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科学家在2003年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品种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通过比较这些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科学家知道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事实。以前,只知道基因可以从亲代“垂直”传递给子代,现在则发现,在不同生物品种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其实十分频繁,超出了想象。例如流感病毒,既可以感染鸟类,也可以感染哺乳类。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在这种场合,就有可能使基因在物种之间水平转移。

五条堀教授曾在2004年把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对大约200种细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细菌的基因组中约有15%的基因是跨越品种来自“外部”的基因(外源性基因)。例如,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的毒性就是赤痢菌的毒素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了大肠杆菌的结果。

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目前不了解的地方还很多,但是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因的这种水平转移多半是以病毒为媒介的。病毒侵入宿主的细胞,在增殖的过程中被“加进了”宿主的基因。当这种携带有原来宿主基因的病毒再寄生到其他种类的生物中时,便会把原来宿主的基因作为外源性基因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这种以病毒为媒介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很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病毒被加进宿主的基因,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癌基因”。例如有一种能够引起癌变的病毒携带有癌基因,受到这种病毒感染的宿主,在它的基因组中就发现了同那种癌基因完全一样的基因。病毒基因插入宿主基因后与宿主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协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的结果(2001年发表)表明,在人类的基因组中,大约有8%的基因是“病毒的残骸”。关于这些病毒残骸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概是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造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五条堀教授说,“这样一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了近年来对基因组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的支持。”

我们的身体内有病毒的残骸,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可怕。然而,这其中也有对我们的生存必不可少的病毒残骸。这样的病毒残骸叫做“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换句话说,它们是那些已经转化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的病毒。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胎盘(连接母亲和胎儿的一种组织)的形成就用到了人体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那种基因本来是用来合成病毒包膜的,也就是制造一种叫做“合胞素”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形成胎盘时,必须要把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科学家通过细致的研究于2000年查明,在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产生的合胞素。

6. 下列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的说明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是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的,这种现象发生在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工作以后。

B. “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指的是病毒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叉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就可以造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基因水平转移。

C. 是五条堀教授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一现象。

D. 如果赤痢菌的毒素没有在基因水平上转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那么,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可能就没有毒性。

7. 下列对病毒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一种媒介。

B. 原宿主基因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加进”病毒,通过病毒的传播整合到新宿主的基因组中。

C. 虽然人类对基因水平转移现象还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对生命的进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D. 受到携带癌病基因的病毒的感染,正常细胞可能过量增殖,发生癌变。

8.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残骸是指失去了增殖能力的病毒,但它们仍成为宿主基因组中的组成部分。

B. 病毒的DNA被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以后,由于出现了某种错误而失去了增殖能力,因而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

C. “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我们生存中必不可少的病毒。它们被整合到了人类的基因组中,代代传递。

D. “基因组是具有不同来源的各种基因‘拼接’起来而形成的整体”,这种新的生命观已经得到证实。

9.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病毒不具有在不同物种之间交叉感染的性质,那么,生命的进化史就可能改写。

B. 胎盘的例子说明,病毒其实也有好的一面。

C. 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入地认识病毒。

D.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会使人们的生命观完全改变。

6.答案:D(A项混淆了“发现”和“发生”这两个概念。B项偷换概念。不是指病毒的交叉感染。C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讲到这种现象就是五条堀教授发现的。)

7. 答案:C(答非所问,论述的不是病毒的作用。)

8. 答案:A(B项,强加因果。C项概念错误,“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病毒残骸。D项“已经得到证实”错误。)

9. 答案:D(不合逻辑,“新的认识”不等于“完全改变”)

请以“牢”为题,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得抄袭。

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像,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便利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飘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他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16、阅读文章,给“大漂泊”和“小漂泊”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4分)

⑴“大漂泊”指

⑵“小漂泊”指

17、作者列举两首宋词的目的是什么?(3分)

18、文中“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一句的含意是什么?(4分)

19、作者认为漂泊与水有紧密联系的依据是什么?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民族心理?(6分)

