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有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⑾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⑿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7、文中第⑤段中加点的“最高境界”具体指什么?(4分)
答:
18、联系全文,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4分)
(1)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2分)
答:
(2)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2分)
答:
19、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从全文来看,这是什么写法?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20、作者与化妆师交往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言,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由此可见作者想讲的道理是什么?(6分)
(1)
(2)
(3)
(4)
道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
(2)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达技巧
(3)试析《生命的化妆》的语言特点
17、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指:一“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化妆技巧自然;(2分)二“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出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达到无痕的化妆效果。(2分)
18、(1)写出了化妆师对化妆的深刻见解:只有通过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才是最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2分)
(2)在化妆师看来化妆和写文章类似,最好的文章就像是最深层次的化妆一样是作家人生体验、个性与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是生命的化妆。(2分)
19、欲扬先抑,为后文表现对化妆师的敬佩作铺垫。(3分)
20、态度变化过程:
(1)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1分)
(2)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1分)
(3)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1分)
(4)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1分)
道理:人不应该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2分)
21、提示:
(1)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道理:为自己的生命化妆,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一流的化妆师。文章的主旨句: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2)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达技巧
本文主要的表达技巧有:
①欲扬先抑。开始谈自己对化妆的误解,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再引出化妆师大谈化妆之道,从而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再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以至于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突出了主旨。
②类比手法。将写文章和化妆类比说理,把写文章的人比作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形象而贴切。
③卒意显志。末尾两段是抒情言志,抒写作者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3)试析《生命的化妆》的语言特点
《生命的化妆》的语言跟林清玄的其他散文一样,平实自然而不饰雕琢,但朴素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哲理。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深度思索。借化妆师日常生活之口语,抒自己沉思深虑之哲理,不愧为大方之家。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5)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
(6)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朝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4) 忍顾鹊桥归路。 (5)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6)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作答。(5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请说出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
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10、C (草席)
11、C
12、C
13、(见译文参考)
14、①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给这种人放长假,不去审问调查。
②对于本部门的属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
③没有开除因喝醉酒而呕吐在丞相上车的车夫。
[译文参考]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那些坏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为什么一点也不惩办呢?”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病危,死,谥号为定侯。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人的耐力与体内的一种基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体内的这种基因按某种特定的形式存在,人就容易在需要耐力的体育运动中取得好成绩。该大学心血管遗传中心蒙哥马利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在对征服了高海拔山峰的登山运动员和在军训中表现出色的新征入伍的士兵进行DNA测试后得出上述结论的。据介绍,所有这些登山者,都是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等呼吸设备的情况下顺利地登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而75名接受调查的新兵,都是在为期10周的大强度军事训练中成功地坚持下来的。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体能素质超群者的ACE(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基因的存在有某些共同特征。这种基因在人体内的存在有I.和D.两种形式,形式I.使人体血液中的ACE数量较少,形式D.能起相反的作用。每个人体内有两个这种基因,或是两个I.,或是一个I.一个D.,或是两个D.。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拥有至少一个I.基因的人,其耐力比拥有两个D.基因的人要强。研究人员推测说,I.基因能增强肌肉细胞吸收氧或其它营养成分的能力,因而有助于增强人的耐力。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运动能力还与敏捷性、手眼协调等许多其它因素有关,因此这一成果不一定能用于选拔和培养运动员。但如果进一步研究并证明I.基因确实可以提高细胞的工作效率,那么可能为中风或心脏病患者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基因”是以I.形式存在的基因
