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终日不成章, 。 (《迢迢牵牛星》)
开荒南野际,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2)红藕香残玉簟秋。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1)泣涕零如雨 守拙归园田 散入东风满洛城 随意春芳歇 雪拥蓝关马不前
[07a88a22a623bdf7.jpg](2)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精 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诗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结合全诗,请简析最后两句“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作用。(4分)
答:
(1)外形特点:一寸身,娇小。(1分)内在特点:锲而不舍、虽死不改、信念坚定、矢志不移(1分)。抒发了作者对精卫鸟以渺小的一寸之身而填海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和讴歌(2分)。
[b944849edbf84830.jpg](2)诗人借“鹊”“燕”喻指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1分)。这与前文塑造的“精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1分),一方面讽刺那些只顾“自成窠”的“众鸟”贪私利己行为(1分);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精卫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的精神的崇敬和赞美(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合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韶,广之北门也,贼众十余万聚焉。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斩获数万计。(刘)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送京师,露布①以闻。
七年,议征江南。九月,遣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奏至,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棹,以防他变。美闻诏即徙军。是夜,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
(《宋史・潘美传》)
注:1露布:檄文、捷报类布告性文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命既归 以:因为
B.贼众十余万聚焉 焉:那里
C.间道造其栅 造:到达
D.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棹 亟:急速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潘美“受厚遇”和“有勇武”的一组是
A.美以功迁西上合门副使
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
B.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
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
C.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遂麾以涉,大军随之
D.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
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美少有大志,在乡里时候就曾认为大丈夫应该在世道混乱之际立功名、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共尽,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B.潘美带兵攻下了有十多万敌兵把守的军事要地韶州,不久,又用火攻的方式大败在距广州一百二十里的地方依山谷坚壁以待的刘军队,斩敌数万人。并乘势长驱至广州,擒刘送京师。
C.(七年)十月,潘美被任命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一起进驻秦淮。当时战船等尚未准备好,但军情紧急,潘美鼓舞士气,径度长江,大败吴师。
D.太祖受禅即位后,潘美以其突出的军事才能得到赏识厚遇,被任为供奉官,太祖让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 宣谕圣旨于中外,后来又因为他功劳显著而授予检校太保的官职。
11.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
译文:
(2)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译文:
8.A (认为)
[f960559ff4cf752b.jpg]9.B一句为厚遇,二句为勇武。(A一句为潘美在周世宗时的功绩,二句体现勇武;C一句为因潘美成功完成使命的赞美,二句为勇武;D一句写高祖的预见,二句写潘美勇武。)
[f960559ff4cf752b.jpg]10.D(潘美被任为供奉官是他在周世宗时代被信任的情况,被授予检校太保官职是因为出战不利被削秩。)
[f960559ff4cf752b.jpg]11.[f960559ff4cf752b.jpg](1)敌军用竹木编为栅栏,如果用火攻他们, 敌军一定溃乱, 趁机用精锐__夹击敌人, 是万全之策。(采分点“若”、“因”、“攻之以火”,各1分,句意2分。)
[f960559ff4cf752b.jpg](2)潘美接受诏令, 指挥骁勇果敢善战的军队数万人, 期望能够一定获胜, 怎能因为一条浅水所限而不敢直接渡过去呢?(采分点“期”、 “一衣带水”、“径度”各1分,句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模糊的名画
“模糊”,照普通见识看来也是不好的事:譬如写字,总要笔画清楚;做算学,总要演草清楚。但是在图画,却和别的功课情形不同。描画的时候,有时要描得清楚,有时要描得模糊。德拉克洛瓦的画,库尔贝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子》等,画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描得很清楚,衣服、面貌、器物、背景,件件都清楚可辨。这班画家都是喜欢描得清楚的。米勒的《打水的女子》和素描《教编物的女子》,眉眼不甚清楚,背景更加模糊;莫奈的风景,难于辨别房屋人物的形状及界线,但见一片融和美丽的景色而已。他们的画,大都是描得模糊的。所以我说:“有的画家欢喜描得清楚,有的画家欢喜描得模糊。”清楚的画,有清楚的好处;模糊的画,也有模糊的好处。两方都能成为名画。
