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A.要画圆圈了,那手提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下,A.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文段中的A.是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请指出这段文字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妙处。

《阿Q正传》中的阿Q。这段文字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用“抖”“伏”“使尽了平生的力画”“一抖一抖”“向外一耸”等动作(细节)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了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的性格特点。〔作品、人物1分,动作(细节)描写1分,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漠河寻北

北京有句方言叫找不着北。说的是古人很早就发现北极星在地球的正北方,在迷路的时候往往通过寻找北极星来定方位,说找不着北,就是找不着北极星,连最容易找到的北都找不到了,更别说其他方向了。此寓意被引申为做事情没有头绪,迷失了方向。
  这次我们到漠河倒不是迷失方向,而是方向明确,直接来找北的。我们下车时还身着短袖单裤,夜幕降临后就很有些冷意了。我们入住的是县招待所,这个招待所与其他地方的住宿设施比是陈旧了些,规模也小。晨起洗漱,那水透骨刺髓,用北京方言来形容叫够呛。我们被告知今天要继续向前直至漠河北极村。

很快就驱车进入了北极村的势力范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横跨公路的牌楼,牌楼两边路肩上种了两排整齐的行道树,像仪仗兵似的肃穆威武,笔直笔直地站着一直伸向北极深处,微风吹过,绿影婆娑,响起整齐划一的沙沙声,这声音由近传到了很远的地方,好像是在热烈地欢迎我们这些寻北的不速之客,使人顿生劝君更进一杯酒,谁说塞北无故人的亲切感。下车走过牌楼,迎面就横卧着一堵墙似的矩形碑,碑上镌刻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中华北陲”。整个碑体显得极其纯朴厚重,就像东北人的性格。碑后有个亭子,匾牌上书“北陲亭”。亭子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使人好似又看到江南姑苏斜风细雨中的亭台楼阁。这一南一北,南腔北调的碑亭相依互立在这北极之地,竟然是那么的和谐,富有美感。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过了这碑亭就进了北,现在到处都是北,用不着找北了。细嚼同行的人的谆谆话语,还真的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顿觉北气扑面,润物无声,好不畅快。

往前走就看到北极村村碑了,村碑是用水泥石块累砌而成的。村碑正中书刻了“北极村”三个描红大字,主碑边塑有一些高矮不齐,奇形怪状的山石陪衬,很有些苏州拙政园、狮子园和留园讲究的那种奇、丑、漏、透的园林观赏艺术的味道和遗风。围绕村碑的四周随意地铺放了许多较平的石板块,周边种的几株东北雪松和地上自由地长着的茸茸小草为村碑增添营造了许多盎然生机,那绿色虽不如南方绿得青翠欲滴,却也绿得倔强憨厚。
  七观八看,我们终于进入了北极村。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是现今北极乡政府所在地,又称漠河乡,是我国大陆最北的临江村镇。漠河县开辟北极乡为“北极村风景旅游区”,成为全国最北的旅游景区。它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厚,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自然条件优越。

