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数字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使得尼葛洛庞帝创造出“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用以指称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们新的生存状态。 B:“文字恐惧症”最可怕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育学上的意义,甚至完全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坚定不移地走最有效地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跋扈 惘然若失 了了无几 一言以蔽之 B:昏厥 老态龙钟 转瞬即逝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C:睿智 沧海一粟 风烛残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椭圆 淹没无闻 沽名钓誉 万变不离其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在城市的超市货架上,牛奶整齐划一,包装光鲜。循着生产链条向源头看去,却发现:“调奶人”每10吨源奶,要加六七瓶双氧水,二三十盒庆大霉素C.,10―15斤的蛋白粉,20―30斤乳清粉,4―5斤脂肪油,甚至有时候加碱过头了,还会加点硫酸来中和……这一切终于随着“三鹿”事件的曝光和奶业整顿的深入而终结了。然而,奶站的收奶乱象,奶贩神秘的“调奶技术”,奶农买牛养牛的无知无奈,混乱不堪的牛奶市场,都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适宜写“一事一议”型议论文。当然,考生若写出其他文体――比如小小说、书信等,只要切合所给材料的内容与感悟,那也是可以的。学生很久没有训练过针对生活现象发表评论看法的文章了,因此可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以本文为例,我们首先要看到材料所谈的是牛奶市场的乱象,这些乱象引起我们哪些思考呢?一是商业道德问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三是企业管理问题,四是政府监管力度,五是舆论监督。

参考文题:谁来扛民族企业的大旗 / 谁为我们的健康埋单? / 谁来守卫我们的健康? / 谁动了我的牛奶 / 奶中窥人 / 怎一个“震惊”了得 / 都是欲望惹的祸 / 诚信,离我们有多远 / 归来吧,诚信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4分)

必然 (程远 画 原载《今晚报》)

请用一个成语或熟语概括上面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

参考答案:铤而走险(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夏之绝句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势,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已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几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整个夏季,蝉声也没少了中音或低音,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

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司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达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压韵。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幽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见,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段简残篇,徒留给人一些怅惆、一些感伤。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选自《台湾艺术散文选》)

14.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

答:

⑵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答:

15.作者为什么说“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6分)

答:

16.“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17.请用几个关键词依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答:

14.⑴捆绑束缚不了生命的自由和自在。⑵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人则于悲惨中辞世。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又和夏天一样年年再来。所以作者认为,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大意如此即可)

15.这是两个相对的比喻。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骈俪文;第二个比喻句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春天花团锦簇,鲜艳美丽,与讲究声律之美的骈俪文有着某种相似点;夏乃声音的季节,而节奏明快、简短精巧、富有韵味的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意思对即可)

16..①用了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语言新鲜活泼,既抓住蝉声像浪的特点,又轻松地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②引出下文回忆儿时捉蝉的趣事。

17.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⑴浪淘尽 故垒西边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⑵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 新鬼烦冤旧鬼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⑴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⑵“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⑴“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⑵“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 题。

待漏院

(宋)王禹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③哕哕:huì(书)铃声。④:同“称”。⑤(tāo):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相天下者 相:宰相

B.请修德以厘之 厘:治理

C.政柄于是乎隳哉 隳:毁坏

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毁:坏名声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 )

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本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只要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就能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

B.本文是作者作宰相时所写,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C.本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神态、动作描写,列举出三种类型的宰相:一种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的宰相,一种是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宰相,一种是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宰相。

D.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译文:

⑵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译文:

8.A(相,辅佐)

9.B(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是说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是说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10.D(A“只要……就……”的说法绝对;B作者撰写此文时为石理寺小官吏,希望能把此文记录在待漏院壁上,作者并未任宰相;C主要是心理描写)

11.⑴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早起晚睡来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是”、“独”、“事”、“然”各1分,句意1分)

⑵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泰”、“附”、“来”、“弭”、“辟”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尼采的这一观点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有学者指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有学者认为:“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的确,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

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而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无疑发源滋长于大学。大学作为人类的“智慧之花”,它的根底是人文教育(亦称博雅教育、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自大学诞生时起便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城堡,而非仅仅职业培训基地。大学阶段是人的精神成人的时节,也是灵魂发育的季节。纽曼曾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等等……”。怀特海也认为:大学的存在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并非截然对立,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中,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它不能成为大学教育与大学文化的唯一承担者。实践证明,如果只重专业化实用化教育,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由于没有宽厚的人文心智,缺乏潜力,难有大的发展。因为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技能单一,狭隘冷漠,囿于狭小利益视野,“由于他的行动范围变得狭小,他的心智与思维习惯同样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有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文教育典范之一,它被称为“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建校二百多年来已培养出各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许多多杰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即在于它有着深厚的人文教育基底。

当然,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不仅专业教育存在局限,人文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说自然科学忽略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那么人文科学也没能正确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因此紧要的问题是探寻如何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这是现代大学需要持续关注和倾力解决的问题,否则,大学的发展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进而会影响人类的文明。

(节选自《光明日报》)

5.下列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B.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

C.它守护着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

D.它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B.现在的大学教育普遍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完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C.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大学的专业教育还存在局限,而人文教育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D.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尼采把教育分为“生存的教育”和“文化的教育”的观点,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因而不足取。

B.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单向度的人”,其行动范围变得狭小,其心智与思维习惯也变得萎缩。

C.未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人不仅没有思想,缺乏超越意识,而且责任感、使命感淡薄,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

D.人文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倡导和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

5.D(以偏概全,表述不准确。应是“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而且“内在”前应加上“最”字这个修饰限制词)

6.B(“普遍”、“完全”措辞不妥,说法绝对。参见原文第2段的有关说法)

7.D(A“不足取”说法错。原文说“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B“只能”说法偏激。原文第2段末尾说的是“往往……”。C“没有……”“缺乏……”等措辞不妥,参见第4段末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