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 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②,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金门未辟,玉漏④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⑦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③哕哕:huì(书)铃声。④:同“称”。⑤(tāo):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相天下者 相:宰相
B.请修德以厘之 厘:治理
C.政柄于是乎隳哉 隳:毁坏
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毁:坏名声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 )
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本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只要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就能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
B.本文是作者作宰相时所写,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C.本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神态、动作描写,列举出三种类型的宰相:一种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的宰相,一种是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宰相,一种是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宰相。
D.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译文:
⑵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译文:
8.A(相,辅佐)
9.B(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是说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是说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10.D(A“只要……就……”的说法绝对;B作者撰写此文时为石理寺小官吏,希望能把此文记录在待漏院壁上,作者并未任宰相;C主要是心理描写)
11.⑴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是”、“独”、“事”、“然”各1分,句意1分)
⑵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泰”、“附”、“来”、“弭”、“辟”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尼采的这一观点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有学者指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有学者认为:“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的确,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
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而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无疑发源滋长于大学。大学作为人类的“智慧之花”,它的根底是人文教育(亦称博雅教育、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自大学诞生时起便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城堡,而非仅仅职业培训基地。大学阶段是人的精神成人的时节,也是灵魂发育的季节。纽曼曾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等等……”。怀特海也认为:大学的存在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并非截然对立,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中,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它不能成为大学教育与大学文化的唯一承担者。实践证明,如果只重专业化实用化教育,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由于没有宽厚的人文心智,缺乏潜力,难有大的发展。因为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技能单一,狭隘冷漠,囿于狭小利益视野,“由于他的行动范围变得狭小,他的心智与思维习惯同样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有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文教育典范之一,它被称为“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建校二百多年来已培养出各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许多多杰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即在于它有着深厚的人文教育基底。
当然,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不仅专业教育存在局限,人文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说自然科学忽略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那么人文科学也没能正确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因此紧要的问题是探寻如何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这是现代大学需要持续关注和倾力解决的问题,否则,大学的发展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进而会影响人类的文明。
(节选自《光明日报》)
5.下列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B.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
C.它守护着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
D.它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B.现在的大学教育普遍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完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C.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大学的专业教育还存在局限,而人文教育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D.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尼采把教育分为“生存的教育”和“文化的教育”的观点,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因而不足取。
B.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单向度的人”,其行动范围变得狭小,其心智与思维习惯也变得萎缩。
C.未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人不仅没有思想,缺乏超越意识,而且责任感、使命感淡薄,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
D.人文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倡导和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
5.D(以偏概全,表述不准确。应是“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而且“内在”前应加上“最”字这个修饰限制词)
6.B(“普遍”、“完全”措辞不妥,说法绝对。参见原文第2段的有关说法)
7.D(A“不足取”说法错。原文说“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B“只能”说法偏激。原文第2段末尾说的是“往往……”。C“没有……”“缺乏……”等措辞不妥,参见第4段末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毁谤 弭:消除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济:渡过