B.“这种基因”指人体内的ACE基因。
C.“特定形式”指被试者体内只有I.基因没有D.基因。
D.“共同特征”是人体内都存在有I.和D.两种形式的基因。
7.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与被试者体能素质超群无必然关联的因素是
A.人体血液中ACE的数量
B.人体中ACE基因存在的方式
C.人体中I.、D.基因组合的方式。
D.I.、D.基因与肌肉细胞的关系。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对登山运动员和受训士兵的DNA测试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耐力。
B.研究结果证实,I.基因能增强人的耐力的依据是它能增强肌肉细胞吸收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能力。
C.所有的被试运动员和75名士兵体内的ACE基因都至少有一个以I.的形式存在。
D. ACE基因的D.形式的存在,是造成人的耐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9.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的运动能力与体内的ACE基因的存在形式、敏捷性和手眼协调等有关。
B.人体内拥有I.基因不能作为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唯一标准。
C.人体内分别拥有双I.、ID、双D.基因时,其耐力依次递减。
D.对ACE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对中风和心脏病治疗提供帮助。
6.B
7.D (文中只提到I基因与肌肉细胞的联系)
8.C(A、B不属于原文意思。D文中没有提及)
9.C(原文只提到“拥有至少一个I基因的人,其耐力比拥有两个D基因的人强”没有提及耐力的递减)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据报载,那起宝马撞人事件的肇事者是一位大学肄业的社会待业女青年。 B:一些人认为公务员工作很清闲,压力不大,旱涝保收,没有工作岗位的危机感。 C:又是一年“3・15”,维护权益,避免陷阱又开始成为公众观注的热点话题。 D:大都市的喧嚣尽管给人以繁华之感,但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提示】
“沉潜”“蓄积与勃发”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主要问题]:分论点设置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论点角度失当。例如论点:沉潜具有强大力量。
分论点:1)写文章,讲求的是一种让人喟叹的气势。 2)搞学术研究的人尤其需要注意沉潜。 分论点只有两个,不完整;句式随意,不匀称;仅从写文章、搞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来阐述,视野欠开阔,缺乏代表性。
2、分论点重心偏移。例如论点:美丽的弧线来自沉潜。
分论点:1)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完美的弧线。 2)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具魅力的弧线。3)沉潜之后的弧线,是创造奇迹的弧线。分论点的重心偏向了弧线,而不是“沉潜”。
3、分论点杂乱无章。例如论点:沉潜重要分论点:1)沉潜,是为了下一次还能够爆发。 2)沉潜,是为了下一次有力的爆发。3)沉潜,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爆发行为。
[精彩分论点]: 1、《为人生蓄势》: 为人生蓄势,要有足够的勇气;为人生蓄势,要有坚强的信念;为人生蓄势,要有恒久的耐心。 2、《沉潜,为成功蓄势》 :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例文展示1]
沉潜与成功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练,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竟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三年,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他终于再次回到了越国。于是,他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十年后,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公元前475年,越国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
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o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青云直上,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
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__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
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陡不可攀的彼岸。
[例文展示2]
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喷薄而出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震烁天地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自然的力量大都来自于自然的深处,而我们人生的力量又源于何处呢?
毋庸置疑,它来源于我们人生沉潜的深度。换句话说,我们沉潜的深度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关键的力量,而关键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沉潜深度源自持之以恒的毅力。俗话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滴的力量来源于它们将自己沉潜在时间的长河中,日复一日,终成穿石壮举;细绳的力量来自于它们将自己捆绑在岁月的车轮上,一次又一次,终成断木伟业。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画好那幅《涅瓦河边的普希金》,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历史书籍和诗作,进行了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他不断描绘,反复修改,为了完成一幅理想的画作,他竟花去了20年。20年的描描绘绘多么枯躁,可列宾坚持了下来;20年的涂涂抹抹多么耗费心血,可列宾沉潜了下来。列宾用20年的光阴展示了他人生沉潜的深度。
沉潜深度源自始终如一的专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有人偏偏不为之所动。著名昆虫学家洪式闾在杭大工作期间,潜心科研,身在西湖边,竟十多年不曾游览西湖。他说:“天下美的东西太多,而我的事情更多。”古人云:“性痴,则志凝。”而洪式闾正是用他的性痴去挖掘他人生的深度,这样的深度美足以让西子湖黯然失色。