北极村有一片很大的广场,旅游景点基本上围绕广场展开。

正面就是名闻中外的黑龙江,江水温和地从村边静静流过,枯水期江面只有二三百米宽,没有文人骚客想像的烟波浩渺,更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我看到的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江水流着流着昼夜不舍,似乎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那悠远而沉重的历史。古老的漠河可以见证,人们同大自然,同入侵之敌斗争的历史就像黑龙江江水一样源远流长。我默默地站在江边,看着江水静静流去,心中泛起无限感慨。黑龙江是那么伟大,我是那么渺小;黑龙江是那么谦虚缄默,而人类太过浮躁喧嚣。面对江水缓缓流淌,我没有了荣辱不惊的清高,没有了扶摇九天的狂妄,没有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怀激烈。我的灵魂似乎在刹那间被一种力量牵引,被一种境界升华,瞬间空去物我,不为物役,不为形拘,完全进入纯粹的无为心空的宁静状态,我仿佛感悟到这大概就是fó jiāo 禅宗所追求的顿悟吧。我不是佛,也不可能立地成佛;我不可能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却能像佛那样有点滴顿悟,够了。我是落入万丈红尘的一个凡人,我虽然不能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界,但却可以经过心灵修炼达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心境吧。真是大道无门,佛心自悟啊!我突然想念起老子,那骑着青牛的老东西在遥远的古代怎么就知道在函谷关前著五千言《道德经》,还哼出“道非道,非常道”的千古绝唱呢?滔滔黑龙江让我思维万千,我脱了鞋走入那凉凉爽爽的江水,去感触大江的脉动。
  北极村的自然景色同样令人神住。站在北极村的广场放眼四望,那蔚蓝高阔的天空彩云飘绕、幻境万千,那宽厚温和的大地奇花异葩争奇斗艳。我感到所有的空间都是那么的纯净,空气是不含任何糖份的甜,其情其景令人心醉神迷。村民告诉我,这里一年四季花色各不相同,无论你什么季节来,都有独特的美景可以欣赏。
  地理上的北终于找着了,但人生的北在哪里呢?

我就这样到了漠河寻北,并找到了北。过去的北都是地理空间上的方位概念,今天的北却是现实的北,是踏踏实实的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北,看在眼里,刻在心里的北。如果你今生不到此地,是体会不到北的滋味,虽有北的概念,但还是永远找不着北。这大概就是身临其境和隔靴搔痒的天壤之别吧。

16、请结合全文解释一下“漠河寻北”的含义。(4分)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的灵魂似乎在刹那间被一种力量牵引,被一种境界升华。

(2)我感到所有的空间都是那么的纯净,空气是不含任何糖份的甜,其情其景令人心醉神迷。

18.文章倒数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自己精神的升华?(4分)

19.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地理上的北终于找着了,但人生的北在哪里呢?”请结合全文主旨分析“人生的北”应该是什么样的,并简述这句话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6分)

16、到漠河不仅是寻找地理位置上的北,也是在寻找人生道路上的(或者心灵上的)“北”。(4分)

17、(1)漠河让“我”瞬间空去物我,不为物役,不为形拘,完全进入纯粹的无为心空的宁静状态,“我”仿佛感悟到这大概就是fó jiāo 禅宗所追求的顿悟。(2分)

(2)北极村是非常纯净的,沉醉其中会感觉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纯净,包括在漠河顿悟、升华之后自己的精神空间。(2分)

18、(1)联想:作者站在江水前面,想到了很多东西,岳飞的壮怀激烈,fó jiāo 禅宗的顿悟、道家老子的洒脱、彻悟。(2)拟人手法:我看到的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江水流着流着昼夜不舍,似乎在向人们娓娓述说着那悠远而沉重的历史。(3)引用手法。引用了大量诗词展现自我精神的升华。(答对两点得4分)

19、“人生的北”就是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看得见、摸得着、刻在心里的,如果目标不现实,那么就会有永远找不着北的感觉。(说出含义2分)所以人们制订奋斗目标要切合实际,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这样才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北。(结合主旨分析1分)

作用:由实到虚,从地理位置想到人生,升华文章主旨。(2分)用疑问句式引人思考,进一步扩大了文章的内涵。(1分)

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6分,每小题1分)

(1)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借梦叙写游览经历:“我欲因之梦吴越, 。”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古人的梦来写自己“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煜在《浪淘沙》中“ ,一晌贪欢”的词句表达出了词人对人生的追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 ,一尊还酹江月”。

(2) 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代表作《 》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3) 法国作家雨果是欧洲19世纪 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1)一夜飞度镜湖月  庄生晓梦迷蝴蝶  梦里不知身是客  人生如梦 (2)桃花扇 (3)浪漫主义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也即诗中的“海岳”。

(1)“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两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妙?为什么?(4分)

答:

