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zōng jiāo 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zōng jiāo 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fó jiāo 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rú jiāo 乃至原始zōng jiāo 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zōng jiāo 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yī sī lán jiāo 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yī sī lán jiāo 的特点。dào jiāo 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zōng jiāo 。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dào jiāo 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dào jiāo 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zōng jiāo 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蕴藉,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zōng jiāo 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刘扬,文章有删节)

6.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zōng jiāo 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zōng jiāo 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zōng jiāo 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fó jiāo 、dào jiāo 乃至原始zōng jiāo 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7.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zōng jiāo 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yī sī lán jiāo 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yī sī lán jiāo 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dào jiāo 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寺庙一般建在群山之中,含蓄蕴藉,和谐宁静。

B.西方的教堂则建立在市井之间,无不体现着zōng jiāo 寓意。

C.中国寺庙的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D.西方教堂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dào jiāo 是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zōng jiāo ,所以它在我国出现得也最早。

B.西方教堂四面皆璧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是天堂的象征。

C.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寺庙建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中。

D.在中国的佛寺中,也可能供奉着dào jiāo 神明太上老君。

6.  A(B混淆时间,“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成为寺”是在汉代,不是在秦代。C偷换概念,是“fó jiāo ”,而不是“zōng jiāo ”。D遗漏消息,还应加上“rú jiāo ”)

7. D(答非所问,该项不是写寺庙的建筑格局)

8. B(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处随处可见”,并不能说它们都建立在市井之中)

9. A(无中生有,dào jiāo 出现得最早在文中无依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狭窄之感, ,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常见的。(2)我住在楼上,窗子又正对着风口,每当狂风大作, ,常令我夜不能寐。①街树疏疏地种在道旁 ②道旁疏疏地种着道树③屋瓦齐鸣,龙吟虎啸 ④龙吟虎啸,屋瓦齐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不久前,一位读者对我的作品给予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肯定,他毫无恭维之意,没有使用一个让人忘乎所以的形容词。 C:中国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宿愿得以实现,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实在是加大基础建设、解决一些多年难以纠正的弊端,最终把中国足球纳入成熟的职业体制。 D:目前短消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在努力将现在的SMS(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2.5G的MMMS(多媒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动画。

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近年来,有不少海外学子相继学成归来,报效桑梓,他们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已经暂露头角。 B:在选购古物时,请不要匆忙洽购,要多看、多揣摸,特别要注意古物的年份,艺术性和器形。 C: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在文章中水__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 D:维护法律的尊严,要从司法部门抓起,个别营私午弊,循情枉法者,要坚决从执法队伍中清除出去,决不辜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前 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__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7.文中说“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其中“前方”分别指什么?(3分)

答:

18.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其根据何在?(4分)

答:

19.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联系后文作答。(6分)

答:

20.联系全文,谈一谈“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21.在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17.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的面对着的方向(1分),第二个“前方”是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2分)

18.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面对外面世界的__,人会走出家门;③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④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19.①人生总是在漂泊、流浪,自然免不了有颠簸的皮肉之苦和内心的不安、无奈,焦躁不宁与索然无味;②人在走向前方,却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是一对永久的矛盾。③人一生总在追寻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精神无所归依。

20.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2分)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2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赏析要点:

(1)《前方》一文立意新颖,含义隽永,意味深刻。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赏析。一是面对一车旅人,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而是在离家上着笔,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二是赋予家以新有含义,抒写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面上写离家,实质是着眼于归“家”。三是由一幅摄影作品,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

(2)《前方》一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表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一是由一辆破旧的汽车,想到人类的离家远行,再想到人生苦旅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铸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二是由离家远行,想到电视上动物大迁徒的宏大场面,通过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远行的习性。三是由照片上的汽车,想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笔下的汽车,将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发了出来,给以人生苦旅的形象的解读。四是由旅人思乡,想到崔颢等人的诗句,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并引伸到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之苦,从而深化了主题。

(3)《前方》一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十分精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二是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及情感,然后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最后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层层深入,级级递进,主旨不断升华。三是由实到虚,再虚而实,虚实相间,虚实相生,最后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结尾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0.C    11.C    12.B

13. 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荣耀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才,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拜见您。

③贤能的人知道他不任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14.他的意思是说:只要齐景公圣明,能发现和重用人才,那么每一个大臣都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人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造汉语品牌

西方文明的品牌是英语,东方文明的品牌是汉语。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人口的总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企业家们的神经。在目前的中国,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

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里应外合,为英语热潮推波助澜。它们纷纷打出“学习英语――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改变命运”等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语,与社会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相默契。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预言: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

在如今的中国,英语能力强往往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比如: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等等。英语是如此声誉卓著,以至于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它们要招“英语牌”的人才。这就好比喝可乐,要喝 “可口可乐” 牌的可乐一样。同样的,虽然明茨伯格反复说 “我们需要经理人,不要MBA”,但公司仍然对“MBA牌”的经理人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MBA”已经被顶尖商学院打造为管理领域的卓越品牌。

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非英语莫属。英语品牌化经营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的品牌化已经迫在眉睫。但现实情况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西方人对国际问题包括中国问题都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许多美国人甚至把中国人与其他亚裔美国人混为一谈,他们常常把自己与亚裔交往的经历掺和在一起,而得出对中国人的印象。比如,一位美国企业家称中国人非常勤奋,但他的理由竟然是:“我家周围住着许多亚洲人,尤其是韩国人,他们很勤奋”。另一位美国青年男子则认为中国人很有创造力,原因却只是他到中餐馆吃过饭,对中餐的色、香、味赞叹不已。

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来说,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必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

品牌,是产品包装盒上的商品名字,但它在我们头脑中占有独特位置,它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它是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如今,我们有责任让它熠熠生辉,成为人类文明不败的品牌。

(摘自2005年第7期《品质文化》,有删节)

6.第3自然段画线部分是作者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商品品牌“可口可乐”的例子,一个是概念品牌“MBA”的例子。下列对这两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个例子说明,英语被打造成品牌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

B.、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一旦被打造成品牌后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要努力打造成品牌,使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D.、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像打造英语品牌那样把我们的汉语也打造成品牌,使它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7.下列说法不属于”打造汉语品牌”的原因的一项是

A.、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打造汉语品牌。

B.、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而汉语是中国国家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

C.、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打造汉语品牌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D.、汉语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是我们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文明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

8.下列说法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企业家开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英语培训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B.、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打出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迎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为英语热推波助澜。

C.、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但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一定会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

D.、英语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英语,是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因此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

B.、英语能力强的人往往联想丰富,他们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所以“英语牌”人才特别受公司管理者的欢迎。

C.、许多西方人对中国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这说明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并不了解,由此看来,把汉语打造成品牌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漫长的旅程。

D.、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

6.C    7.A    8.C   9.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