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D  11.A  12.C

13. (1) 又走了三里左右两岸都是桃花,山间寒冷花开得晚,到这时候繁盛。

(2)上面高耸的岩石像墙一样挺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出

(3)郑君因为这次出游很欢乐,就结集了所赋的诗作,并托付我作序。

14. 既不赞同学郑之旧俗,反对修禊诗中的驱除不祥的迷信活动;也不赞同兰亭集中表现出的清虚无为,随缘而化的虚无主义思想;认为应该如孔子所赞同的那样,投入自然,陶冶情操(情与境适,乐与道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亿六千多万年以来,巨杉由盛而衰,分布范围退缩到内华达山西坡相对独立的狭长地带,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以外,巨杉艰难的繁衍过程也是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巨杉的球果小于鸡蛋,内含有250粒麦片大小的籽粒,凭着一对薄翅传播生命。一棵成龄巨杉,每年平均结果2000 个,总计约有50万粒种粒。然而青绿的果球外壳坚实紧密,又大多悬挂在树顶的枝条上,靠着风媒受粉后,还要在枝条上挂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直到甲虫的蛀咬、松树的啃食以及林火的焙烧,才释放出来,再经过风和流水散布到更远的地方。这样算来,一万粒种籽中,大概只有一粒成长为巨杉。

最能使巨杉种籽释放的是适度的林火。由闪电引发的天然林火每3-35年发生一次,林火不仅加热焙干了果球,使之迸裂释放种籽,更焚烧了林下的灌丛、乔木、杂草以及枯枝败叶,清除了与巨杉争夺养分的植被、制造了肥料、提高了地面的光照,为巨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准备了充裕的条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公园管理处开始研究林火在巨杉生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968年制定了林火管理计划: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由人工引发和控制的,这是巨杉生态循环所必需的重要补充,而且林下的可燃草木经人工林火清除,有助于防止天然野火发展到灾难性的程度;二是允许由闪电引发的天然林火在一段时间内燃烧;三是坚决制止来自宿营地由吸烟等引发的非天然性火情。在此后的20 多年里,公园内共发生410次自然林火,进行过156次人工林火。科学工作者对于林火前后巨杉繁殖情况的观测结果认为:巨杉的更新情况得到了改善。

尽管数量稀少,巨杉确实如此高寿和庞大,这应归功于它非凡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巨杉的枝干包裹着坚韧的厚树皮,最厚的可达60厘米,是抵抗火烧、防止白蚁等有害昆虫和微生物入侵的甲胄;巨杉通体富含单宁酸,单宁酸能使许多导致植物细胞组织霉变腐朽的微生物停止生长;巨杉在遭受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带着伤疤继续生长;巨杉高大的树形和稠密的树冠使它在与其他树种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如此看来,除了人为砍伐,巨杉似乎并不存在足以致命的天敌,其实不然。巨杉的根系虽然致密,平展开的直径足有30米,但没有深入地下主根,仅靠侧根支撑着数百上千吨的躯干,在土壤湿润、根系腐烂和遭遇强风的情况下,尤其是生长在沼泽湿地周边的巨杉,它们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轰然倒下。所以巨杉最有可能毁于浅薄的根系以及年复一年日益高大和沉重的自身。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1期)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巨杉巨大而稀少的原因

B.巨杉的艰难繁衍

C.林火对巨杉生态的意义

D.认为砍伐是巨杉的天敌

7.下列各项中,能直接说明巨杉数量稀少的原因的一项是

A.巨杉没有深入地下的主根系,数百上千吨的躯干靠侧根支撑。

B.巨杉的球果坚实紧密,很难将种粒释放出来。

C.由于人类对林火进行了有效控制。

D.有害昆虫和微生物的入侵以及雷击火烧等自然灾害。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天然野火的发生,必须对林下的可燃草木进行人工清除。

B.巨杉的厚树皮使得其有了抵御火烧、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C.因为通体富含单宁酸,巨杉在遭到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 带着伤疤继续生长。

D.生长在沼泽地周边的巨杉,常常会轰然倒下。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林火多发地带,多有巨杉生存。

B.树形越高大,树冠越稠密的树种,就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来自宿营地由吸烟等原因引发的非天然性火情,可能会给公园带来灾难性后果。

D.由于气候变化的因素,一亿六千万年以前,巨杉有可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6.A  7.B 8.B  9.C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有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 ,或是 ,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A: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江上 楼上 庙里 B: 骤雨打荷叶 疏雨滴梧桐 楼上 江上 庙里 C: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楼上 江上 庙里 D: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楼上 庙里 江上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万众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究竟会提前9月底升空,还是依原计划在10月发射,是目前外界关注焦点。 B:足球场上的黑衣法官,随着裁判逐渐的成为职业联赛的抨击焦点,足协曾经制定了无数的规则和制度来给裁判足够的权力,树立球场法官的形象和尊严。 C:三江源头科考活动将探寻并确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准确测定其坐标和高程,建立国家地理标志,并对这一地区进行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的监测与研究。 D: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正由于此,企业纷纷打起高科技的大旗,产品纷纷把高科技作为“卖点”,一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运土的车辆穿流不息,秩序井然;装沙的船只日夜奋战,源源不断;建设队伍头顶烈日,坚守岗位――整个场地呈现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B:俄罗斯人看重自己的文化,表现在许多繁文溽节上,如去名人故居,得戴上鞋套、脱外衣、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可能会被赶出来。 C:他们也深受现场气氛感染,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切中肯綮的问题并作了鞭辟入理的评点,可以说问题与评点同样精彩,令大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沐春风、如饮甘醴。  D:英雄们的先进事迹,再一次让大家感受到了“5.12”地震那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生死抉择的场面,看到了灾区人民在大灾面前临危不惧、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与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用“争”组成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中必须含有“争”字。

(2)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温馨提示:卷面分3分。

参照高考阅卷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__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17.“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是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有什么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意,概括“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中“风景”是指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2分)

18.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成为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2分)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2分)

19.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每点2分,共6分)

20. (1)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了《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1分)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1分)

(1)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1)门庭若市 / 时时而间进

(2)鼎铛玉石 / 弃掷逦迤

(3)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常通过写所见所闻,抒写诗人的心情。请根据这首诗歌中诗人夜里所见之景,具体分析诗人抒发了怎样的诗情。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答案可以多种,示例如下:

①抒发了诗人思乡之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情。

②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凄凉心绪。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

③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的情状。儿童夜捉促织,勾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托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给分:感情2分,分析2分,手法1分。答对任何一种,均可。)

10.C(适:往、到)

11.D(A若:至于;比得上。B于:在;表被动。C将要;尚且。D而:连词,都表转折关系。)

12. 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13. (1)武王已经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

(2) 天道对好人的报答,可又怎么样呢?

(3) 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

14. 司马迁对当时那些品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品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