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苦闷灵魂的呼声
陈孝全
1922年初春,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从浙江一师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六师学生很朴实,对朱自清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但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时,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掀起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一时。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猗伟之声定将充沛于宙合。谁知狂潮一退,依然荒滩一片。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面对如此现实;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他从心中进发出一声呼告: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的知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也主张刹那主义: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因为曾答应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师生暑假结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到台州去。一时找不到住处,暂住在新嘉兴旅馆,六师同学听到朱老师来了,欢腾雀跃,连夜赶到旅馆探望。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同时,杭州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长诗《毁灭》。风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静的环境更适于深思反省,检讨过去,计算未来。是呵,时光虽已流逝,脚步却仍须向前!11月7日,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明确今后的生活态度: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转向”。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随后,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刹那主义: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刹那的趣味,使我这一刹那的生活舒服。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用过问;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这真是自寻烦恼!他最后结论是:“我的刹那主义,实在即是平凡主义”。实际上是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安于自我满足,追求安定和谐。这种思想后来曾给他带来无穷烦恼,但他那种不务空想,不甘沦落,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务实精神,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坚实风格。在台州斗室中,他将纷乱的思绪幻化为生动形象,借助想象的羽翅,谱写自己的心曲。
寂静的家庭也有热闹的时候,那便是学生的来访,朱自清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对人和气,同学都喜欢和他亲近。或在夕阳斜睨的傍晚,或在灯光溶溶的良夜,他们时常来到他的书房,向他请教问题,翻阅堆积在案头的新书报,十分融洽。
正当《毁灭》于1923年3月在《小说月报》发表时刻,朱自清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亲爱的台州六师同学,到温州去了。
(节选自《朱自清评传》)
16.下列对朱白清“刹那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刹那有它相当的位置,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B.生活中不必思虑过多,只需求取一刹那的舒服和享乐,回顾与前瞻,都是自寻烦恼。
C.“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的平凡主义。
D.“刹那主义”体现出―种“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务实精神和坚实风格。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评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闷而苦苦求索直至确立了“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转向”历程。
B.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湖畔>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C.文章第7节所勾勒的六师学生向朱自清请教问题的场景,渲染了温馨祥和的研讨气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特点。
D.从朱自清的工作情状和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胜任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是成功的。
18.文章第3节引用叶圣陶的话说“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朱自清是怎样认真处世的。
19.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
