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C(适:往、到)
11.D(A若:至于;比得上。B于:在;表被动。C将要;尚且。D而:连词,都表转折关系。)
12. 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13. (1)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
(2) 天道对好人的报答,可又怎么样呢?
(3) 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
14. 司马迁对当时那些品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品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2005年0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7.对文中划线句子“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8.下列不属于作者为汉语忧心不平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的古老优雅的汉语,中国人使用起来却言不达意,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B.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C.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感到国人脸上无光。
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忽视母语修养,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6.D(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是我们真正的根”。)
7. B(此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8. C(此消息只是引发作者忧心不平的引子,非“原因”,文中也没有“感到国人脸上无光”的信息。)
9.A(B汉语和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C“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文无据,且说法错误。)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沙市民的文明水平,往往能通过具体的事情体现出来。这些具体的事情,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 , 。要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 。这样,整个省会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A:体现着一个地方百姓的道德水平,展现着一个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 / 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B:体现着一个地方百姓的道德水平,展现着一个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 / 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C:展现着一个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体现着一个地方百姓的道德水平 / 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D:展现着一个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体现着一个地方百姓的道德水平 / 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下列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一致认为,不管是贺岁电影、贺岁话剧,还是贺岁书,光靠炒作和玩概念是行不通的,毕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 B:人大代表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C:由于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产品创新功能层出不穷、厂商降价促销不断,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2008年,中国手机市场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D: 我国11日下午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火箭,将一枚侦察卫星和另外两枚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军队进行监视的能力。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渎 口头禅 浅尝辄止 张惶失措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幽怨 抓辫子 稳操胜券 如出一辙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 掣肘 假惺惺 甘之如贻 与之媲美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 砥砺 一言堂 两败俱伤 绿草如荫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请以“等”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7~20题。
爱晚亭
谢冰莹
①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呵!
②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③溪水总是这样穿过砂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④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⑤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着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⑥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绸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幅天真娇憨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地快慢掉在水里。
⑦有时我跟着蛤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⑧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⑨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天空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⑩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数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11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趣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12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13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有时“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14唉!
15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16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17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18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19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问鸣鸟!
20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21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22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划归乌有,划归乌有呵!
23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24“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25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晴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春于麓山之 涛亭
注:①爱晚亭,四周皆枫树,深秋枫叶红艳,别有佳趣。亭得名于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②谢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县人。“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就见锋芒。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十九岁时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婚姻.毅然于l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7.“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予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
18.文中作者以多情的笔写自己的“狂态”,这一部分内容与后面“我愿”领起的八个排比句,在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
19.文中插入一段疲倦的“我”进人甜蜜的梦境的描写,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文章全篇未着一字描摹爱晚亭这座闻名遐迩的古亭台。但标题却为“爱晚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以“爱晚亭”为标题的原因。(5分)
答:
17.满眼春色激励了“我”的意志(1分),让“我”痛下决心(或“彻底明白”之类)(1分):“我”必须从失去亲人的伤感中摆脱出来,(1分),必须割舍亲情甜蜜幸福的牵绊(1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后两点可概括为“抛却对家人的眷恋和割不断的情感”等类似意思。分析时要扣住“完全”“忘掉”等关键词语)
18.都表达了抛却“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的坚决;都表达了一位新女性挣脱束缚走向自由之路的热切愿望;(3分)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相结合。(1分)(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19.从梦境中透露出我离家出走后对家人的眷念和割不断的情感;结构上有张有弛,形成一个小小的起伏。为后面情绪高涨作了铺垫。(每点2分)
20.文中描绘的爱晚亭周围的环境氛围是我情感变化的催化剂;(2分)作者取题为“爱晚亭”,所写的并不是秋天之景,而是春天之景,两相比照,突出盎然勃发的青春气息。(3分)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l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李贺《李凭箜篌引》)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郡圃舂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②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置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2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3分)
答:
(1)前以“尽日””有时”加以修饰,紧扣诗句中的“闲”字,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1分)表达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1分)(或答:“又”、“还”,表现花鸟由飞而歇,先见后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飒、寂寞,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2)春水满塘,春花坠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有伤春之愁;(1分)诗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终日闲置,是一种难耐的折磨。(2分)

10.A 11.D 12.C
13.(1)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
(2)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啊。
(3)子由不曾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14.(1)文章写了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友人逝去的沉痛悼念。
(2)文章又写到他们写文章赠答,用诗歌唱和,表明了作者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也是以当初的诙谐笑乐反衬今日追怀、悼念的沉痛与悲哀。
(3)文末写到苏轼晾晒书画,看到了文同送给他的《谷偃竹》,感伤故旧不禁痛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