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着紫藤萝和牵牛花,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请根据上述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借”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与教材联系,可以联想到《劝学》。与课外阅读联系,可以想到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与自然现象联系,可以联想到: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庄周的燕子
格 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脊上,却没人去伤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然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有一个人将燕子放到鸟笼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类豢养和左右,人便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脊上,你一拍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被感动,像人海里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他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了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处来。你看它们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有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17.从文中含义来看,“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的“大智慧”指的是什么?(3分)
18.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写了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麻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燕子是怎样“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的?(4分)
20.文章结尾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结合全文说一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6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对《庄周的燕子》进行赏析,300字左右。(14分)
(1)生存的智慧
简析《庄周的燕子》蕴含的哲理
(2)一粒沙里见世界
简析《庄周的燕子》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17.燕子在取得“多疑”的人类信任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或“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精神的独立”。
18.作者用“敢于亲近人的鸟”麻雀跟燕子对比(1分),突出了(1分)燕子能“能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这一特点(2分)。
19.取得人们的信任,马上又智慧地拉开同人类的距离。在人们厌烦时,它就搬走;在人们思念时,它又飞回。(每点一分,三点4分)
20.(1)人类多疑,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2)人类会随意地对待所能控制的对象;(3)人类不断地向外扩展,幻想征服一切;(4)人类不允许自尊受到伤害;(5)人类不希望他人离自己太远,也不希望离自己太近。(意思对即可,答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21.(1)这篇撼人心魄的哲理美文,从燕子搭窝认识到做人的真谛,归结出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熟视的现象中,洞察和捕捉了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
作者说,燕子处世的“第一招就是信任”。因为“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燕子将自己的巢及卵放到人居住的屋檐上,这是最彻底的信任,于是人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这似乎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最便捷的桥梁就是信任。
当然,只有信任还不行。作者又说,燕子智慧的核心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这哪里又是说燕子啊,简直就是展示一种处世之道:亲而不亵,近而不狎。
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人如何获得自由与尊严。
(2)哲理是观念的凝聚、思想的火花、睿智的结晶,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庄子看出燕子的大智慧,作者更是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感知,在寻常小动物身上表现出深刻的甚至惊心动魄的意蕴来。
作者从燕子搭窝认识到做人的真谛。“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脊上”,然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而在“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时,燕子又“知趣地搬走了”。在作者笔下,燕子简直就是精灵的化身,展示着人类世界的处世之道。
作者以敏锐的体察,化熟为生,使人们地事物的认知由原来粗糙、原始、麻木的状态升华到一种艺术的、灵敏的、理性的思辨状态,由小见大,意蕴深远,给人无尽的启示。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4)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5)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杜甫《旅夜抒怀》)
(6)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俨骖于上路
(2)其孰能讥之乎?
(3)苟非吾之所有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赏析(5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两首赠友之作,前人将此二首相提并论,退之早春之诗,子瞻初冬之诗,两诗意境颇同而词异,皆能曲尽其妙,令人赏心悦目。
(1)韩诗描写早春景色 ,其绝妙佳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百草刚刚复苏,绿色轻淡,若有若无,让人看到了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生意。苏诗
(2)两诗构思和描写手法,艺术功力悉敌。韩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早春草色胜过处处烟柳的景色,全诗以写景为主,也蕴含一定的哲理;苏诗
(1)咏赞的是初冬景物,其警句为“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在丰实的初冬季节,让人领略到萧条初冬中的生意与诗意。
(2)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全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为一体,情深而理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侯,称丈夫赵明诚。丞相指赵明诚之父。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葛天氏之民,指无忧无虑之民。
10、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归赵氏 出嫁
B. 亦复脱衣市易 易 交换
C 每朔望谒告出农历 初一
D 比至,果大服柴胡 接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索、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13文言文翻译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3)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14、“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最后一段表现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0.D
11.A
12.C
13翻译见译文(1)穷、尽、志各一分
(2)如、假如;缓急,偏义复词;奈何各一分
(3)独,负,之(音节助词)各一分