16. 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准原文有关对应语句。A项的对应语句在第3节,其余三项的对应语句在第6节。朱自清针对当时人们“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的不良现象,而主张“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平凡主义,所以B项中“回顾与前瞻,都是白寻烦恼”理解有误。)
17. B (B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即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的原因是五四狂飚之后,社会依然“黑夜漫漫,风雨沉沉”等,而不是因为“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湖畔>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A项是对文章表达方法和行文思路的分析。C项是对文章场景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D项是对朱自清职业形象和专业能力的推断概括。)
18.①人生信念:虽苦闷却不颓唐,直面现实,不甘沉沦,苦苦探索;坚守“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平凡主义(刹那主义)。②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有责任地支持、指导“湖畔诗社”。③交际为人:真诚守信,呵护家人。(解答本题关键是首先要整体把握评传内容,找出“材料源”,然后归纳整合。例如:①人生信念的“事件材料”源于第3节和第6节等,③交际为人的“事件材料”源于第1节和第3节等。答案整合为三个方面六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给1分,只要每个小层次的意思对,可以不讲顺序,即可得分。)
19.第一问:①社会__,时局动荡不安;②看不清现实,找不到前进的方向;③工作不稳,来去不定。(3分,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改变旧中国,让祖国面貌焕发一新;②向往光明,寻找人生前进的道路;③坚定从小处、近处着手,切切实实做些眼前的事情的主张。(3分,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远 山
严 阵
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的金紫。
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的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我曾到过黄山、泰山。庐山和峨眉。
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有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而远山却不。
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孤银白变为棱增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那是你吗?我从我的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的看清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络。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
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进你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的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因此,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尽管流年似水,世事沧桑,各种各样的时尚的追求,穿梭于朝朝暮暮的红灯绿酒之间,我却越来越感到,我那一片远山的美丽和我那一片远山的富有。
(选自《散文》,有删改)
12.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13.作者写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改为第二人称,你认为作者在行文中转换人称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作者反复强调“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的原因是什么?(6分)
15.请你说说本文以“远山”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12.①晴朗的日子,远山静悄无声。②黄昏时刻,远山朦胧神秘。③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远山默默地无怨无悔的静守。④初冬的早晨,远山美妙绝伦,淡薄清远。(每点1分)
13.随着作者对远山认识的不断加深,感情也渐渐深化,作者改用第二人称,将远山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2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远山的感情无限的敬意。(2分)
14.①因为远山的美吸引了作者,所以作者试图走近远山,但作者又怕太靠近了而失去远山在心中的美,所以说“不能走近你”。(3分)②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3分)
15.①“远山”是贯穿本文的线索,全文通过“远山”写出作者的所见、所忆、所感。(2分)②通过“远山”,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距离产生美感。(2分)③“远山”喻指人们心中所珍爱的美好事物,告诫人们要守住心灵中美好的东西,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2)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5)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1)士不可不弘毅 (2)潦倒新停浊酒杯 (3)拔剑四顾心茫然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5)绿杨烟外晓寒轻 (6)濯清涟而不妖
