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查一路

人类未知的领域,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当迷茫与困惑一阵阵来袭时,卡夫卡说:“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旷远深邃的夜空同样毫无际涯,却以永恒的北斗标志着方向,让寻觅的眼睛仰之弥高。人生归于尘埃如花瓣零落,然而人类生生不息,花瓣飘落尘泥,依然花落花开。茫茫浩淼的宇宙,需要有一种力量抵抗绝望和虚无,从而获取行走的方向和激情,当智慧一代代累积并以书的方式传承后世,阅读――是获取前人全部心智而不迷失自我的捷径。

在荒芜的心境中,没有什么比一个人懵懂无知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更可怕。有人向海边的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农夫却羞涩的指着屋后的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看到海景之美,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有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在人类思想黑沉沉的夜空中,需要什么去点亮心灯呢?在物质生活不断滋生着欲望、不公和罪恶的世间,唯有书,书中的悲喜交集的描述能将人的心灵带走,把美当作心灵的镇静剂,并且引领人们去感悟――什么值得人们倾心一爱。

没被人类智慧彻底解读的自然,恐惧曾指向天空和土地,山川与河流,一道闪电也曾划过无知惊悸的内心。读书和不读书的人都在天底下生活,都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相安无事。可是,当有一天太阳不见了,不读书的人以为世界末日到了,惶惶不可终日;而读书的人知道那是日全食,安之若素。宇宙的奥秘谁也无法穷尽,zōng jiāo 和神祗的情怀,纵有博大的悲悯,又怎能拯救众生于绝望的谷底。而书是另一种信仰,它摒弃了蒙昧和盲从。当有一种拷问从书本抵达了灵魂,我们学会了思考,思考决定态度,而态度决定了一切。

一战时期,在欧洲,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在男人世界里无人问津,男人们宁可去谈论将军大衣上的纽扣,也不愿去提及《存在与虚无》。但它意外地大受厨房主妇的欢迎。当时,主妇们厨房用的铸秤砣的生铁,被收集起来熔铸成枪炮运往战场。而《存在与虚无》正好一公斤重,被主妇们当作计量的砝码。兵燹起于乱世,文明崩毁于蒙昧与__。武夫、生铁与大炮主宰乾坤,书、知识与读书人似乎百无一用,连这样一本书也只有沦落到厨房的份儿,与主妇的柴米油盐为伍,斯文扫地。

可是,谁又想过,那些即成炮灰的生命,倘若他们年轻的脑瓜里,能够装下这本书,而不是被母亲摆在厨房烟熏火燎,他们会不会对肩上的枪炮产生质疑,会不会那样轻信与盲从,会不会对人类的精神与存在的意义发出终极追问。一本书当然不能制止一场战争,可是,书会让人明白,虚无或者真实的死亡如果无法避免,美丽的生命起码不应该在心灵一片晦暗中灰飞烟灭。人――都将活着,或者死去。书告诉人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死去,怎样活着怎样死去。

惊叹于犹太民族异乎寻常的生命力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犹太民族在婴儿来到人间时,就在书籍上滴上蜂蜜,让孩子用唇舌去舔吻蜂蜜,这是一个民族给他们的孩子所上的人生的第一课,它要告诉孩子们:书即幸福,知识是甜的。一个民族可以丧失故土家园,灵魂的家园却不能丧失,这个家园远比国土辽阔,却具备更大的包容性与坚韧性。书――让这个不断产生天才的民族的脑袋变得异常聪慧,当厄运来临,看似万劫不复,而他们的生命力却像巨石之下的小草,卑微、柔韧、蓬勃。厚馈与反哺构成了属于这个民族奇特的依存关系。

我认同卡夫卡的迷茫和无助。可是,当每一个夜晚如期而至,书打开我意识的扉页,生命的丰富性随之展开。有一片驰骋想象的精神地域在咫尺间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世界在意识和情感中被一盏暗弱的灯光点亮,此时,我更喜欢贺拉斯的名言,“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卡夫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虚无或者真实的死亡如果无法避免,美丽的生命起码不应该在心灵一片晦暗中灰飞烟灭。(3分)