沉潜深度源自不畏困难的勇气。人生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只有具备开拓进取的勇气才能无往不前。阴冷、肮脏、潮湿的实验室可以让仪器失灵,可以使人的健康受损,但从未动摇过居里夫人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念。居里夫人1899年2月6日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了室温:摄氏六度,然后在旁边一连打了十个惊叹号,表示了她征服任何困难的决心。玛丽o居里夫人,一个女子,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勇者。她的人生深度在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在打下的一个又一个惊叹号中延伸。
没有深潜入水,企鹅就不会有破水而出、登上陆地的力量,也就没有了那一道优美的经线;同样,如果没有深潜的功夫,一个人就只能永远漂浮在人生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永远无法登上属于自己的陆地,更无法飞上属于自己的天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江万丈,非一川之功。我们的深潜需要我们的毅力,我们的专注,我们的勇气。有了这些,那么就让时间去蓄积我们的能量,让生活去酝酿我们的爆发。只有冲天而起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创造人生新高度的时刻,才是显示“沉潜”巨大力量的时刻。
[例文展示3]
木鸡不呆
古来圣贤,许多貌不扬而言不慧,然其行必灵巧异常,如《老子》中所记:“大直若屈,大匚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总将自己的才能挂在嘴边。他们的目标是天空,所以他们不会满足于在水面游弋。他们会将自己沉得很深很深,如同材料中的企鹅一样,然后等待,等待一个能使他们奋力冲出水面的时机。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庄子》中的那只木鸡。《庄子o达生》记载:纪子善于训养斗鸡。他训养好的鸡,听见别的鸡叫毫不慌张,“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木鸡看似呆笨,实则在窥伺时机,当对手叫嚣着奔过来的时候,他会竭尽全力奋力一击,犹如道家之“太极”,不用每招每式都追求强劲迅捷,只要在反击的时候制服对手则足矣。
木鸡的“呆”非同于“傻”,它是在积蓄力量以给对手致命一击,在对手的轻视与嘲笑声中将其击败。这不是耍阴招,而是沉稳,是谋略,是智慧。
历史的长河中,沉稳、老练的人不可胜数,然而能有木鸡一样谋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勾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亲身为吴王夫差驾车,被夫差所驱使,他看似屈服,内心却暗暗的积蓄着一股力量,当这股力量突然迸出,袭向夫差的时候,一且都已注定。勾践忍受住一时的耻辱,用十年的沉潜,才换来了日后雪耻时的畅快,这是他的沉稳;他假装顺从,实则积累力量,这是他的谋略;他窥伺时机,恰到好处地释放出积蓄的力量,这是他的智慧。他的言行诠释了后发制人的真谛,也是“木鸡不呆”的应验。
其实,我们学生不也是一只只活生生的木鸡吗?我们十二年磨一剑,不断的用知识浇铸自己,充实自己,强化自己,为的不就是高考那奋力的一击吗?正如材料中的企鹅,为了能冲出水面,登上冰岸,努力的使自己沉入水中,哪怕深一点点,也会为它冲出水面多积蓄一份力量。
木鸡不呆,呆的是浮躁的世人。
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卖 书
郭沫若
①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我弃它也不知道弃过多少次数了。我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民国三年的正月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二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买的了。走的时候本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终究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的一两年,它在我的笥里还没有取出过的呢。
②在日本住久了,文学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又抬起头来,我在高等学校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了。
③那是民国七年的初夏,我从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毕了业,以后是要进医科大学的了。我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文学的书籍又不能不和它们断缘了。
④我起了决心,又先后把我贫弱的藏书送给了友人们,明天便是我永远离开冈山的时候了。剩着《庾子山全集》和《陶渊明全集》两书还在我的手里。这两部书我实在是不忍丢去,但我又不能不把它丢去。这两部书和科学的精神尤为不相投合的呢。那时候我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钱,便想把这两位诗人拿去拍卖。我想日本人是比较尊重汉籍的,这两部书也比较珍奇,在书店里或者可以多卖些价钱。
⑤那是晚上,天在落雨。我打起一把雨伞向冈山市上走去。走到了一家书店,我进去问了一声。我说:“我有几本中国书……”
⑥话还没有说完,坐店的一位年青的日本人怀着两只手粗暴地反问着我:“你有几本中国书?怎么样?”
⑦我说:“想让给你。”
⑧“哼”,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又把下颚向店外指了一下,“你去看看招牌罢,我不是买旧书的人!”说着把头一掉便顾自去做他的事情去了。
⑨我碰了这一个大钉,失悔得甚么似的,心里又是恼恨,这位书贾太不把人当人了,我就偶尔把招牌认错,也犯不着以这样傲慢的态度待我!我抱着书仍旧回我的寓所去。路从冈山图书馆经过的时候,我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儿是使我认识了Spinoza,Tagore,Kabir,Goethe,Heine,Nietzsche①诸人的地方。我的青年时代的一部分是埋葬在这儿的了。我便想把我肘下挟着的两部书寄付在这儿。我一起了决心,便把书抱进馆去。那时因为下雨,馆里看书的没有一个人。我向着一位馆员交涉,说我愿寄付两部书。馆员说馆长回去了,叫我明天再来。我觉得这是再好没有的,便把书交给了馆员,诿说明天再来,便各自走了。
⑩啊,我平生没有遇着过这样快心的事情。我把书寄付了之后,觉得心里非常的恬静,非常的轻灵,雨伞上滴落着的雨点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啊,那爽腻的感觉!我想就是耶稣的脚上受着Magdalen用香油涂抹时的感觉,也不过是这样罢 ――这样的感觉,我到现在也还能记忆,但是已经隔了六年了。
⑾自从把书寄付后的第二天我便离去了冈山。我在那天不消说是没有往图书馆里去过。六年以来,我坐火车虽然前前后后地经过了冈山五六次,但都没有机会下车。在冈山的三年间的生活的回忆是时常在我脑中苏活着的;但我恐怕永没有重到那儿的希望了罢。
⑿啊,那儿有我和芳坞同过学的学校,那儿有我和晓芙同栖的小屋,那儿有我时常去登临的操山,那儿有我时常弄过舟的旭川,那儿有我每朝清晨上学每晚放学回家必然通过的清丽的后乐园,那儿有过一位最后送我上车的处女,这些都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但我现在最初想到的是我那庾子山和陶渊明集的两部书呀!我那两部书不知道果安然寄放在图书馆里没有?无名氏的寄付,未经馆长的过目,不知道究竟遭了登录没有?看那些的书籍的人,我怕近代的日本人中终竟少有罢?即使遭了登录,我想来定被置诸高阁,或者是被蠹蛀食了?啊,但是哟,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我的旧友们哟!你们莫要怨我抛撇!你们也莫要怨知音的寥落罢!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你们即使不遇知音,但假如在图书馆中健存,也比落在贪婪的书贾手中经过一道铜臭的烙印的,总还要幸福些罢?
