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巷子里的阳光

王克楠

①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宽宽细细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②我很高兴有那样三道弯,倘若没有三道弯,大街上的尘土就会毫无阻拦地逼入我的院子,那将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不熟悉路况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走到我家门口,鼻子碰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③看那些无奈的人回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一个个像误入迷途的孩子,脸红耳赤地跺跺脚:唉,这鬼地方怎么是条死胡同?

④我显然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我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⑤我站在巷口,最喜欢看的,还是驳印在巷子里的阳光。阳光很好,阳光不会唉声叹气,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不露声色,真格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⑥早晨的阳光是桔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要起得早。它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热了。懒人们就会说: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⑦巷子里有几棵树,树干茁壮,树头蓬勃。夏天的午后,树下常有几个退休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闲侃。就是这几棵树,支撑着阳光的舞蹈。阳光穿过蓬松的树头映在地上、墙上,地上和墙上就成了阳光的“舞台”。风是导演,树叶被吹得越厉害,阳光舞蹈的姿势就越激烈,反之,就温柔得很。它或刚猛激烈,或纤细入微,皆是一种自在的景致。

⑧中午的阳光发出了惨白,白晃晃地扎眼,猛烈时,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因而,中午巷子里很少有人走动。大家坐在自己的家中饮茶,或睡午觉。心里想: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⑨果不出其然,一过下午两点,太阳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子里,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人们便走出院子,走到树阴下打毛衣聊天,或把有毛病的自行车倒扣在巷子里,没完没了地修理。

⑩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它是太阳在一天之中的绝唱,它不知明天早晨还能不能吐着光彩从地的东边升上来。这有点好似人之将逝,还不知下辈子还能不能像活佛似地再转为人类。因而,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

11傍晚的阳光一片深红。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走在巷子里,会感到有一种被强化了的意味,或者说一种末世的味道。大家该去洗菜的,就过去洗菜,该洗衣的过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乱支着的人们,但是,街坊们活动的幅度比白天要小了许多。也许,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了与太阳的惜别。

12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老人和病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13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老爷儿”。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地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14――重复又有什么?人生在世不是进行着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重复吗?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色调度过一天又一天,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

15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回返的人感到惋惜,你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6. 请分析第13 段“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中 “扑扑扑”的妙处。(3分)

答:

17.你认为用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形容小巷的环境特点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答:

18. 第④段的“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和第②段的“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答。(5分)

答:

19. 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阳光给人的丰富“意味”。(6分)

答:

16.【参考答案】是拟声词,化静为动,让阳光澄明灵动可感;(1分)运用叠词,形象表现阳光点燃老人们不灭灵感的急切和慷慨,突出阳光的博大和温厚,(1分)表达作者对阳光的赞美之情。(1分)

17.【参考答案】恰当。(1分)因为小巷地处闹市,“拐过三道弯”“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正如“结庐在人境”;(1分)这三道弯,隔离了马路上的尘土和喧嚣,小巷里是一个洁净、宁静的世界,“而无车马喧”。(1分)(答不恰当,酌情给分)

[796b47eb2ec79b37.jpg]18.【参考答案】不矛盾。(1分)因为这的确是一条封闭、走不通的巷子,所以从客观上说是“死胡同”。(1分)但这有热情好客的主人,留你“小坐一会儿”;(1分)有温情的阳光,可以让你享受自在、质朴的生活,给心灵一个舒缓的空间,因此又不算是“死胡同”。(2分)

[796b47eb2ec79b37.jpg]19.【参考答案】①阳光“不会唉声叹气”“不露声色”,教人乐观、谦和;②阳光“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告诉人一生中难免失意和挫折,关键是要调整自己,淡然处之。③滋润巷子里的生命,“点燃老人不灭的灵感”,教人博大慷慨;④“阳光也是重复的”“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启示人坦然面对死亡,关键是要度过有意义的一生。(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答其它内容,只要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A(能:亲善)

10.【答案】D(A率领,带领;因为B表承接,就;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D第三人称代词,他)

11.【答案】A(“赏罚分明”有误,原文意思是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

12. (1)译文: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事物。(中心:心中;固:本来;有以:有……的事物)

 (2)译文: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苟:如果;诚:确实;虽:虽然)

(3)译文: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方:道理;竟:彻底、全;大者:大的成就职)

13.答:沈兴宗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2分)同时又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1分)因为这样爱护百姓与民亲善又能够使他们获利(1分),所以称他为“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6.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6.【答案】B(A“和”要改成“或”C原文表述为“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D“通常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与原文中“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矛盾,同时,这也只是美国的一组统计数据)