14.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译文: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当时我父亲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明诚当年才21岁,还在太学当太学生呢。我们两家都是寒族。每月初一,十五,太学里都放假。明诚就去当铺把衣服当个500钱的,然后步行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坐着,边研究碑文,边吃零食。那时侯的日子,是多么自由、快乐啊。过了两年,明诚外出作官,他立志宁可粗茶淡饭,也要走遍天下最最辽远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日积月累,他搜集的资料越积越多。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有在秘书省的,常常有些佚诗、逸史,或者旧壁中、古墓里掘出的书。他就尽力抄写,觉得非常有意思,渐渐沉醉其中。之后只要见到古今名人字画,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凑钱卖下,甚至卖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我还记得崇宁年间,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图》来,要价20万钱。当时就算是贵家子弟,20万钱也不是个小数目。我们把它留了两夜,仍然没法子筹到钱,只好还他。我们夫妻两人为此惆怅好几天。
建炎夏天五月,明诚接到圣旨让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于是他离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着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他看起来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着船,跟我告别。我又焦急又难过,大喊道:“如果城里真的情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明诚伸出食指和中指,远远的回答我:“你跟着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你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后扔掉书画,再扔掉古器。不过那些祭器和礼器,你就背着抱着,与你共存亡,别忘了!”说完骑马绝尘而去。他在路上因着急赶路,不顾炎热,得了病。等到皇帝的行宫,害了疟疾。七月末,我接到他的信,说是病倒在床。我心里又惊又怕,我知道明诚性子急,生了疟疾,一旦发了烧,他必然会胡乱吃些凉药,这样的话,这病恐怕令人担忧。于是我赶忙乘舟东行,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等我到了那里,他果然已吃了许多柴胡、黄芩药。又是疟疾,又是痢疾,病已在膏肓了。我不仅流下泪来,悲伤凄惶中哪忍得去问后事?八月十八日,明诚已经无法起身,他取笔做诗,写完已去了,没有留下遗嘱。
如今看到这本《金书录》,就仿佛又见到了明诚。痛心啊,当年江陵陷落的时候,梁元帝萧绎不痛惜国家的灭亡,却忙着焚毁书画;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覆灭之时,不悲身死,死后魂魄仍把唐人夺去的书重新夺回。人的一生中最最专著的东西,难道能够逾越生死而恋恋不忘吗?也许是我太差劲了,老天不愿意让我陪伴它们吧?又或者是,明诚泉下有知,爱惜它们,不愿它们飘零人间呢?
得到她们的时候,那么难,失去她们的时候,却又那么容易。 唉!在这三十四年里,我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得失。不过,有“有”就会有“无”,有聚就会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会捡到得了去。又何必计较呢?我之所以小心翼翼把这件事记下来,也是想为后世那些好古博雅的人留下点戒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zōng jiāo 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zōng jiāo 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fó jiāo 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rú jiāo 乃至原始zōng jiāo 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zōng jiāo 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yī sī lán jiāo 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yī sī lán jiāo 的特点。dào jiāo 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zōng jiāo 。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dào jiāo 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dào jiāo 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zōng jiāo 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蕴藉,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zōng jiāo 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刘扬,文章有删节)
6.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zōng jiāo 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zōng jiāo 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zōng jiāo 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fó jiāo 、dào jiāo 乃至原始zōng jiāo 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7.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zōng jiāo 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yī sī lán jiāo 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yī sī lán jiāo 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dào jiāo 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寺庙一般建在群山之中,含蓄蕴藉,和谐宁静。
B.西方的教堂则建立在市井之间,无不体现着zōng jiāo 寓意。
C.中国寺庙的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D.西方教堂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dào jiāo 是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zōng jiāo ,所以它在我国出现得也最早。
B.西方教堂四面皆璧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是天堂的象征。
C.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寺庙建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中。
D.在中国的佛寺中,也可能供奉着dào jiāo 神明太上老君。
6. A(B混淆时间,“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成为寺”是在汉代,不是在秦代。C偷换概念,是“fó jiāo ”,而不是“zōng jiāo ”。D遗漏消息,还应加上“rú jiāo ”)
7. D(答非所问,该项不是写寺庙的建筑格局)
8. B(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处随处可见”,并不能说它们都建立在市井之中)
9. A(无中生有,dào jiāo 出现得最早在文中无依据)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狭窄之感, ,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常见的。(2)我住在楼上,窗子又正对着风口,每当狂风大作, ,常令我夜不能寐。①街树疏疏地种在道旁 ②道旁疏疏地种着道树③屋瓦齐鸣,龙吟虎啸 ④龙吟虎啸,屋瓦齐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不久前,一位读者对我的作品给予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肯定,他毫无恭维之意,没有使用一个让人忘乎所以的形容词。 C:中国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宿愿得以实现,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实在是加大基础建设、解决一些多年难以纠正的弊端,最终把中国足球纳入成熟的职业体制。 D:目前短消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在努力将现在的SMS(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2.5G的MMMS(多媒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动画。
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近年来,有不少海外学子相继学成归来,报效桑梓,他们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已经暂露头角。 B:在选购古物时,请不要匆忙洽购,要多看、多揣摸,特别要注意古物的年份,艺术性和器形。 C: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在文章中水__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 D:维护法律的尊严,要从司法部门抓起,个别营私午弊,循情枉法者,要坚决从执法队伍中清除出去,决不辜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③不少于800字。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