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 ,风流总被,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 。(《礼记・中庸》)
(1)恐美人之迟暮(2)无案牍之劳形(3)舞榭歌台 雨打风吹去(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山重水复疑无路(6)审问之 笃行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2 )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
6、D(植:增加)
7、B(①只是表明梁孝王身份特殊,能经常入京;⑥是梁孝王用计请罪;)
8、C(“从”是使动,应该是带领两名随从前往的意思。)
9.① 十七年,十八年,连年进京朝见皇帝,住下来,到第二年,才回到梁国。(“比”、“乃”各1分,全句1分)
②于是景帝派出使臣,使者的车子在路上一辆接一辆,到梁国按验审查,逮捕公孙诡、羊胜。(译成“路上的使臣络绎不绝”也可)(“冠盖相属”、“按”各1分,全句1分)
③梁孝王害怕,于是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认罪,这以后才得到饶恕。(“因”、“然后”各1分,全句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的乳品行业打击相当沉重,据初步统计,三鹿、蒙牛、伊利三家企业的损失达到两个多亿左右。 B: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C:对于建筑__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究竟该不该开设“__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最新一期的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显示:“股神”沃伦・巴菲特不仅个人净资产在33天内增加了80亿美元,而且还击败了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登上首富宝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曹禺传(节选)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创作《雷雨》前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积累了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
B.作者接触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开拓了眼界,也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
C.作者在创作《雷雨》前已经写了好多种人物的小传,为创作《雷雨》提供了写作基础。
D.作者在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他思考的人物和世态,让他深入思考他人的生活。
17.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只是为了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
B.从《雷雨・序》可以看出曹禺创作的《雷雨》没有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
C.“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表明只要有激情就能创作,激情是创作的根基。
D.“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等是指作者的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激情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18.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19.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16.C
17.D
18.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都是为了力图真实展现曹禺创作《雷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还有设置悬念,引发下文的作用;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序》,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禺创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
19.(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
(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孟(节选)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2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3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17.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3分)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8.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3分)
19.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9分)
16.C.(本题训练的是对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引证法,D项选文第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
17.C.(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18.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1分),凶险的前途(1分)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分).(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及质疑思辨能力.)
19.(1)在态度方面(1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1分)孟子则“凡事紧张”(1分)
(2)在人性善恶方面(1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1分)孟子则主张性善论(1分)
(3)在“礼”方面(1分),孔子非常重视“礼”(1分),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2.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6分)
13.第②段提高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4.“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6分)
(1)“一个世界”指 。
(2)“另外一个世界”指 。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
15.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4分)
12.经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子”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3分)
成就:他的文学之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
13.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2分),证明柳永是另一类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代表。(2分)
14.(1)理想世界(心里想的世界)
(2)逆境中的世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同的世界)
(3)一个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5.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影响,但关键在自己能否很好地利用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举例恰当1分,解说合理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8分)
(1)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6)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 , 。”
(1)青青子衿
(2)水面清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留取丹心照汗青
(5)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何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 D.劫往归焉 归:归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分)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A(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7. 答案:A(②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他的积仁洁行。④是别人的评论。⑥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8. 答案:C (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9.(1)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2)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
(3) “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仿照下面的表达方式,以“青春”为中心、另外选择两他字母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当,表意明确,句式与原句基本相同。(6分)
A.是金字塔,是进取,青春只有锐意进取,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
F.是一面旗,是理想,青春只有树立目标,才能迸发出激情,才能让攀登的道路山花烂漫。
答:(1)
(2)
N是闪电,是激情,青春只有激情满怀,才能发挥出创造力,才能使青春之光更加灿烂。U是空杯子,是谦逊,青春只有虚杯若谷,才能不断在内心注入理想的智慧,才能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