(2)尾联中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也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1)“流”“拨”用得妙。(1分)“流”字写出了江水长流不断,仿佛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1分)“拨”字写那划动的短棹仿佛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1分)江水、木桨都是实体,梦境、星影是空幻、浮动的,在实、虚之间分别用动词“流”和“拨”,组合成一幅星夜行舟图,不仅似闻夜行船声,还因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让人产生联想。(1分)

(2)作用有三:①“孤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的外部特征,照应首联,紧扣诗题。②亭能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又能浮现出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的模样。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③更能体现诗人真挚的感情,将螺山人格化,想到自己的离去冷落了螺山,因而螺山显得孤寂,比说自己孤寂显得更深沉浑厚。(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__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彦、卢杞既相德宗 相:帮助

B. 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诬陷

C. 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振:赈济

D. 而多杀身以成仁者 多:大多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颜真卿正直刚烈和人们景仰颜真卿的一组是

A.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 事唐为太子太师

B.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 遂为堂而祠之

C.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 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

D.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 同日归公者十七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以国事为重,和常山太守颜真杲攻打贼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__烈攻陷汝州以后,当时的宰相卢杞派颜真卿到__烈那里招抚,__烈开始还因为颜公的慷慨陈词而惭愧,最终却还是将颜公杀了。

C.作者认为,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为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抚州颜公祠堂完工后,作者应邀写了这篇“记”,并认为,颜真卿的赫赫业绩光照千古,在颜真卿曾任职的地方修建祠堂可以使其业绩不至于被湮没。

13、把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

译文:

(2)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译文:

(3)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译文:

10、B(A相:担任宰相。C振:振兴。D多:赞扬。)

11、B(A.第二句只是叙述颜真卿的任职情况,不能表明人们景仰颜真卿。C.第一句写的是颜真卿的军事才能,不能表明颜真卿正直刚烈;第二句是说像颜真卿那样再三得罪权臣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不能表明颜真卿正直刚烈。D第一句写的是颜真卿的军事行动,不能表明颜真卿正直刚烈。)

12、D(作者在文中说“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意在“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据此可知D项错。)

13、(1)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关键点:“以”译为“因为”,“忤”译为“触犯”,“策”译为“预计”)(3分)

(2)像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关键点:“若”译为“像”,“欤”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3分)

(3)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关键点:“祠”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风”译为“教化”“感化”;“为”译为“做”;“是”译为“这”)(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儒敏先生在《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上发表《中文系应当有“文气”》一文,认为目前大学中文系文学教育不断地遭到削弱,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太注重审美性内容的学习、教育,结果虽然造就了术业有专功的一代学子,但是其对美的领悟、对美的艺术的把握能力还是不太尽人意。他说,活生生的文学教育挤压成“过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致使“大学的文学教育不见得很成功”。文章认为“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构成“文气”的核心内容。

温先生的观点并非危言耸听。笔者感到,非但学生的文学感悟、审美感觉方面的训练不够,就是那些本来属于知识性的、系统性的、操作性的文化研究、理论思辨方面的训练也十分欠缺。中文系学生,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作品的阅读都无法形成中文系的特色,在缺乏“文气”的同时也缺乏积极探索理论科学的勇气。

温先生对文学史教育的反思试图说明,“文气”的不复存在其实和现代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建设失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师生们身上,文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史的编撰,文学知识的教育细致化、科学化并不意味着“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的普遍提高。中文系文学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发展态势的直接源头乃是因为文学史可学可教、能学能教的内容往往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审美要素、艺术成就,而是看它是否方便于“研究、表述和传播”。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与其说是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不如说是对文学史教科书和“文学史思维模式”感兴趣。教师的教学如果只是在“文学史思维模式”上继续强化“系统性、科学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动态流布的文学史也许就被整理成、梳理成僵化的合乎“研究、表述和传播”逻辑的文学史,“文气”的弱化便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文学史的编撰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取得与文学发展史同步的丰富性,取得与文学作品同等的生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在强调兴趣培养、强调情感陶冶的前提下,才可获得文化传递的思想资源、文学接受的审美愉悦。对此温先生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建议:“文学史除了基本的‘史’的线索的交代,指定某些知识点外,要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感悟作品。”一个失去阅读文学作品兴趣的中文系学生绝不会对个人感性寄寓给予理解之同情;换句话说,一个缺乏对个人感性寄寓给予理解之同情的中文系学生不可能有兴趣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可能培养好的“文学的感悟力”。审美、审丑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心智的逐渐成熟,心智的成熟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这应该视为审美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应该视为审美教育的中心。学生理论视野的狭窄固然有着理论著作阅读不够的原因,但是文学作品阅读不足,同样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新潮的文学理论或者茫然失措于理论的挑战,学生不能做到“理论条条有”,更不能做到“文章也会操作”。我想,对于大学中文教育来说这大概是“文气”弱化的最直接后果了。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气”的核心内容是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