⒀啊,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旧友们哟!现在已是夜深,也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但我想起六年前和你们别离的那个幸福的晚上,我觉得我也算不曾虚度此生了,我现在还要希望什么呢?也还要希望什么呢?
⒁啊,我现在的身体比从前更加不好了,新添了三个儿子已渐渐长大了起来,生活的严威紧逼着我,我不知道能够看着他们长到几时?但我要把他们养大,送到社会上去做个好人,也是我生了他们的一番责任呢。我在今世假设没有重到冈山来看望你们的时候,我死后的遗言,定要叫我的儿子们来看望。你们的生命是比我长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时,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
[注]①依次为斯宾诺沙、泰戈尔、伽比尔(印度诗人)、歌德、海涅、尼采。
17.“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在“藏”的前面加一“冷”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
18.作者说“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5分)
19.试概括作者对《庾子山全集》《陶渊明全集》两部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3分)
20.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5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17、答:“冷”是“冷落”(或答为“不热闹”“很少人过问”)的意思。(1分)那两本书被人抛撇在图书馆中,知音寥落,很少有人问津;(1分)作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和旧友,寄居山中,感到冷清、落寞与遗憾。(2分)
18.作者说“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5分)
答:①我小时候便喜欢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②因为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我迫不得已和文学书籍断缘;③在书店卖书时因碰钉子而失悔、恼恨,因此将书仍旧抱回寓所;④路过冈山图书馆时产生出无限的惜别意味;⑤为两部喜爱的书找到归宿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愉快、恬静、轻灵与爽腻;⑥将书寄付之后,又对他们刻骨铭心地思念。⑦书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恒久,“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以上7点,任答5点得满分。)
19.试概括作者对《庾子山全集》《陶渊明全集》两部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3分)
答:①不舍(不忍)――②快慰(快心、爽腻等)――③思念(担心、祝福等)
20.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5分)
答:不好。(1分)因为最后一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两套书籍在这里已经提升为文学的象征。(2分)在这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后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希望,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2分)(只答“不好”,没有陈述理由不给分)
21.例文一:
一线串珠
――《卖书》的结构特点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内容始终围绕“书”展开,一层一层展开叙述。这样的纵式结构使文章严谨有序,感情也随之次第加深。
文章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下笔即写自己平生苦受文学的纠缠,接着就以小时候自己与书的故事展开回忆来说明这一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写自己在决心学医时,书又再次让自己为难。就在书被寄付在图书馆之后,书更成为作者思念的对象,这时的书在文中也成为了文学的象征。最后,文章在作者对书深情的牵挂和赞美中结束。
在文中,“书”这一线索贯穿了卖书、赠(寄)书、想书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作者因要学医等缘故,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爱书,而又因日本书贾的原因打消掉了卖书的念头;然后又顺水推舟地将书寄付在图书馆;六年过去,剩下的只是对书无尽的思念。三个环节由“书”贯穿,井然有序,水到渠成。
一个线索成为连缀文章内容的纽带,这种一线串珠的结构特征,使文章结构更有条理,层次更加分明,叙事和抒情也更为流畅、自然。
例文二:
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文章流溢着作者对书、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在表达情感时,作者以直抒胸臆为主,兼以寓情于事,运用修辞的方法,使情感的表达臻于完美。
寓情于事,即通过叙述抒情。文章卖书和赠书的环节主要是记叙和回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充满感情的笔调。比如:“苦受了文学的纠缠”“小的时候便喜欢”“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这些句子都带有作者对书的喜爱依恋之情;“不能不和它们断缘”“实在是不忍丢去”“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些句子也让读者看出了作者的不舍与无奈。
直抒胸臆主要体现在思念书的环节中。作者不惜笔墨,直接抒发对书的思念。如:“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让人读来,倍受感染。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与抒情对象的距离,为情感的直接抒发增色不少。
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是本文抒情艺术的一大特色。如:“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这种呼告形式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将我对这两部书的爱表露得淋漓尽致。大段的排比、设问更是写出了作者对书的极度牵挂和思念。
古诗文默写(6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陶潜《归园田居》)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 , ?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少焉, , 。
1、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填
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予斗牛之间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开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气节和心声。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