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7~20题。
读 荷
吴长忠
(1)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2)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zōng jiāo 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__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3)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4)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5)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6)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7)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4期)
17、文章第(1)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意?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18、文章第(2)段列举“断臂维纳斯”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作者在第(5)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4分)
20、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5分)
17、(1)仔细欣赏,仔细研究(或品读深味)(2分)(2)引领全文;点明主旨(2分)
18、(1)说明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是相通的。(2分)(2)诠释“圣”的价值内涵:能够激起人们心底的神圣感觉和使找到近乎神圣的自信。(2分)
19、(1)这里用的是对比衬托(烘托)的手法。(2分)(2)用菊花的风节、梅花的勇毅、牡丹的高贵与艳丽衬托荷花圣洁而美丽。(2分)
20.(1)美艳高洁,纤尘不染,幽寂静美;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2分)
(2)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出自己的才华,为美化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平静地看待生命的旅程,来也默默,去也静静;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心怀宽阔,淡泊名利,困难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符合文意即可)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l分)
(1)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苏轼《前赤壁赋》)
(2)子孙视之不甚惜, , 。(苏洵《六国论》)
(3)余于仆碑, , ,何可胜道也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答出1点记2分,答出2点记满分5分)
10、答案为C,难:责难。
11、B(A凭……身份/因;B不久;C有人/或许;D互相,一起/偏指一方,你)
12、答案为C(仕途有过波折,且也没有做礼部尚书)
13、(1)我的新主人张将军喜欢人才,并能够虚心地对待他们,你可前往见他,不要白白地死在荒郊。(3分)(“所主”“下士”“虚死”。每个1分)
(2)王重荣父子都很器重他,多次赠送他东西,但是他不接受。(3分)(“雅”“数”“馈遗”,每个1分)
(3)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抢掠烧杀,惟独不进王官谷,读书人都投奔这里来避难。(3分)(“所过”“残暴”“依”,每个1分)
14、(1)不以人的官职高低论交;(2)不因升迁而弃旧主;(3)不因畏死而投敌;
(4)不重财货(5)忠心不二(能够答到3点就记满分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面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这些学生联名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者众多。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争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
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另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主流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呢?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资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火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呼唤着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于丹式解读”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于丹的书销售火爆 B.于丹的书立意有可取之处
C.学界对于丹现象的分析 D.“于丹式解读”是传统经典走入了民间
7、“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个性化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C.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D.个性化的解读应采用“心得”等方式,使经典从学术金字塔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
8、“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应该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B.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底蕴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谨慎地加以开发和传播。
C.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D.文化经典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
9、一方面是于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她又遭到强烈反对,其原因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有人喜欢中国的传统经典,有人不喜欢。
B.于丹的书中立意有可取之处,但她也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猥亵了孔子。
C.于丹虽然与民众分享了文化利益,但她让经典从学术金字塔上走下来了。
D.她的书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www.ks5 u.com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但她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是对经典的亵渎。
6、C 7、D 8、C 9、D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三鹿轰然倒塌后,其旗下的优质资产吸引了众多买家,在三鹿命运未卜之际,地方政府正考虑另一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在这种千夫所指的情形下,任何接手者都要首先考虑到 ,其次才是 。①放弃旧品牌,改换新名称,重启生产②重启生产,放弃旧品牌,改换新名称③改换新名称,放弃旧品牌,重启生产④尽量对受害者做出赔偿 ⑤恢复生产
A: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⑤④ D:①⑤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联想到:(1)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解决思想矛盾,还得从打开心锁入手。――“关怀”(2)凡事要讲求策略,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不能一味蛮干。(3)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谐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⑤没有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⑥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⑦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⑧“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⑨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⑩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⑾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⑿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7、文中第⑤段中加点的“最高境界”具体指什么?(4分)
答:
18、联系全文,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4分)
(1)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2分)
答:
(2)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2分)
答:
19、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从全文来看,这是什么写法?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20、作者与化妆师交往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言,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由此可见作者想讲的道理是什么?(6分)
(1)
(2)
(3)
(4)
道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
(2)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达技巧
(3)试析《生命的化妆》的语言特点
17、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指:一“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化妆技巧自然;(2分)二“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出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达到无痕的化妆效果。(2分)
18、(1)写出了化妆师对化妆的深刻见解:只有通过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才是最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2分)
(2)在化妆师看来化妆和写文章类似,最好的文章就像是最深层次的化妆一样是作家人生体验、个性与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是生命的化妆。(2分)
19、欲扬先抑,为后文表现对化妆师的敬佩作铺垫。(3分)
20、态度变化过程:
(1)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1分)
(2)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1分)
(3)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1分)
(4)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1分)
道理:人不应该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2分)
21、提示:
(1)简析《生命的化妆》的哲理思考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道理:为自己的生命化妆,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改变气质,做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一流的化妆师。文章的主旨句: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2)简析《生命的化妆》的表达技巧
本文主要的表达技巧有:
①欲扬先抑。开始谈自己对化妆的误解,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再引出化妆师大谈化妆之道,从而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再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以至于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突出了主旨。
②类比手法。将写文章和化妆类比说理,把写文章的人比作化妆师,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形象而贴切。
③卒意显志。末尾两段是抒情言志,抒写作者的深刻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3)试析《生命的化妆》的语言特点
《生命的化妆》的语言跟林清玄的其他散文一样,平实自然而不饰雕琢,但朴素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哲理。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深度思索。借化妆师日常生活之口语,抒自己沉思深虑之哲理,不愧为大方之家。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5)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
(6)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朝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4) 忍顾鹊桥归路。 (5)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6)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作答。(5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请说出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
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