B.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现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也与“文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C.“文气”也体现为积极探索理论科学的勇气。

D.中文系“文气”的弱化,与现代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建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7.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中文系应当有“文气” B.我们到底离“文气”有多远

C.文学史的教学之我见 D.也谈中文系应当有“文气”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遭到削弱,师生们都不大重视审美性内容的教学,导致大学的文学教育极不成功,许多学子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

B.文学史的教学若只是在思维模式上强化系统性、科学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动态流布的文学史被整理、梳理成僵化的合乎“研究、表述和传播”逻辑的文学史,就必然导致“文气”的弱化。

C.只有强调了兴趣培养及情感陶冶,文学作品的阅读才可获得文化传递的思想资源、文学接受的审美愉悦。

D.一般而言,文学作品阅读和文学的审美教育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为基础的,在感性张扬、“文气”张扬的同时建立起对文学的功能、作用的认可。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底蕴相对薄弱的大学,其中文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对“文气”的形成作用更大,而且所担当的任务更艰巨;相反,人文底蕴厚重的大学,其中文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对“文气”的形成影响相对要小些,所担当的任务也相对轻松点。

B.在高等教育日益功利化的大趋势下,“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不可能产生实际效应,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因而缺乏价值基础。

C.学生理论著作阅读不够,以致理论视野狭窄,文学功底薄弱,大学中文教育“文气”弱化。

D.审美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审美、审丑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心智逐渐成熟,从而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6、C(“积极探索理论科学的勇气”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文气”的范围,而是与“文气”并列的一个概念。)

7、B(A是温儒敏先生的文章名;C文学史的教学只是中文系教学的一个方面;D力度不够。只有B触及本文正题,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忧虑之情。)

8、A(“大学的文学教育极不成功”言重了,原文是“不见得很成功”。)

9、D(A前半句的说法太绝对,后半句无中生有。B说法绝对化,据文意可知,现代大学中文系的有些课程设置的确存在问题,但“文气”的培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工厂产品,“不可能”“缺乏价值基础”之说不妥当。C大学中文教育“文气”的弱化,并不是学生阅读理论著作不够的结果。)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强国社区推出《一语惊坛》栏目,旨在收集当日论坛或睿智深刻、或生动有趣的短评快语。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期待各位网友踊跃跟帖。 B:不到西藏,不知天空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空气有多鲜,不到大昭寺,不知信仰有多诚,不到八廓街,不知逛街有多爽。 C:.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抱着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 D:挑战纷至沓来:灾难、事故、危机……这一年始终让人揪心。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进步也显而易见:民族精神在凝聚、升华,以人为本深入人心,公民意识正在觉醒。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我们只要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 B: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发展及产业提升为主题展开探讨,或对以往的经济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C:.贾平凹的《秦腔》用细腻平实的语言,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着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D:近日,由江西人导演,全部取景于江西的励志电影《网络妈妈》在全国各地热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这部关注网瘾少年的电影给予了很高评价。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更叠 发祥地 以老卖老 放之四海而皆准 B:蝉联 发牢骚 有案可稽 有过之而无不及 C:名分 付食店 形迹可疑 解铃还需系铃人 D:欠收 肇事者 藏污纳垢 识世务者为俊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以上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读完之后你有何感想?

请围绕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