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④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寓:寓世,住在人世。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劳:劳作。
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D.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其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B.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
C.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作者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③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0、B(劳:慰劳。)
11、B(A项中,①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C项中,①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描写,②是对苏轼和山中人的记叙。D项中,②是对苏轼和山中人的记叙。)
12、C(文章作者是苏辙。而文章记述的是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同时寄托作者自己的意绪。)
13、①一天刮大风下雷雨,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3分)
②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4分)
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手机病毒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Timo 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
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系统,影响其正常服务。这是手机病毒目前的主要攻击方式,主要以“病毒短信”的方式发起攻击。用户在网站上注册了带有病毒程序的短信服务,会收到由乱码组成的病毒短信,并无法对短信进行操作,因为任何操作都会导致关机等异常情况。
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对主机造成破坏。“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染毒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中毒手机的电池将很快耗尽,蓝牙功能丧失。
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网关”是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手机病毒编写者能找到手机网络中的网关漏洞,编写病毒攻击网关,一旦攻击成功,将对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工作。
由于缺乏系统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做到比较准确的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06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
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有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有专家认为, 由于手机涉及个人隐私,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
6、下列对“手机病毒”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是一种基于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专门攻击手机的电脑病毒。
B.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传播,主要通过短信的形式感染手机。
C.手机病毒通过短信传播感染手机,有病毒的短信形式是乱码。
D.手机病毒可以通过手机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同型号的手机发送辱骂短信。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目前的传播方式,都可以使手机系统异常,不能享受正常服务。
B.“网关”是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联系的纽带,攻击“网关”,可以造成网络瘫痪。
C.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是手机病毒首先攻击的对象,给黑客提供了方便的渠道。
D.未经授权的用户运用手机病毒可以获取他人的手机密码或访问他人手机储存的信息,从而侵犯手机用户的利益。
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解决不好,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
B.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电脑病毒,因此,现在要全力以赴消灭手机病毒。
C.由于手机涉及个人隐私,手机病毒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
D.由于手机病毒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超过了电脑病毒,所以现在有许多公司在全力研究解决办法。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手机的使用需要在通信网络上运行,但是与电脑病毒相比,手机病毒不容易传播。
B.许多事例证明,和电脑病毒不一样的是,手机病毒是没有办法防治的,因为手机没办法安装杀毒软件。
C.目前,从数量上看,全球手机超过了电脑。不久的将来,手机病毒造成的危害也会像今天的电脑病毒一样严重。
D.手机用户防止手机病毒较好的方法是打开来历不明的短信,然后直接删除陌生短信。
6、D(D项向“系统内的”手机发送,不是所有的手机,也无需“同型号”)
7、A(B项“网关”理解错误;C项,文中说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方便,没有说是“首先攻击的对象”,D项混淆了已然与未然,与文中对应的是“可能”)
8、A
9、C(C项从电脑和手机在遭受病毒的对比上写病毒的危害,推断正确。A项,既然手机的使用必须依靠网络,那么手机与手机间的短信发送,是通过网络作中转站的,所以应该是手机病毒更易传播;B项,从电脑病毒可以防治的角度看,手机病毒也是可以防治的。D项推断防治手机病毒的方法,从三种传播形式看,应该是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短信直接删除)
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数字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使得尼葛洛庞帝创造出“数字化生存”这一新名词,用以指称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人们新的生存状态。 B:“文字恐惧症”最可怕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育学上的意义,甚至完全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坚定不移地走最有效地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跋扈 惘然若失 了了无几 一言以蔽之 B:昏厥 老态龙钟 转瞬即逝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C:睿智 沧海一粟 风烛残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椭圆 淹没无闻 沽名钓誉 万变不离其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在城市的超市货架上,牛奶整齐划一,包装光鲜。循着生产链条向源头看去,却发现:“调奶人”每10吨源奶,要加六七瓶双氧水,二三十盒庆大霉素C.,10―15斤的蛋白粉,20―30斤乳清粉,4―5斤脂肪油,甚至有时候加碱过头了,还会加点硫酸来中和……这一切终于随着“三鹿”事件的曝光和奶业整顿的深入而终结了。然而,奶站的收奶乱象,奶贩神秘的“调奶技术”,奶农买牛养牛的无知无奈,混乱不堪的牛奶市场,都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适宜写“一事一议”型议论文。当然,考生若写出其他文体――比如小小说、书信等,只要切合所给材料的内容与感悟,那也是可以的。学生很久没有训练过针对生活现象发表评论看法的文章了,因此可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以本文为例,我们首先要看到材料所谈的是牛奶市场的乱象,这些乱象引起我们哪些思考呢?一是商业道德问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三是企业管理问题,四是政府监管力度,五是舆论监督。
参考文题:谁来扛民族企业的大旗 / 谁为我们的健康埋单? / 谁来守卫我们的健康? / 谁动了我的牛奶 / 奶中窥人 / 怎一个“震惊”了得 / 都是欲望惹的祸 / 诚信,离我们有多远 / 归来吧,诚信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4分)
必然 (程远 画 原载《今晚报》)
请用一个成语或熟语概括上面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 。
参考答案:铤而走险(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夏之绝句
简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首先捡的是蝉声。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势,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已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几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整个夏季,蝉声也没少了中音或低音,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
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司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达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压韵。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幽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见,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段简残篇,徒留给人一些怅惆、一些感伤。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选自《台湾艺术散文选》)
14.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
答:
⑵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答:
15.作者为什么说“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6分)
答:
16.“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17.请用几个关键词依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答:
14.⑴捆绑束缚不了生命的自由和自在。⑵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人则于悲惨中辞世。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又和夏天一样年年再来。所以作者认为,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大意如此即可)
15.这是两个相对的比喻。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骈俪文;第二个比喻句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春天花团锦簇,鲜艳美丽,与讲究声律之美的骈俪文有着某种相似点;夏乃声音的季节,而节奏明快、简短精巧、富有韵味的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意思对即可)
16..①用了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语言新鲜活泼,既抓住蝉声像浪的特点,又轻松地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②引出下文回忆儿时捉蝉的趣事。
17.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惊涛拍岸, 。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⑴浪淘尽 故垒西边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⑵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 新鬼烦冤旧鬼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②,五亩园思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⑴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⑵“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⑴“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⑵“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