C.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 卜:选择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清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本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公至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D.作者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州人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接着驳斥了所谓韩愈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而“不眷恋于潮”的观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2)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3)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10.B(济:拯救,救助)
11.C (A中分别说古来圣贤的伟大、不朽和世上一种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B中分别说历史功绩和驳斥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D中分别说“浩然之气”的作用和成败得失的表现。)
12.D(D中“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不到一年就返回了,且“不眷恋”是“没而有知”的一种错误推测,并非“被贬一年不归”引起。)
13.(1)说笑着把手一挥,天下的人都一边倒似地服从他。(“麾”“靡”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世世代代在庙中接受祭祀,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上过一天安定的日子。(“庙”1分;“安之于朝廷之上”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共3分。)
(3)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十分注重文章德行,这种风气影响到一般平民。(“自”1分,“笃”1分,“延”1分,句意1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楮皮所造?期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草大三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价值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7.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宣德年间皇室监制加工制造了宣纸,所以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宣德纸”就成了今天的宣纸。
B.用两年生的青檀长出的嫩芽的韧皮和泾县安吴地区沙田的稻草,方能制成最佳的真宣。
C.只有泾县清醇洁净、硬度低、水温低的泉水,才能制造出适宜于中国书画的宣纸。
D.独特的用料、特殊的工艺、纯净的泉水、制造者的聪明才智,是制造千年寿纸的保证。
6.B(《小岭曹氏宗谱》非曹天生所著。)
8.B(A中“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错误。人们怀疑的是“宣纸的创始的时期”。C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D中“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的条件众多,此说法以偏概全。)
9.D(A中“‘宣德纸’就成了今天的宣纸”推断不当,应是“‘宣德纸’成了宣纸的一种命名方式”。B中“两年生的青檀长出的嫩芽”说法不当,文中说“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C中“只有……的泉水才能产出……的宣纸”说法绝对,应是“……才能产出……真宣”,其他地区的泉水也可以产出宣纸。)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程度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平起平坐”,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网友捧为“成都最牛校舍(2月25日《成都商报》)”。 B:代表们的谈和议,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都是权利表达,是在切实履行职责,他们真正的“实话实说”,远比一声不吭,让看法“__”要好。 C:25%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那么,另外75%的领导岗位到底是因为大学生能力不够而被淘汰,还是因为这些岗位不需要大学生?。 D:在完成了全部使命后,嫦娥一号――中国的首个探月使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心控制下,准确坠落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最大的一艘渔政船――中国渔政311船开赴南海,担负在我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B:美国一颗通讯卫星与一颗已经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在天空中相撞,相撞产生的大量碎片使国际空间站等在轨天空设备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C:山东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克隆出的符合国际公认技术标准的人类囊胚,给糖尿病患者、老年痴呆患者、帕金森病等患者带来了福音。 D:为改变因大山阻隔世代守着一片沃土却过着清贫日子,鄂西南五峰土家古城山的19户农民自筹资金,在山中打出210米的隧道,一解百年阻隔之痛。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秀外慧中 和衣而卧 毁家纾难 受治于人 B:相形见绌 循私舞弊 珠联璧合 闲情逸致 C:秉笔疾书 责无旁贷 文恬武嬉 寡廉鲜耻 D:首屈一指 额手称庆 事必恭亲 席不暇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三个人,各推一车瓶、罐、锅之类的瓦器,经过一座山岭。第一个人刚上一段岭,就把一车瓦器打碎了。第二个人推到半岭,也把一车瓦器打翻了。第三个人推到了岭头,叫了一声:“啊呀,终于到了!”刚喘一口气,不料手一松,车翻了,全部瓦器都倒在地上碎了。三个人都笑了起来。“说到爬岭的本领,自然我最差,但我省下了力气,这是我的便宜!”第一个人说。“我花了一半力气,也爬了一半岭,我没有吃亏什么!”第二个人说。“可是只有我是爬完了岭的,这是我的光荣!”第三个人说。说后,他们都快快乐乐地推着空车回去了。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面对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作文。(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作文评分标准。)
下面是汶川大地震中的几个画面,请看了以后写几句含有排比句的议论抒情的文字,以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4分)
孩子们举着纸板站在路边,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叔叔,谢谢你们!”
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两个同学,有人问他:“你背得动吗?”他骄傲地说:“我能背50斤玉米。”
在地震中被压伤截肢的中学生薛枭刚从废墟被挖出时,跟救援者开着玩笑:“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
3岁的小郎静,躺在担架上,向救他出来的解放军叔叔微笑着,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议论抒情感受:
示例:花瓣一样柔嫩的身体,却拥有超乎想像的坚强,只要看着他们,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是怎样的艰辛跋涉,怎样的奔走呼喊,怎样的举国之力、倾英雄之血,都是值得的。(4分)
下面是孙犁小说《荷花淀》中几个女人商量去探望参军丈夫的对话描写。请以设问方式,简明准确地设计出一个能切中这段文字的内容并让人思考的问题。(4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问题:
示例:几个女人去看丈夫的理由分别揭示了她们怎样的心理世界?(或:水生女人的话没有说完而用了省略号,这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是什么?她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