7.【答案】B(A原文表述为“最可能的原因是”C“颜色上的很大变化”有误D原文表述的是“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

8.【答案】D(A原文讲的是“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B原文讲“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C“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领着五岁的儿子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儿子让座的人:“让他站着吧,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请根据自己阅读以上材料的体会,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深入理解“让他站着吧,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的含意,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愁 乡 石

张晓风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直对着上海的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①。

明孝陵的松涛在海浪中来回穿梭,那种声音、那种色泽,恍惚间竟有那么相像。记忆里那一片乱映的苍绿已经好虚幻好缥缈了,但不知为什么,老忍不住要用一种固执的热情去思念它。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蓦然间,沁凉的浪打在我的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庭?哪里是申包胥②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小时侯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的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衰愁的中国海。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咸涩的下午。

遂想起那些在金门的日子,想起在马山看对岸的角屿,在湖井头看对岸的何厝。望着那一带山峦,望着那曾使东方人骄傲了几千年的故土,心灵便脆薄得不堪一声海涛。那时候忍不住想到自己为什么不是一只候鸟,犹记得在每个江南草长的春天回到旧日的梁前,又恨自己不是鱼,可以绕着故国的沙滩岩岸而流泪。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羞耻。

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竿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怡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烛。

海浪冲逼而来,在阳光下亮着残忍的光芒。海雨天风,不放过旅人的悲思。我们向哪里去躲避?我们向哪里去遗忘?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忽然间,就那样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那时侯,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有阳光的假日,满山的拣石者挑剔地品评着每一块小石子。那段日子为什么那么短呢?那时侯我们为什么不能预见自己的命运?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更不能想象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它们停留在海滩上想必已经很久了,每一次海浪的冲撞便使它们更浑圆一些。

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

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愁乡石!”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久违的乡音。

无端的,无端的,又想起姜白石,想起他的那首《八归》③。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愁乡石响着,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后记:鹅库玛系冲绳岛④极北端之海滩,多有异石悲风。西人设jī dū jiāo 华语电台于斯,以其面对上海及广大的内陆地域。余今秋曾往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一九六八年

注:①啼,即“”,杜鹃鸟。阮籍诗句有“鸣雁飞南征,发哀音”。②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他为请秦王发兵救楚,在秦廷痛哭七昼夜,终于感动秦王。他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景仰。③ 姜夔,自号白石道人,故又叫 姜白石,《八归》即姜夔词《八归•湘中送胡德华》中有“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句。④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17.请说出“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 ” 一句中“幽渺”一词的含义 (4分)

答:

18.文章开头说“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请根据文章说明“特别”在哪里。 (4分)

答:

19.文章前后重复出现两个独句段:“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答:

20.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为什么说“愁乡石”“必定是它的名字,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的理由?(4分)

答:

17.本指深远,辽阔,渺茫之意。(1分 )这里是指因两岸对峙与故土分别多年音讯阻隔,如今隔着邈远的大海相望而不能相见,(1分)本应是熟悉之至的地方,却像古远荒废的故都那样遥远模糊(1分),而生发凄凉又悲怆的心境、剧烈而模糊的乡愁(1分)

18. 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水蓝得特别;(1分)中国海美丽沉郁的名字令人哀愁,(1分)在中国海的沙滩上听着来自上海的潮汐,遥望着中国,勾起了“我”的乡愁,(1分)更感觉海水蓝得近乎哀愁、蓝得让人崩溃。(1分)

19.是借笼罩故土江山的杜鹃的哀鸣抒发心中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不得相见的哀愁怅惘。(2分)前后反复出现,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抒情氛围,强化了乡愁这种情感;(1分)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文脉畅通,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1分)又使文章在语言上有雅致蕴藉的表达效果(1分)

20.石子灰白的色调,类似的命运,唤起流浪的悲酸;(1分)它们产自中国海,却属异国的海域,使作者感伤于世纪的悲剧和民族的苦难。(1分)雕琢他们的是来自上海的潮汐,唤醒儿时记忆和对故乡的思念。(1分)这一名字是作者托物抒怀的一种方式,借此寄托着作者沉重的乡愁。(1分)

古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4) 歌台暖响,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1)金就砺则利 (2)而形貌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上阙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下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词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答案:上阙描写了王氏茅屋凄凉破败的景象。下阙抒发了年华易逝而壮志未酬、国土难收的感慨与辛酸,以及个人处境凄凉却心系国家、心怀天下的豪迈情怀。写景为下阙抒发悲凉感慨作了铺垫,同时荒凉破败之景也更加衬显出词人心怀万里江山的豪迈气慨。

