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家》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作品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互相倾轧,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必然崩溃的趋势。 B: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C: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作品成功塑造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表现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E.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在一张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苏东坡写西湖,也曾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请以“浓之美”或“淡之美” 或“浓与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先剔除一个与段意关系不够密切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使一些意志溥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

②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③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

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⑤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

⑥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向的约束方式。

(只填序号)

答案:⑥③⑤①②(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通读六句话,文段围绕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展开论证,尚未涉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问题,所以④句应剔除。其余各句按照句间逻辑关系排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航天巨眼

(1)人类是通过肉眼的瞳孔和晶状体,将外界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来观察事物的。可是,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的眼睛就不够用了。于是,天文学家便根据人看外物的原理制造出一只只“巨眼”――通过透射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来看远处天体的天文望远镜。

(2)借助这只仿生“巨眼”,天文学家可以看到几亿、几十亿甚至几十亿光年以外的宇宙天体,同时,它还有人眼无法比拟的别一个优点――能“看到”几乎所有波段的“光”和电磁辐射。天文学家又根据不同望远镜所能“看到”的不同波段,将“巨眼”分为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γ射线望远镜和紫外线望远镜。

(3)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最早的折射望远镜,从此开辟了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已达10米;但是,用光学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还必须要有好天气。包裹着地球的浓密大气层是天文观测的一大障碍。在地面观测星空是很费劲的,就像从湖底去看飞鸟一样困难。因而世界上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都安装在高山上,以减少不利天气和浓厚大气层的影响。但即便是在高山上,观测仍难免受雨雪等天气的干扰,因此科学家便将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这就是“航天巨眼”。

(4)航天巨眼在离地面500千米左右的高空,可24小时观察宇宙,而它所提供的图像之清晰、分辨率之高是地面观测望尘莫及的,它还能观测到从紫外线到红外线整个光谱区不同波长的辐射,这在地面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5)目前运行的性能最先进的航天巨眼是1990年4月24日被送上太空,能洞察50亿―120亿光年之远正在诞生或刚刚诞生的宇宙的哈勃望远镜。最近,哈勃望远镜拍摄到某星体爆发的照片,这对我们了解恒星的形成、演化和衰亡的过程意义重大。它还发现了在某黑洞周围有直径达3700光年的尘埃圆盘在环绕。不久前,它又首次拍摄到形态各异的绚丽星云和极光,引起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2007年,美国将发射“新一代空间望远镜”(NGST)以取代哈勃望远镜,其分辨率是哈勃的10倍,它将使人类探索认识宇宙的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14.下列对哈勃望远镜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能够摆脱浓厚大气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B.它能够免受雨雪等各种恶劣天气的干扰。

C.它能洞察50亿―120亿光年之远的宇宙。

D.它能够推动“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的研制。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们利用仿生学原理而使人类观察距离大大放远的“杰作”。

B.近400年前,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人类利用“巨眼”观测宇宙所迈出的一大步。

C.哈勃望远镜能够24小时观察宇宙,使得它首次拍摄到形态各异的绚丽星云和极光。

D.为更深入地了解宇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也将被更先进的“天航巨眼”所取代。

16.为“航天巨眼”下一个简洁而完整的定义。(6分)

答:航天巨眼是

的天文望远镜。

17.填空: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总体上看,天文学家在对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和使用过程中,主要要解决 两方面的问题。(每条不超过5个字)(6分)

14.D。(“能够推动‘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的研制”,原文未涉。)

15.C。(“使得”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

16.航天巨眼是通过透射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运行在500千米左右的高空,可24小时不受天气影响观测整个光谱区不同波长辐射,获得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图像的天文望远镜。

17.①提高分辨率;②抵御干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当今散文大盛,仅就写作的成果而言,散文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作品的格局似乎越来越小,人称小男人、小女子的散文,小巧玲珑,色彩艳丽,轻松幽默,解颐怡人;但也轻飘飘的,缺少厚重感。还有一种被称为心灵鸡汤的散文,弄一点小哲理,小诗意,小性情,其实是故做深沉状、沉思状、呻吟状、自我陶醉状,境界也都很小,很琐碎。

近读《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忽然就想到了当今散文的这些毛病。韩、柳所面对的,是魏晋以来占据了文坛统治地位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变得越来越绮靡,越来越重形式,轻内容,其末流更发展为文字游戏,成了束缚散文写作的桎梏。韩、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古文运动的。他们提倡自由抒写的文风,并以自己的写作实践,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散文。他们的散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及至宋初,以欧阳修为代表,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亦陆续加入进来,在宋初的数十年间,又发起一场前追韩、柳的新古文运动,在后来的近千年里,这种散文文体始终统摄文坛,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为止。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其卓异诱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许多文章内容充实,不是无病呻吟之作,也不是虚浮夸饰之作,更不是空洞乏味的政治说教。他们的文章,上承先秦、两汉,长于说理、叙事;又不拒绝骈体文的优长,发挥六朝散文长于写景、抒情的特点,在以散体为主的句子中巧妙地穿插一些骈偶句子,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使古代散文在事理兼胜的基础上,更具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有,他们的文章比起前人来更讲章法,起承转合,疏密详略,灵活变化,时出新意,既严谨有序又灵动多变,既一气贯通又曲折跌宕,给人一种和谐精巧的审美感受。他们的语言又是简约精练的,很多百余字或几百字的散文,含义隽永,内容深刻,文采飞扬,笔墨酣畅,尺幅之中蕴涵波涛万里之势。而且,八家散文又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韩愈雄奇奔放,柳宗元沉郁峻洁,欧阳修委婉流丽,曾巩雍容平和,王安石刚劲峭拔,即使‘三苏’也并非如上袁枚所说‘如出一手’,而是同中有异,在共具的雄放风格中,苏洵显得简切老辣,苏轼显得清旷超逸,而苏辙则表现为疏荡纡折”毫无疑问,对当代散文写作来说,这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其蕴藏之丰厚一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当代散文写作为人所诟病,自非一日。而所开药方,亦层出不穷。有求助于西方散文者,有钟情于近现代散文者,也有希望散文写作走出书斋,回归生活者,不一而足。然而很少有人提出向古文学习,向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习。这种对古典的轻视、鄙视、蔑视,或者来自一种久远的偏见,真是很令人叹惋的。说得严重一点,当今散文写作的种种弊病,难免不是丧失了历史传统所造成的恶果。在这里,最为重要的似乎还不是文章的技法、章法、叙事、说理、抒情或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而是如何使文章具有浑浩流转的气势和充沛的力量。韩愈的文章所以能“起八代之衰”,就是因为在其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孟子曾有“养气”一说,就是要养成这种“浩然之气”。听起来很玄,其实是可感可知的。一言以蔽之,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来自一个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自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诉求,来自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在当今散文写作中难得一见的。如果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当今散文之病的话,未必不是这个“衰”字!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对中国当今散文的看法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的散文并不令人满意,缺少厚重感,境界不高,表现为小男人、小女子散文,心灵鸡汤散文。