答:

(2)厚馈与反哺,构成了属于这个民族奇特的依存关系。(3分)

答:

16.综观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阅读对于人类的意义?(6分)

答:

17.文章为何用“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为题?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及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4.(4分)开头引用卡夫卡的话,说明人类面对未知的领域,总有迷茫与困惑,感到无所适从(1分),同时引起下文,在此基础上阐释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1分);结尾与开头呼应(1分),在认同卡夫卡的迷茫与无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主旨,说明阅读可以使人生命丰富,给人带来精神的启迪与光明希望(1分)。

[82d38213b174f97b.jpg]15.(6分)(1)即便没有办法逃开毫无意义的死亡(1分)或不得不面对的死亡(1分),我们也不应该让美丽的生命在混沌与绝望中逝去(1分)。

[82d38213b174f97b.jpg](2)犹太民族对于书籍格外虔敬与重视(1分),书籍反过来给予犹太民族聪慧的头脑、柔韧而蓬勃的生命力(1分),让这个民族能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紧密相依(1分)。

[82d38213b174f97b.jpg]16.(6分)

[82d38213b174f97b.jpg]①当我们为一些凡物凡事所拘囿,阅读指引我们去领悟什么值得人倾心一爱;

[82d38213b174f97b.jpg]②当我们因为无知而惊悸,阅读使我们摆脱了愚昧与盲从,让我们不再迷惘;

[82d38213b174f97b.jpg]③阅读让人学会思考,对人类精神与存在的意义发出终极追问,思考生的意义、死的价值;

[82d38213b174f97b.jpg]④因为共同的对书的信仰与热爱,使得流离失所的民族能在天涯海角紧紧相依。

[82d38213b174f97b.jpg](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82d38213b174f97b.jpg]17.(6分)从内容上看,突出主旨(1分),强调阅读可以使人摆脱迷茫与困惑,具有清醒的自主意识(1分),寻找到方向与目标(1分);从手法上看,运用比喻(1分)修辞,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阅读的意义与价值(1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终日不成章, 。 (《迢迢牵牛星》)

开荒南野际,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2)红藕香残玉簟秋。 。云中谁寄锦书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1)泣涕零如雨  守拙归园田   散入东风满洛城   随意春芳歇   雪拥蓝关马不前

[07a88a22a623bdf7.jpg](2)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精 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诗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结合全诗,请简析最后两句“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作用。(4分)

答:

(1)外形特点:一寸身,娇小。(1分)内在特点:锲而不舍、虽死不改、信念坚定、矢志不移(1分)。抒发了作者对精卫鸟以渺小的一寸之身而填海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和讴歌(2分)。

[b944849edbf84830.jpg](2)诗人借“鹊”“燕”喻指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1分)。这与前文塑造的“精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1分),一方面讽刺那些只顾“自成窠”的“众鸟”贪私利己行为(1分);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精卫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的精神的崇敬和赞美(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美少倜傥,隶府中典谒。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合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韶,广之北门也,贼众十余万聚焉。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斩获数万计。(刘)复遣其弟保兴率众拒战,美即率厉士卒倍道趋栅头,距广州百二十里。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美因筑垒休士,与诸将计曰:“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众惊扰来犯,美挥兵急击之,众大败,斩数万计。长驱至广州,尽焚其府库,遂克之,擒送京师,露布以闻。

七年,议征江南。九月,遣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奏至,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棹,以防他变。美闻诏即徙军。是夜,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

(《宋史・潘美传》)

注:1露布:檄文、捷报类布告性文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命既归 以:因为

B.贼众十余万聚焉 焉:那里

C.间道造其栅 造:到达

D.太祖遣使令亟徙置战棹 亟:急速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潘美“受厚遇”和“有勇武”的一组是

A.美以功迁西上合门副使

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

B.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

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

C.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遂麾以涉,大军随之

D.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

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美少有大志,在乡里时候就曾认为大丈夫应该在世道混乱之际立功名、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共尽,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B.潘美带兵攻下了有十多万敌兵把守的军事要地韶州,不久,又用火攻的方式大败在距广州一百二十里的地方依山谷坚壁以待的刘军队,斩敌数万人。并乘势长驱至广州,擒刘送京师。

