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__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7.文中说“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其中“前方”分别指什么?(3分)

答:

18.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其根据何在?(4分)

答:

19.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联系后文作答。(6分)

答:

20.联系全文,谈一谈“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21.在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17.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的面对着的方向(1分),第二个“前方”是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2分)

18.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面对外面世界的__,人会走出家门;③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④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19.①人生总是在漂泊、流浪,自然免不了有颠簸的皮肉之苦和内心的不安、无奈,焦躁不宁与索然无味;②人在走向前方,却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是一对永久的矛盾。③人一生总在追寻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精神无所归依。

20.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2分)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2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赏析要点:

(1)《前方》一文立意新颖,含义隽永,意味深刻。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赏析。一是面对一车旅人,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而是在离家上着笔,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二是赋予家以新有含义,抒写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面上写离家,实质是着眼于归“家”。三是由一幅摄影作品,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

(2)《前方》一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表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一是由一辆破旧的汽车,想到人类的离家远行,再想到人生苦旅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铸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二是由离家远行,想到电视上动物大迁徒的宏大场面,通过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远行的习性。三是由照片上的汽车,想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笔下的汽车,将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发了出来,给以人生苦旅的形象的解读。四是由旅人思乡,想到崔颢等人的诗句,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并引伸到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之苦,从而深化了主题。

(3)《前方》一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十分精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二是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及情感,然后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最后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层层深入,级级递进,主旨不断升华。三是由实到虚,再虚而实,虚实相间,虚实相生,最后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结尾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0.C    11.C    12.B

13. 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荣耀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才,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拜见您。

③贤能的人知道他不任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14.他的意思是说:只要齐景公圣明,能发现和重用人才,那么每一个大臣都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人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造汉语品牌

西方文明的品牌是英语,东方文明的品牌是汉语。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人口的总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企业家们的神经。在目前的中国,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

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里应外合,为英语热潮推波助澜。它们纷纷打出“学习英语――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改变命运”等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语,与社会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相默契。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预言: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

在如今的中国,英语能力强往往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比如: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等等。英语是如此声誉卓著,以至于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它们要招“英语牌”的人才。这就好比喝可乐,要喝 “可口可乐” 牌的可乐一样。同样的,虽然明茨伯格反复说 “我们需要经理人,不要MBA”,但公司仍然对“MBA牌”的经理人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MBA”已经被顶尖商学院打造为管理领域的卓越品牌。

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非英语莫属。英语品牌化经营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的品牌化已经迫在眉睫。但现实情况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西方人对国际问题包括中国问题都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许多美国人甚至把中国人与其他亚裔美国人混为一谈,他们常常把自己与亚裔交往的经历掺和在一起,而得出对中国人的印象。比如,一位美国企业家称中国人非常勤奋,但他的理由竟然是:“我家周围住着许多亚洲人,尤其是韩国人,他们很勤奋”。另一位美国青年男子则认为中国人很有创造力,原因却只是他到中餐馆吃过饭,对中餐的色、香、味赞叹不已。

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来说,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必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

品牌,是产品包装盒上的商品名字,但它在我们头脑中占有独特位置,它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它是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如今,我们有责任让它熠熠生辉,成为人类文明不败的品牌。

(摘自2005年第7期《品质文化》,有删节)

6.第3自然段画线部分是作者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商品品牌“可口可乐”的例子,一个是概念品牌“MBA”的例子。下列对这两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个例子说明,英语被打造成品牌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

B.、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一旦被打造成品牌后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要努力打造成品牌,使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D.、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像打造英语品牌那样把我们的汉语也打造成品牌,使它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7.下列说法不属于”打造汉语品牌”的原因的一项是

A.、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打造汉语品牌。

B.、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而汉语是中国国家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

C.、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打造汉语品牌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D.、汉语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是我们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文明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

8.下列说法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企业家开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英语培训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B.、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打出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迎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为英语热推波助澜。

C.、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但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一定会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

D.、英语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英语,是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因此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

B.、英语能力强的人往往联想丰富,他们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所以“英语牌”人才特别受公司管理者的欢迎。

C.、许多西方人对中国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这说明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并不了解,由此看来,把汉语打造成品牌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漫长的旅程。

