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娇纵 领衔 无心恋栈 一言以蔽之 B:包孕 勾消 宁缺毋滥 恨铁不成钢 C:吆唤 赋予 代罪立功 覆巢无完卵 D:鲁钝 按揭 安马劳顿 无所措手足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娇纵 领衔 无心恋栈 一言以蔽之 B:包孕 勾消 宁缺毋滥 恨铁不成钢 C:吆唤 赋予 代罪立功 覆巢无完卵 D:鲁钝 按揭 安马劳顿 无所措手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一样)(5分)

浪费――不意味腰包充实,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霍――不象征行为潇洒,只暴露思想粗鄙

例: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

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昨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需要密切关注三个方面: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以及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出现,但李晓超强调,中国有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密切地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合作,共同渡过难关。

李晓超指出,中国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和空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中国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如非洲市场的较大潜力,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还在加快;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大的余地。

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中国有能力抵御。评分标准:每一分句为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怒 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zōng jiāo 、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14.文中的第一段说:“那绿令我震惊”,请具体说明有哪些“令我震惊”之处。(4分)

15.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2)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16.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7.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原文,你认为好在哪里?请加以探究。(6分)

14.我看到它冬天被撞,觉得它难以成活;到了暮春,竟窜出绿枝,绿枝长势很快,几乎达到了被撞断前树冠的高度。(前后两个意思,各2分)

15.(1)感到绿枝对自己有所激励.有所鼓舞,使内心得到充实。(2)在面对艰难生活或遇到坎坷时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要思考战胜艰难困苦的方法。诉求获取度过艰难困苦的精神滋养,在这些方面,人们的想法是彼此一致的。(每句3分)

16.什刹海的古柳给苦闷中的我以极大激励,国外美术馆的观察和丰子恺的漫画使我认识到了艺术创伤中的树木受创后的再现生机表达了一种相同的观念。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角度开掘题旨,形散而神不散。(内容理解3分,作用分析3分)

17.①“怒”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从形象上看)②作者由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时“怒”中,体会到了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的哲理;③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山围故国周遭在,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相顾无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苏轼《江城子》)

(1)乐琴书以消忧  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正梳妆  惟有泪千行  短松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4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4分)

(1)《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4分,对每首诗内容的概括各2分)

(2) “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4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1分,拟人手法1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2)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3)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

8.A (舍:安排住处)

9.B

10.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11.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

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复”各1分)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 (“考”“馈”“弃市”各 1分,大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6.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6.B(“经过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文中无此信息)

7.C(该项是对“玉”的陈述,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8.D(A项,“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不当;B项,在文中“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都想得到”的是“和氏璧”,而非泛指的“玉”;C项,“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不当,应为“不完全相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