B.求助西方散文、近现代散文,走出书斋,回归生活对于中国当今散文没有意义。

C.当今散文的种种弊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散文创作丧失了历史传统。

D.文章的技法、章法、叙事、说理、抒情或文字的运用和表达,对当今散文创作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1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魏晋的骈体文,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几为文字游戏,是束缚散文写作的桎梏。

B.唐宋八大家散文继承了一些散文的优秀传统,事理兼胜,具有形象性抒情性。

C.八大家散文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其中三苏的散文风格接近。

D.八大家的散文上承先秦、两汉,长于说理、叙事;又不拒绝骈体文的优长,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16.唐宋八大家散文在之后的近千年里,统摄文坛,分条概括说明其原因。(6分)

17.文末“如果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当今散文之病的话,未必不是这个“衰”字!”这句话用一“衰”字概括了当今散文之病,结合文意,概括“衰”字的内涵。(6分)

14.B

15.A

16.(1)许多文章内容充实,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2)更讲章法,给人一种和谐精巧的审美感受

(3)语言简约精练,尺幅之中蕴涵波涛万里之势

(4)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

17.(1)缺乏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缺乏正确的内在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诉求,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0-13题。

一堆茶渣

邢晔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阳春白雪者,是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不可稍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情境、体味苦乐人生。缺了茗香,便低了品位,就如同神仙丢了飞升的祥云,灵感殆尽。

下里巴人者,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少了茶水,便跌了架子,无异于面孔失了微笑的内涵,干巴无力。

但今天,关于茶,文化传承自中国的日本尚有精致到了艺术境界的茶道,中国,有着数千年饮茶传统的中国,却只剩下那一堆被榨取、流失尽精华的茶渣。虽然,茶依旧饱满在高人雅人贵人们古雅的紫砂壶或晶莹的玻璃杯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开始淡出一般人的视野了呢?

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不是方便得多吗?在锅台碗碟边跳够了舞的主妇们实在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奔波了一天的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只是,那能算是真正的茶么?于是,他们索性喝酒、喝咖啡。那费心劳神的茶,不喝也罢。

也许是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甜、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扮帅耍酷的青少年只要“IN”,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食品,过去的传统算得了什么呢?茶既然什么也不是,什么时尚也搭不上边,那就请离得远远儿的吧。

事实就是如此。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是由于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还是由于心灵被生存、社会逐步挤迫得趋向于精美的复制?

无论如何,那份泛舟江湖、啸歌山林的从容、淡泊,那份举杯临风、笑望同好的高远情怀,在城市纵情纵欲狩猎的人们,怕是再也无法领略与消受的了。

也许,在工业化、信息化了的今天,只有静谧时间与清洁灵魂才能品味的茶未免太奢侈、太固执、太落伍了,在水泥森林、物质天堂、铜臭与锅碗间操心、操劳的现代人干嘛不投身工商业的流水线上一统天下的口味呢?那些袋装、罐装红茶绿茶、果珍乳品,自会填充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的灵魂。

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一如群鸥掠水过,春梦了无痕。一些中年人则多爱喝酒,解酒者何?茶。但半醉半醒之间,他们在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人际战争中,也往往成了一堆行将被抛弃的茶渣,那是时光与社会共谋的。还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能静下心来拾掇那些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只有那些衙门里的大小老爷们能够悠闲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他们从茶里得到的,无非是类似茶锈溶液的黄水或绿水,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寡淡无味的茶渣。

那确实是要抛掉的。

10.结合全文,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有哪些作用?(4分)

11.茶为何会“淡出一般人的视野”?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6分)

12.“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这句话表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3.文章以“一堆茶渣”为题,“茶渣”有哪些寓意?(6分)

10.(1)表现了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后文谈论茶淡出人们的视野作铺垫。

(3)形成古今对比,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批判。

11.(1)茶本身的角度,喝茶太复杂,人们不愿意费神劳心;茶味太淡,不适合时尚和刺激。

(2)现代人原因,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失去了高远情怀。

(3)社会原因,科技工商挤掉了自然的神韵,工业化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口味。

12.(1)两句话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扬古抑今思想感情。

(2)高山流水,本意为知音,此处活用为动词,用以比喻对优秀文化的褒扬。

13.(1)失掉文化内涵的饮茶方式。

(2)丢掉了高远情怀的现代人。

(3)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答:(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4.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5.C(都是连词,表转折)

6.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7.(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B: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康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备受新老顾客信赖的。

请以“一念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照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