模糊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可以用浅近的比方来说明:诸君家中的窗上,也曾挂着帘子么?如其不挂帘子,诸君一定曾在别处看见过窗上的帘子,窗帘是很有意思的东西。窗上一挂帘子,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就有一种特别的趣味。花树、草木、飞鸟、行人,一切都呈模糊隐约的光景,活像一幅图画。所以中国古时的诗人词客,大都欢喜这帘子。他们在诗词中歌咏风景,屡屡说起这帘子。试翻开一册诗集或词集来,总可找到几十个“帘”字。例如“水晶帘”、“珠帘”、“湘帘”、“绿帘”、“卷帘”、“隔帘”……都是诗词中惯见的字眼。我们试仔细眺望隔帘的景色,因为帘子是用一根一根的细竹编成的,所以帘外的事物,都被切碎,成了许多细碎的条子或点子,而映入我们的眼中。一朵红花,隔着帘子看去,好像是由许多红的条子编成的。一张绿叶,隔着帘子看去,好像是由许多绿的条子编成的。帘外一切的景色,都被帘子切碎,仿佛五色纸条编成的组纸手工。虽然物体的形状模糊了些,但另有一种美丽可爱的光景。由此可知美的东西,不一定清楚,有时模糊的反比清楚的更美。
西涅克的《船》,画中的一切景物,都被画家切成小小的碎片,而像组纸手工一般地编排着。虽然物体的形状模糊不分,但全部画面鲜丽而明亮,使我们觉得特别可爱。这和隔帘所见的隐约的光景同一道理。不过这些景物的色彩,经过画家西涅克的分析与组合,当然更加鲜丽而有画意了。
卡里埃的《亲爱》,这也是一幅以模糊著名的名画。但它的模糊,与上述的《船》的模糊不同。《船》的模糊,非但物体的形状不分,连物体的色彩都被切碎为小粒。《亲爱》的模糊,不在色彩而在光线。画中所描的人物,似乎住在一处极暗的地方,望去只看见白色的脸和手,其他的形状都埋没在__中,连界线都不能辨别。……由此可知模糊的景色虽然界线不分明,物形难辨,但其迷离隐约,如梦如影的光景,自有一种可爱的趣味。卡里埃的绘画的美,就是雾的美、纱的美、暮景的美的结晶。
不懂美术的人,看到这两张画,一定要批评道:“这种画,糊里糊涂,描的什么东西都看不出,怎么说是名画?小孩描的还要清楚一些呢!”我们便可回答他说:“这是绘画,不是地图,不是记账。请你带了看画的眼睛来欣赏,不要带了查账的眼睛来探索。”
5.下列不属于“模糊的好处”的例证或分析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诗人词客大都喜欢帘子;诗词中歌咏风景,也屡屡说起帘子。例如“水晶帘”、“珠帘”、“卷帘”、“隔帘”……
B.模糊的景色迷离隐约,如梦如幻,美如雾,美如纱,自有一种可爱的趣味。
C.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帘外的一切都被帘子切碎,仿佛五色纸条编成的组纸手工。
D.模糊,根据普通见识看来也是不好的事。但是在图画,却和别的功课情形不同。描画的时候,有时要描得清楚,有时要描得模糊。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勒的《打水的女子》和素描《教编物的女子》,莫奈的风景,都是描得模糊的,但是能看见一片融和美丽的景色。
B.德拉克洛瓦的画,库尔贝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子》等是属于描得清楚的画,画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清楚可辨。
C.西涅克的《船》全部画面模糊不清,不仅物体的形状不分,而且物体的色彩都被切碎为小粒。
D.卡里埃的《亲爱》的模糊,体现在光线上,画中所描人物都埋没在__中,无法辨别界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是否名画并不以清晰与否为评判标准,只有作家的技艺高超、手法精湛,画作才能成为名画。
B.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会让人欣赏到独特的艺术之美,而这种美的东西一定不清楚,而这种不清楚比清楚更美。
C.从著名画作的模糊或清楚来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不同的画家有各自的审美喜好和绘画风格。
D.我们不应该用查账的眼睛探索,而应该用看画的眼睛欣赏那些模糊的绘画作品,是因为绘画更侧重于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5.D (这是针对普通看法提出“模糊”和“清楚”两种情况。)
[eafc80364644faf4.jpg]6.B (A莫奈的风景,大都是描得模糊的。C“西涅克的《船》全部画面模糊不清”错误,他的画全部画面鲜丽而明亮。D 《亲爱》的模糊,表现在光线上,除脸与手,其他形状都埋没在__中。)
[eafc80364644faf4.jpg]7.B (表述过于绝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可能是你始料不及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 ,可是你慢慢会发现, ,这个时候, ,虽然有高薪,但你并不快乐。很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 ,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你的意义可绝不在于供你吃穿,实际上, ,是使你生活得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
① 它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
② 当你干你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倍感厌倦
③ 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④ 你只是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
⑤ 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
⑥ 决定你选择的往往是薪水的高低
A:⑥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①⑥⑤③ C:⑥②④⑤③① D:⑥②④③⑤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一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日前出炉,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位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收到效果最好。
C:今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请以“走进高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讲实话,抒真情;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略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你要推存下面材料中的人为抗震救灾感动中国人物,请写上你的推荐语,不少于50字,要求语言简洁凝结,有感情有意蕴。(6分)
母亲临死前把乳头放进了女儿嘴里
在都江堰一处救援现场,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停止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在场的人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示例:一位普通的母亲,一位善良的母亲,在灾难来临之时,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有孩子,就是在临死前,还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母爱,在这里地道了最美丽的诠释。
8.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9.B(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10.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核电安全吗?