C.(七年)十月,潘美被任命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一起进驻秦淮。当时战船等尚未准备好,但军情紧急,潘美鼓舞士气,径度长江,大败吴师。

D.太祖受禅即位后,潘美以其突出的军事才能得到赏识厚遇,被任为供奉官,太祖让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 宣谕圣旨于中外,后来又因为他功劳显著而授予检校太保的官职。

11.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

译文:

(2)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译文:

8.A (认为)

[f960559ff4cf752b.jpg]9.B一句为厚遇,二句为勇武。(A一句为潘美在周世宗时的功绩,二句体现勇武;C一句为因潘美成功完成使命的赞美,二句为勇武;D一句写高祖的预见,二句写潘美勇武。)

[f960559ff4cf752b.jpg]10.D(潘美被任为供奉官是他在周世宗时代被信任的情况,被授予检校太保官职是因为出战不利被削秩。)

[f960559ff4cf752b.jpg]11.[f960559ff4cf752b.jpg](1)敌军用竹木编为栅栏,如果用火攻他们, 敌军一定溃乱, 趁机用精锐__夹击敌人, 是万全之策。(采分点“若”、“因”、“攻之以火”,各1分,句意2分。)

[f960559ff4cf752b.jpg](2)潘美接受诏令, 指挥骁勇果敢善战的军队数万人, 期望能够一定获胜, 怎能因为一条浅水所限而不敢直接渡过去呢?(采分点“期”、 “一衣带水”、“径度”各1分,句意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模糊的名画

“模糊”,照普通见识看来也是不好的事:譬如写字,总要笔画清楚;做算学,总要演草清楚。但是在图画,却和别的功课情形不同。描画的时候,有时要描得清楚,有时要描得模糊。德拉克洛瓦的画,库尔贝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子》等,画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描得很清楚,衣服、面貌、器物、背景,件件都清楚可辨。这班画家都是喜欢描得清楚的。米勒的《打水的女子》和素描《教编物的女子》,眉眼不甚清楚,背景更加模糊;莫奈的风景,难于辨别房屋人物的形状及界线,但见一片融和美丽的景色而已。他们的画,大都是描得模糊的。所以我说:“有的画家欢喜描得清楚,有的画家欢喜描得模糊。”清楚的画,有清楚的好处;模糊的画,也有模糊的好处。两方都能成为名画。

模糊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可以用浅近的比方来说明:诸君家中的窗上,也曾挂着帘子么?如其不挂帘子,诸君一定曾在别处看见过窗上的帘子,窗帘是很有意思的东西。窗上一挂帘子,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就有一种特别的趣味。花树、草木、飞鸟、行人,一切都呈模糊隐约的光景,活像一幅图画。所以中国古时的诗人词客,大都欢喜这帘子。他们在诗词中歌咏风景,屡屡说起这帘子。试翻开一册诗集或词集来,总可找到几十个“帘”字。例如“水晶帘”、“珠帘”、“湘帘”、“绿帘”、“卷帘”、“隔帘”……都是诗词中惯见的字眼。我们试仔细眺望隔帘的景色,因为帘子是用一根一根的细竹编成的,所以帘外的事物,都被切碎,成了许多细碎的条子或点子,而映入我们的眼中。一朵红花,隔着帘子看去,好像是由许多红的条子编成的。一张绿叶,隔着帘子看去,好像是由许多绿的条子编成的。帘外一切的景色,都被帘子切碎,仿佛五色纸条编成的组纸手工。虽然物体的形状模糊了些,但另有一种美丽可爱的光景。由此可知美的东西,不一定清楚,有时模糊的反比清楚的更美。

西涅克的《船》,画中的一切景物,都被画家切成小小的碎片,而像组纸手工一般地编排着。虽然物体的形状模糊不分,但全部画面鲜丽而明亮,使我们觉得特别可爱。这和隔帘所见的隐约的光景同一道理。不过这些景物的色彩,经过画家西涅克的分析与组合,当然更加鲜丽而有画意了。