(7)君子不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分)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素,字仲仪,太尉旦季子也。赐进士出身,至屯田员外郎。御史中丞孔道辅荐为侍御史。道辅贬,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擢知谏院。素方壮年,遇事感发。尝言:“今中外无名之费,倍蓰①于前,请省其非急者。”适皇子生,将进百僚以官,惠诸军以赏。素争曰:“今西夏畔涣,契丹要求,县官之须,且日急矣。宜留爵秩以赏战功,储金缯以佐边费。”议遂已。
京师旱,素请帝祷于郊,帝曰:“太史言月二日当雨,今将以旦日出祷。”素曰:“臣非太史,然度是日必不雨。”帝问故,曰:“陛下知其且雨而祷之,应天不以诚,故臣知不雨。”帝曰:“然则明日诣醴泉观。”素曰:“醴泉之近,犹外朝耳,岂惮暑不远出邪?”帝悚然。更诏诣西太一宫,谏官故不在属车间,乃命素扈从。日甚炽,埃氛翳空,比舆驾还,未薄城,天大雷电而雨。
王德用进二女子,素论之,帝曰:“朕真宗皇帝之子,卿王旦之子,有世旧,非他人比也。德用实进女,然已事朕左右,奈何?”素曰:“臣之忧正恐在左右尔。”帝动容,立命遣二女出。赐素银绯,擢天章阁待制、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新置按察,类多以苛为明。素独不②细故,即有贪刻,必绳治穷竟,以故下吏爱而畏之。改知渭州,坐市木河东有扰民状,降华州,又夺职徙汝。俄悉还其故,迁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初,夏人寇静边砦。召拜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于是三镇、泾原蕃夷故老皆欢贺,比至,敌解去。拓渭西南城,浚隍三周,积粟支十年。属羌奉土地来献,悉增募弓箭手。行陈出入之法,身自督训。尝宴堂上,边民传寇至,惊入城。诸将曰:“使奸人亦从而入,将必为内应,合拒勿内。”素曰:“若拒之东去,关中必摇。吾在此,敌必不敢犯我,此当有奸言。”乃下令:“敢称寇至者斩。”有顷,候骑从西来,人传果妄,诸将皆服其明。
熙宁初。还,以学士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七,谥曰懿敏。子巩,从子靖,从孙震。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九》)
[注]①蓰(xǐ):五倍。②(tī):挑,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知谏院 擢:提拔
B.明日诣醴泉观 诣:拜访
C.坐市木河东有扰民状 坐:因……犯罪
D.夏人寇静边砦 寇:侵犯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素“遇事感发”的一组是
①请省其非急者 ②宜留爵秩以赏战功
③臣之忧正恐在左右尔 ④若拒之东去,关中必摇
⑤敢称寇至者斩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素是王旦的小儿子,被皇帝赐予进士出身,做官一直做到屯田员外郎。御史中丞孔道辅推荐他担任侍御史。后来孔道辅被贬,离开朝廷担任鄂州知府。
B.京城发生大旱,王素希望皇帝到郊外向上天祷告,皇帝因为明天要下雨,不愿当天到郊外祁天下雨,后来在王素的争辩下只好去了。
C.王德用进献两个女子给皇帝,王素议论这件事,皇帝认为自己和王素家有就交情,关系不一般,希望不要议论这件事,最后在王素的劝说下皇帝还是遣退了两个女子。
D.王素担任渭州知府期间,由于拓展渭州西南城,疏浚护城河,积蓄了能支付十年的粮食,深得三镇、泾原蕃夷故老的欢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中外无名之费,倍蓰于前,请省其非急者。
(2)比舆驾还,未薄城,天大雷电而雨。
(3)素独不细故,即有贪刻,必绳治穷竟,以故下吏爱而畏之。
6.B (诣:到)
7.A (④⑤是对传言的回复)
8.D (没有因果关系,“受欢迎”是王素刚到任时)
9.(1)现在朝廷内外没有名目的费用,数倍于过去,希望节省那些不急于使用的费用。
(2)等到皇帝的车马返回,还未靠近皇城,天空电闪雷鸣,接着下起大雨。
(3)王素独自不分事情细小的缘故,如果有贪婪苛刻的官吏,一定用法律处治彻底,因为这个缘故,他下面的既爱戴他又害怕他。(画线处为得分点)
请依照画线的句子,仿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前后语意连贯。(4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染一片色,付出一份劳动。能为他人开花是美丽的,这美丽的花朵必将散发出爱心的芬芳;
示例:能为他人染色是美丽的,这美丽的色彩定能描绘出真情的画卷;能为别人付出劳动是伟大的,这伟大的劳动定会结出友善的硕果。(要求句式一致,所仿写的内容必须承接前句“色”“劳动”,否则不给分。)(每句2分)
(1)用一句话概括其寓意。
(2)这是一幅获奖漫画,请以评委会的名义为其拟定一段颁奖词。要求整、散句式相结合,流畅连贯,不超过80字。
(1)该漫画批评了社会上乱办课外班、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扼杀孩子天性的现象。(2分)
[0a620aad83182907.jpg](2)(该漫画)贴近社会热点,暴露教育死角,(生动而深刻地)启示(我们):还孩子以自由,救救孩子。(该漫画)构思巧妙,触目惊心的大鸟笼,幼弱疲惫的孩子,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的标题,抨击了名为培养“兴趣”,实为扼杀天性的教育现象。(从深刻寓意、艺术构思上解析,答上两点即可)(4分)
今天是某校学生李小飞的父母结婚20周年的纪念日,她要通过电台为父母点播一首歌曲以表祝福。(5分)
(1)她拨通了电台的热线电话,礼貌而简洁地对主持人说:
(2)主持人答应了她的要求,随即李小飞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神秘而深情地对妈妈说:
(1)主持人,您好,我叫李小飞,今天是我爸爸妈妈结婚20周年纪念日,我想点播《祝福》这首歌送给他们,祝他们永远恩爱幸福,好吗?(答案要点:问候语,自我介绍或介绍父母,点播事宜及祝福)(3分)
[62ff1f32b397bcc9.jpg](2)答案要点:称呼及问候语,深情的表达对20年风雨相携的赞美,提示打开广播收听某节目感受一份惊喜。(2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从研究方法上看,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和谐 美学 体验 (每空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查一路