10.D  11.A  12.C

13. (1) 又走了三里左右两岸都是桃花,山间寒冷花开得晚,到这时候繁盛。

(2)上面高耸的岩石像墙一样挺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出

(3)郑君因为这次出游很欢乐,就结集了所赋的诗作,并托付我作序。

14. 既不赞同学郑之旧俗,反对修禊诗中的驱除不祥的迷信活动;也不赞同兰亭集中表现出的清虚无为,随缘而化的虚无主义思想;认为应该如孔子所赞同的那样,投入自然,陶冶情操(情与境适,乐与道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亿六千多万年以来,巨杉由盛而衰,分布范围退缩到内华达山西坡相对独立的狭长地带,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以外,巨杉艰难的繁衍过程也是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巨杉的球果小于鸡蛋,内含有250粒麦片大小的籽粒,凭着一对薄翅传播生命。一棵成龄巨杉,每年平均结果2000 个,总计约有50万粒种粒。然而青绿的果球外壳坚实紧密,又大多悬挂在树顶的枝条上,靠着风媒受粉后,还要在枝条上挂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直到甲虫的蛀咬、松树的啃食以及林火的焙烧,才释放出来,再经过风和流水散布到更远的地方。这样算来,一万粒种籽中,大概只有一粒成长为巨杉。

最能使巨杉种籽释放的是适度的林火。由闪电引发的天然林火每3-35年发生一次,林火不仅加热焙干了果球,使之迸裂释放种籽,更焚烧了林下的灌丛、乔木、杂草以及枯枝败叶,清除了与巨杉争夺养分的植被、制造了肥料、提高了地面的光照,为巨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准备了充裕的条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公园管理处开始研究林火在巨杉生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968年制定了林火管理计划: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由人工引发和控制的,这是巨杉生态循环所必需的重要补充,而且林下的可燃草木经人工林火清除,有助于防止天然野火发展到灾难性的程度;二是允许由闪电引发的天然林火在一段时间内燃烧;三是坚决制止来自宿营地由吸烟等引发的非天然性火情。在此后的20 多年里,公园内共发生410次自然林火,进行过156次人工林火。科学工作者对于林火前后巨杉繁殖情况的观测结果认为:巨杉的更新情况得到了改善。

尽管数量稀少,巨杉确实如此高寿和庞大,这应归功于它非凡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巨杉的枝干包裹着坚韧的厚树皮,最厚的可达60厘米,是抵抗火烧、防止白蚁等有害昆虫和微生物入侵的甲胄;巨杉通体富含单宁酸,单宁酸能使许多导致植物细胞组织霉变腐朽的微生物停止生长;巨杉在遭受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带着伤疤继续生长;巨杉高大的树形和稠密的树冠使它在与其他树种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如此看来,除了人为砍伐,巨杉似乎并不存在足以致命的天敌,其实不然。巨杉的根系虽然致密,平展开的直径足有30米,但没有深入地下主根,仅靠侧根支撑着数百上千吨的躯干,在土壤湿润、根系腐烂和遭遇强风的情况下,尤其是生长在沼泽湿地周边的巨杉,它们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轰然倒下。所以巨杉最有可能毁于浅薄的根系以及年复一年日益高大和沉重的自身。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1期)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巨杉巨大而稀少的原因

B.巨杉的艰难繁衍

C.林火对巨杉生态的意义

D.认为砍伐是巨杉的天敌

7.下列各项中,能直接说明巨杉数量稀少的原因的一项是

A.巨杉没有深入地下的主根系,数百上千吨的躯干靠侧根支撑。

B.巨杉的球果坚实紧密,很难将种粒释放出来。

C.由于人类对林火进行了有效控制。

D.有害昆虫和微生物的入侵以及雷击火烧等自然灾害。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天然野火的发生,必须对林下的可燃草木进行人工清除。

B.巨杉的厚树皮使得其有了抵御火烧、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C.因为通体富含单宁酸,巨杉在遭到雷击火烧致伤后,会自动愈合, 带着伤疤继续生长。

D.生长在沼泽地周边的巨杉,常常会轰然倒下。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林火多发地带,多有巨杉生存。

B.树形越高大,树冠越稠密的树种,就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来自宿营地由吸烟等原因引发的非天然性火情,可能会给公园带来灾难性后果。

D.由于气候变化的因素,一亿六千万年以前,巨杉有可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6.A  7.B 8.B  9.C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有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 ,或是 ,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A: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江上 楼上 庙里 B: 骤雨打荷叶 疏雨滴梧桐 楼上 江上 庙里 C: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楼上 江上 庙里 D: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楼上 庙里 江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