长春将要建造一座核电站,选址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人们不免担心:核电安全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的担心,既与核电存在着放射性潜在危险的特点有关,也与核电在近50年发展史上曾发生过美国三哩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两次严重核事故有关。人们对发展核电在安全上有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核电站在世界上运行了已近50年的实践看,应该说,核电是非常安全的。
资料显示,自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目各核电站已累计运行了1万多堆年,就是其间发生过的两次严重事故,也只有一次有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伤亡。
专家说,这种高安全的运行纪录,在能源发展史上。包括常规电厂、煤矿、油井、水坝等,都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安全纪录,一是核电站在设计上都采用了纵深防御原则,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可靠、正常地运行。万一发生事故也可尽量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即使发生泄漏,也可启动应急计划,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法规上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直到退役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安全规定,并有一套安全监督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各项安全法规和制度能得到贯彻执行。
专家同时指出,即使是曾经发生过的两次严重核事故,它对环境和公众造成的危害也并不像传言那样离谱。1979年发生的美国三哩岛核电站2号堆事故,是由于设备故障和人员错误操作,才造成了三分之二堆芯融化或严重损坏,有50%的气态裂变产物从燃料中释放出来进入安全壳。其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绝大部分溶解于安全壳内的水中,惰性气体氮和氙则存留在安全壳的空气中,均没有泄漏到外部环境,也没有对公众造成任何辐射伤害。
1986年发生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石墨沸水堆事故,则是由这一堆型的本身设计缺陷和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造成堆芯融化,融化物和燃料碎粒与冷却剂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引起了蒸汽爆炸,石墨燃烧,主回路系统和反应堆厂房被破坏,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整个北半球受到气载放射性不同程度的污染,也造成了全世界的震惊和恐慌。此次事故确实严重,但也绝不像一些媒体谣传的那么可怕。
需要指出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采用的老式石墨沸水堆仅在苏联境内建造并运行,在发生事故后,当局已针对这一堆型在物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设计缺陷,做了纠正和改进,使得同类事故已不可能再度发生,此后也已开始逐步关闭和不再建造此类反应堆。至于其他国家核电站由于都不属于石墨沸水堆,因而也就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
事实也证明,自发生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后,加下各核电国家接受这两次事故的教训,加强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加上核电技术的改进和成熟,至今全世界的核电站安全运行时间累计又过了6000多堆年,也就是说,经过两次事故后,核电站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了。
不过,专家们指出,说现在的核电站更加安全可靠了,不等于说今后就绝不会在发生事故了。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安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5.下列不属于“核电安全”理由的一项是
A.自1957年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累计运行了1万年,仅发生过两次严重事故。
B.核电站在设计上都注意安全设施的纵深防御,设有多道屏障和多重保护,以确保电站能够安全运行。
C.各核电国家制定有严格的安全法规,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实施监督管理。
D.发生核事故时,核电站的安全设施能最大程度地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反应堆厂房内而不向外界扩散。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核电开发运用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过两次事故,其中一次由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B.在三哩岛核事故中,挥发性裂变产物碘和惰性气体氮和氙都存在安全壳中,未发生泄漏,并没有对公众造成任何辐射伤害。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石墨沸水堆核事故,从根本上讲,是由这一堆型本身的设计缺陷和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造成的人为事故。
D.在世界范围内,石墨沸水堆型核电站仅见于前苏联,因而在核电的开发利用上,各国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核电的开发利用中放射性潜在危险将始终存在,因而人们对核电安全问题的担心也将长期存在。
B.在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时,只有当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时,才有可能对公众造成核幅射伤害。
C.现在各核电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核电开发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核电开发技术也日趋成熟。
D.基于核电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电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的重视,最终将取代其它能源。
5.A(该项是安全纪录(结果)而非安全理由(原因))
6.D(“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与原文内容“不会也不可能再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不合,夸大了范围)
7.D(“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最终将取代其他能源”推断有误,文中无此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