人类未知的领域,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当迷茫与困惑一阵阵来袭时,卡夫卡说:“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旷远深邃的夜空同样毫无际涯,却以永恒的北斗标志着方向,让寻觅的眼睛仰之弥高。人生归于尘埃如花瓣零落,然而人类生生不息,花瓣飘落尘泥,依然花落花开。茫茫浩淼的宇宙,需要有一种力量抵抗绝望和虚无,从而获取行走的方向和激情,当智慧一代代累积并以书的方式传承后世,阅读――是获取前人全部心智而不迷失自我的捷径。
在荒芜的心境中,没有什么比一个人懵懂无知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更可怕。有人向海边的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农夫却羞涩的指着屋后的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看到海景之美,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有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在人类思想黑沉沉的夜空中,需要什么去点亮心灯呢?在物质生活不断滋生着欲望、不公和罪恶的世间,唯有书,书中的悲喜交集的描述能将人的心灵带走,把美当作心灵的镇静剂,并且引领人们去感悟――什么值得人们倾心一爱。
没被人类智慧彻底解读的自然,恐惧曾指向天空和土地,山川与河流,一道闪电也曾划过无知惊悸的内心。读书和不读书的人都在天底下生活,都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相安无事。可是,当有一天太阳不见了,不读书的人以为世界末日到了,惶惶不可终日;而读书的人知道那是日全食,安之若素。宇宙的奥秘谁也无法穷尽,zōng jiāo 和神祗的情怀,纵有博大的悲悯,又怎能拯救众生于绝望的谷底。而书是另一种信仰,它摒弃了蒙昧和盲从。当有一种拷问从书本抵达了灵魂,我们学会了思考,思考决定态度,而态度决定了一切。
一战时期,在欧洲,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在男人世界里无人问津,男人们宁可去谈论将军大衣上的纽扣,也不愿去提及《存在与虚无》。但它意外地大受厨房主妇的欢迎。当时,主妇们厨房用的铸秤砣的生铁,被收集起来熔铸成枪炮运往战场。而《存在与虚无》正好一公斤重,被主妇们当作计量的砝码。兵燹起于乱世,文明崩毁于蒙昧与__。武夫、生铁与大炮主宰乾坤,书、知识与读书人似乎百无一用,连这样一本书也只有沦落到厨房的份儿,与主妇的柴米油盐为伍,斯文扫地。
可是,谁又想过,那些即成炮灰的生命,倘若他们年轻的脑瓜里,能够装下这本书,而不是被母亲摆在厨房烟熏火燎,他们会不会对肩上的枪炮产生质疑,会不会那样轻信与盲从,会不会对人类的精神与存在的意义发出终极追问。一本书当然不能制止一场战争,可是,书会让人明白,虚无或者真实的死亡如果无法避免,美丽的生命起码不应该在心灵一片晦暗中灰飞烟灭。人――都将活着,或者死去。书告诉人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死去,怎样活着怎样死去。
惊叹于犹太民族异乎寻常的生命力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犹太民族在婴儿来到人间时,就在书籍上滴上蜂蜜,让孩子用唇舌去舔吻蜂蜜,这是一个民族给他们的孩子所上的人生的第一课,它要告诉孩子们:书即幸福,知识是甜的。一个民族可以丧失故土家园,灵魂的家园却不能丧失,这个家园远比国土辽阔,却具备更大的包容性与坚韧性。书――让这个不断产生天才的民族的脑袋变得异常聪慧,当厄运来临,看似万劫不复,而他们的生命力却像巨石之下的小草,卑微、柔韧、蓬勃。厚馈与反哺,构成了属于这个民族奇特的依存关系。
我认同卡夫卡的迷茫和无助。可是,当每一个夜晚如期而至,书打开我意识的扉页,生命的丰富性随之展开。有一片驰骋想象的精神地域在咫尺间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世界在意识和情感中被一盏暗弱的灯光点亮,此时,我更喜欢贺拉斯的名言,“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卡夫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虚无或者真实的死亡如果无法避免,美丽的生命起码不应该在心灵一片晦暗中灰飞烟灭。(3分)
答:
(2)厚馈与反哺,构成了属于这个民族奇特的依存关系。(3分)
答:
16.综观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阅读对于人类的意义?(6分)
答:
17.文章为何用“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为题?请结合文章从内容及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4.(4分)开头引用卡夫卡的话,说明人类面对未知的领域,总有迷茫与困惑,感到无所适从(1分),同时引起下文,在此基础上阐释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1分);结尾与开头呼应(1分),在认同卡夫卡的迷茫与无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主旨,说明阅读可以使人生命丰富,给人带来精神的启迪与光明希望(1分)。
[82d38213b174f97b.jpg]15.(6分)(1)即便没有办法逃开毫无意义的死亡(1分)或不得不面对的死亡(1分),我们也不应该让美丽的生命在混沌与绝望中逝去(1分)。
[82d38213b174f97b.jpg](2)犹太民族对于书籍格外虔敬与重视(1分),书籍反过来给予犹太民族聪慧的头脑、柔韧而蓬勃的生命力(1分),让这个民族能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紧密相依(1分)。
[82d38213b174f97b.jpg]16.(6分)
[82d38213b174f97b.jpg]①当我们为一些凡物凡事所拘囿,阅读指引我们去领悟什么值得人倾心一爱;
[82d38213b174f97b.jpg]②当我们因为无知而惊悸,阅读使我们摆脱了愚昧与盲从,让我们不再迷惘;
[82d38213b174f97b.jpg]③阅读让人学会思考,对人类精神与存在的意义发出终极追问,思考生的意义、死的价值;
[82d38213b174f97b.jpg]④因为共同的对书的信仰与热爱,使得流离失所的民族能在天涯海角紧紧相依。
[82d38213b174f97b.jpg](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82d38213b174f97b.jpg]17.(6分)从内容上看,突出主旨(1分),强调阅读可以使人摆脱迷茫与困惑,具有清醒的自主意识(1分),寻找到方向与目标(1分);从手法上看,运用比喻(1分)修辞,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阅读的意义与价值(1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