D.、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

6.C    7.A    8.C   9.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_________________。废墟是课本,_________________;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____________,废墟是进化的长链。①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②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③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④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⑤因此,废墟是手段⑥因此,营造是手段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福娃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着友谊、和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B: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C: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D:电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是否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国事 共商国是 启事 寻物启示 B:编辑 开门揖盗 磨砺 再接再励 C:是非 无是生非 简椟 初生牛犊 D:孝顺 不肖子孙 行迹 形迹可疑

阅读下面的话,按要求作文。

眼睛达不到的地方,让心到达。

请以“让心到达”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⑴注意“眼”与“心”的关系;⑵所写文章符、文体要求。⑶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茉莉橘子

叶倾城

深秋极其潦草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急切着见那医院门口伫立等待的男孩。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

老太太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女医生惊愕地抬头,陡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是灰蒙蒙的,黯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

消息一如莲瓣上的风,动荡地传递,病房里从此多了好奇的眼光。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太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剥开橘子,细细撕去筋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的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子喂到老伴儿的嘴边……

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的笑意:“你以后会明白的。”

那“以后”,却也来得太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太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炸裂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太太仆倒,从此再也不能站起……只无声地,挣扎着,比划同一个姿势:抬起,又萎垂,又抬起,又萎垂,仿佛舞者的谢幕,仿佛濒死的天鹅,直到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请不要告诉他,请帮我,照顾好他。

女医生默默脱下医生的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太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的,剥开橘子……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忽然听到窗外绿树上不知名的鸟叫得那样快乐,而老人白色的眼睛痛苦地痉挛着,琥珀融化般流下厚重浊黄的泪。

四十年前,他便走上__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的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再醒来双眼已在绷带背后,无人可预期绷带拆除后他生命的颜色。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小屋里,从不知__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

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轻地为他拭泪。

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茉莉橘子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__国度里惟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么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

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盼地四处张望,喧哗的人群里,却要到哪里才能觅到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渐渐,连他自己也怀疑不过是一场梦境。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霎时间,所有的记忆如风云初起。她只静静地抬起头,深深的与他对视。她是设计院的清洁女工,大地一般寂静丰美的女子,每天扫地如扫除人生。只是,每天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怎么从来不知晓她对他的感情?

而原来,从未出口过的爱,仿佛蕴藏在煤里的火焰,以及深埋在地底的河流,是人生的燃烧与奔腾。

她略微悸动。他松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此,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不染尘的约誓。

四十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而年轻娟秀的女医生,肃然起敬。

17、对待患白内障的老人,女医生起先是“草草问了几句”,后来是“肃然起敬”,为什么?(5分)

答:这是因为

18、老人很敏感,而且对老伴的举手投足了如指掌,文章写到过这样一件事,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答:这件事是

19、写老太太提着的水瓶因步履蹒跚而炸裂的事,是文章构思精巧的部分,它的作用至少有两点,请分点概括。(6分)

答:作用一

作用二

20.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原本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从不曾向你说过一句又一句沉醉甜蜜的话,你还能不能懂得,我茂林深处一般的心中啊,那湖泊般清流澈映落的心事?”请抓住小说中主人公的特殊性续写后一句话,格式基本一致,意境合乎原文,语言优美。(3分)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因为老年人患白内障很常见,而且女医生正在恋爱中,急着下班去等待自己的男友,所以“草草的问”;她知道老人的故事后被这两个老人的几十年的真心相爱感动了,因而“肃然起敬”。

18.这件事是:女医生假扮老太太喂橘子。

19.作用一:为下文中老人的回忆作铺垫,也为解开女医生的谜团和故事的悬念开了一个间接的头。(结构上)

作用二:这一个细节能表现老人的敏感从而侧面反映出这对老年夫妻的和谐与真爱。(内容上)

20.(3分)如果,你眸中沉默的火我不曾遇见,你还会不会知道,我蔚海深处一样的瞳仁啊,那时刻凝眸的深情?

(例句是从女孩“聋”的角度写的“从不曾向你说过一句”,所以后面必须抓住男主人公“盲”的特点仿写。格式一致,意境合乎文本,语言优美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