卡里埃的《亲爱》,这也是一幅以模糊著名的名画。但它的模糊,与上述的《船》的模糊不同。《船》的模糊,非但物体的形状不分,连物体的色彩都被切碎为小粒。《亲爱》的模糊,不在色彩而在光线。画中所描的人物,似乎住在一处极暗的地方,望去只看见白色的脸和手,其他的形状都埋没在__中,连界线都不能辨别。……由此可知模糊的景色虽然界线不分明,物形难辨,但其迷离隐约,如梦如影的光景,自有一种可爱的趣味。卡里埃的绘画的美,就是雾的美、纱的美、暮景的美的结晶。

不懂美术的人,看到这两张画,一定要批评道:“这种画,糊里糊涂,描的什么东西都看不出,怎么说是名画?小孩描的还要清楚一些呢!”我们便可回答他说:“这是绘画,不是地图,不是记账。请你带了看画的眼睛来欣赏,不要带了查账的眼睛来探索。”

5.下列不属于“模糊的好处”的例证或分析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诗人词客大都喜欢帘子;诗词中歌咏风景,也屡屡说起帘子。例如“水晶帘”、“珠帘”、“卷帘”、“隔帘”……

B.模糊的景色迷离隐约,如梦如幻,美如雾,美如纱,自有一种可爱的趣味。

C.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帘外的一切都被帘子切碎,仿佛五色纸条编成的组纸手工。

D.模糊,根据普通见识看来也是不好的事。但是在图画,却和别的功课情形不同。描画的时候,有时要描得清楚,有时要描得模糊。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勒的《打水的女子》和素描《教编物的女子》,莫奈的风景,都是描得模糊的,但是能看见一片融和美丽的景色。

B.德拉克洛瓦的画,库尔贝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子》等是属于描得清楚的画,画中的事物形状,大都清楚可辨。

C.西涅克的《船》全部画面模糊不清,不仅物体的形状不分,而且物体的色彩都被切碎为小粒。

D.卡里埃的《亲爱》的模糊,体现在光线上,画中所描人物都埋没在__中,无法辨别界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是否名画并不以清晰与否为评判标准,只有作家的技艺高超、手法精湛,画作才能成为名画。

B.隔帘眺望窗外的景色,会让人欣赏到独特的艺术之美,而这种美的东西一定不清楚,而这种不清楚比清楚更美。

C.从著名画作的模糊或清楚来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不同的画家有各自的审美喜好和绘画风格。

D.我们不应该用查账的眼睛探索,而应该用看画的眼睛欣赏那些模糊的绘画作品,是因为绘画更侧重于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5.D (这是针对普通看法提出“模糊”和“清楚”两种情况。)

[eafc80364644faf4.jpg]6.B (A莫奈的风景,大都是描得模糊的。C“西涅克的《船》全部画面模糊不清”错误,他的画全部画面鲜丽而明亮。D 《亲爱》的模糊,表现在光线上,除脸与手,其他形状都埋没在__中。)

[eafc80364644faf4.jpg]7.B  (表述过于绝对。)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可能是你始料不及的,因为一开始的时候, ,可是你慢慢会发现, ,这个时候, ,虽然有高薪,但你并不快乐。很多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你的意义可绝不在于供你吃穿,实际上, ,是使你生活得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① 它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② 当你干你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倍感厌倦③ 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④ 你只是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⑤ 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⑥ 决定你选择的往往是薪水的高低

A:⑥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①⑥⑤③ C:⑥②④⑤③① D:⑥②④③⑤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一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日前出炉,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位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收到效果最好。 C:今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请以“走进高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讲实话,抒真情;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你要推存下面材料中的人为抗震救灾感动中国人物,请写上你的推荐语,不少于50字,要求语言简洁凝结,有感情有意蕴。(6分)

母亲临死前把乳头放进了女儿嘴里

在都江堰一处救援现场,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停止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在场的人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示例:一位普通的母亲,一位善良的母亲,在灾难来临之时,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有孩子,就是在临死前,还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母爱,在这里地道了最美丽的诠释。

8.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9.B(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10.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