16、⑴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

⑵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故乡,四处流转。

17、作者在前文中说宋代写漂泊的词大都表现乡愁,并且偏重于地理和亲情,然后写表现这种乡愁的词都与长江有关,证明漂泊是与水有关的。

18、长江触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长江这一意象也在他思乡的诗词中经常出现。

19、第一问:漂泊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古典诗歌中的“水”是一种意象,能表现诗人们在远离故乡后的悲哀;台湾与大陆以水为隔,台湾的思乡诗都与江水、海水有关。

第二问:这篇散文将水的意象的漂泊内涵介绍给我们。凸显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而种种原因使得人们还是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文人墨客将这种漂泊的乡愁和忧思付诸文字,我们从中能够领略到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山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

⑴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3分)

⑵全诗写景状物中隐含了叙事,从中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⑴诗中先写犬吠,然后写看到远处的几家松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巧妙的暗示了山店就在前面。

⑵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急匆匆地赶路,天色将晚而不见有店,内心焦急,第三句写听到狗叫声,说明前面有人家了,诗人内心充满希望,末句写隔着秋云的山店,那松火虽远却让诗人十分欣喜。

9、D望风:仰慕风采。   10、A   11、C  

12、⑴但我时常有些想法,坐在家里感到郁闷,因此出去走走。

⑵虞翻秉性不合世俗,常遭人毁谤,因罪被流放到丹杨泾县。

⑶大王亲自实行道德仁义,想和尧、舜相媲美,怎么能去自比曹操呢?

13、⑴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尊严,进谏规劝力争。

⑵虞翻秉性正直,不合世俗,遭人毁谤。

⑶酒醉出乱,常犯过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神奇的“人体光”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

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命名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人体的各部位也能发现不同颜色的光: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臀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七百多个穴位相对应。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他们创立了对人体众多细胞的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并研究了这种发光现象的内在原因。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新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生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摘自《知识窗》)

6、下面对“人体辉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内因。

B、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每个人的每个部位都会发出可见光。

B、“人体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体温度无关。

C、人体的能量吸收带在电磁场里收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二次辐射。

D、安徽医科大学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揭示了“人体冷光”的奥秘。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

C、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人体光”之谜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6、C    7、B    8、A

下列句子中表述简洁、不赘余的一句是

A:会上,除非是终于付诸于表决,否则,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你要闭目养神,或思索比较有趣的问题,并不可能。 B: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称号的女性代表,以她们艰辛的创业经历,辉煌的事业成就,高尚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妇女姐妹。 C:从此我一改平素的习惯,天天在园丁和其他工人正酣睡的时候很早就起床。 D:开创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先河的杨振宁教授认为朱棣文的“光学粘胶”实验意义非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尚未全线贯通,因此去年奥运期间北京人喝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南水”,而是由河北的4座水库供应给北京的3亿多立方米“应急水”,这相当于北京主要的水源地密云水库一年供水量的一多半。 B:与最近几年的春晚相比,2008年春晚带给人们久违的感动和热情,赈灾、奥运、道德模范、嫦娥奔月四个板块既凸显主题,又成为煽情亮点,整场晚会欢乐、明快、向上、雅致,堪称名副其实的除夕精神文化大餐。 C:捷克警察学院施特劳斯教授目前正领导一个研究小组从事步态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工作人员只需要采集一个人的8个脚印,就能从中获得此人的身高、体重和性别等,而且其准确性与指纹验证的准确性相当。 D:随着一声巨响,朝鲜宁边核反应堆冷却塔在一片浓烟中化为废墟,它标志着僵持已久的朝核问题终于见到了最终战胜的曙光。

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A:我敬仰陈胜、吴广的胆识,“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慨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B: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自然无法回到天真无斜的古代,采薇而食,种菊悠然。 C:这儿是威尼斯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那精巧的结构和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D:写申请报告,内容应扼要,文字要简炼,切不可夸张渲染,尤其要避免溢美不实之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

这句话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