吉亚的39岁的萨卢克瓦泽获得铜牌。俄格两国是敌战国,但当两位运动员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时,她们没有愤怒,没有仇恨,而是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

标题一:体育超越国界,对手可称为朋友

标题二:

示例:奥运消除仇恨,愤怒化为亲吻(敌意化作亲善)

2008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下图是取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表。请认真阅读分析该图表,写出两条结论性的话。(每条不超过25字)(6分)

“90”后调查: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例:(1)“90后”大多数人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期许。

(2)“90后”部分人开始担忧未来,感到生存的压力。(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17小题(共22分)

绝唱

严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4.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15.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16.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17.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14.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

15.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

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

16.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

17.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

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2分)

③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

请任选一组,补出下列空缺部分。(5分)

(1) 在《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游山,阐述了精辟的人生道理: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的也。”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 ,”的句子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近。

(2) ,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安石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 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8.B(讽:劝说。 )

9.D.(①②④是仁政措施)

10.C(应是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11(1)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5分,“横纵”、“贼”、“动”各1分,大意对给2分。)

(2)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5分,“吝”、“谓”各1分,大意对给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