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山西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深圳市龙岗区一家舞厅近日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火灾,警方称,原因是由夜总会在舞台上燃放烟花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汶川地震使很多人无家可归,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通过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走出了阴霾,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作文(同高考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医生不应该是天使吗

(访谈录,节选)

问: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吧?看来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大大地下降了。

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滑坡这回事。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在经济学看来,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为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有人称之为“人性自私”假设。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人性自私”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说穿了,这一假设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个人事事无私。既然如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把制度安排建立在人性永善的高调假设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制度安排决定收益分配规则,收益分配规则决定了个人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有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决定了全社会的经济绩效。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当事人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极大化的结果。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个人行为选择。

因此,不是医生的道德水平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问: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不应该道德高尚吗?他们不应该是天使吗?

答: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政府官员不应该是吗?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份责任比救死扶伤轻吗?法官的判决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媒体的报道或广告事关人们是否了解真相,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些人的名誉、尊严甚至命运,这份责任轻吗?大巴司机的行为决定了几十个人的安全乃至几十个家庭的幸福,这份责任轻吗?农民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如果医生应该是天使,谁又可以不是?

问:你的意思是?

答:我不否认道德的巨大作用,但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相信这样的信条: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我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是我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即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规范的医生过的却是清贫的生活,而一个损害患者利益、拿回扣、收红包的医生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你怎么指望医生像天使一样工作?

一般地说,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什么?是那些行为增进社会福祉的人过着更为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大家做道德高尚的人!

(节选自《书摘》2007年12期《折翼的天使――医生怎么了》)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能认为医生拿回扣、收红包,就表明医生道德水平大大地下降了。

B.、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是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

C.、为了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

D.、法律和道德,都是为协调人际交往和合作中的相互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

1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个人的行为,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激励机制、收益分配规则、和制度安排的制约。

B.、全社会的经济绩效,由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所决定。

C.、任何人都可以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的极大化。

D.、天使意味着道德高尚,因此不仅是医生,包括政府官员、法官、媒体从业者、大巴司机和农民在内,都应该是天使。

19、如何理解经济学有关“人性自私”的假设?(6分)

答:

20、以医生为例,说说这位经济学者“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这个信条的含义。(6分)

答:

17、D(漏落“在经济学看来”这个限制语)   

18、C(A、将原文如此混杂,表述不准。B、“个人”前缺了“所有”。D、原文说“天使”意味着责任重大,而不是道德高尚)   

19、(6分)这一假设认为,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2分);但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2分);因为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事事无私,所以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只能从这个低调假设着眼(2分)。   

20、(6分)这个信条的含义是:因为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能够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即理性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2分,如果少“理性”则扣1分)。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就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那么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2分)。可见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而利益取向源于他的利害得失计算,即理性(2分,如果少“理性”则扣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趋时――周易的大智慧

曲庆彪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

包裹在卜筮大氅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的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中的把握。

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

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

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矣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宇宙的演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

“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校长)

16.下列各项是对《周易》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易》是对易卦象征意义作解说的卜筮书,同时又是一本哲学著作。

B.《周易》中每一卦都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C.《周易》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

D.《周易》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这一观点超越了宿命论。

17.下列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都是在《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B.要实现“趋时”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要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努力让这种感觉成为悟性。

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我们要坚持“时”与“势”的一致性,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

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

18.文章说“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这个辨证性包括哪2个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6分)

答:

19、说说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3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趋时”的深刻含义的。(6分)

答:

16.D(这恰恰是“宿命论”的观点)   

17.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 ,“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18.(1)“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答“‘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或“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也可。(2)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每点3分)  

19、(1)论述《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含义;(2)《周易》中的“趋时”的意思是怎样的;(3)《周易》对趋时的要求是辨证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对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缺陷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2.“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中的“谜”是指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13.请联系全文,分别概括出哪些事物是“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的。(4分)

14.作者最后对月说:“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作者究竟看见了世界什么?又看见了自己什么?(6分)

15.作者在文中把月亮比为“镜子”,其间又再比为“桂树”,比为“渊潭”,分别有什么含义?这样的比喻有人认为形象贴切,有人认为缺乏新意,你是怎么认识的?(6分)

12、“谜”是指(他们不懂得)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的(2分)。内容上,可以激发人们“求解”的过程,引发人们阅读的兴趣,进而作深层次的思考(2分);结构上,既是对上文奇妙现象的总结性语句,又是开启下文(④⑤⑥段)得出“谜”的答案的提挈式句子(2分)。

13、(1)地球以及它的运行轨道;(2)大自然的四季更替;(3)老和少也是圆的接榫;(4)动物之间的食物链;(5)人们的得意与悲哀;(6)人与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以上各方面都是“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的。(4分,能够概括4个以上的事物即可,概括1个可得1分)

14、面对着如明镜似的月亮,作者得到启示:世间万物就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3分,如果回答“看见了世界”。或答“万事万物,就像月亮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可得2分)

作者也认识到自己不能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成败、荣辱,而应该立足于当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3分,回答“看见了自己”。如果答“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踏踏实实地走完自己的半圆,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可得2分)

15、一问,作者把月亮比为镜子,是人们能够由月亮的圆亏领悟到世界和人生的变化规律;比为“桂树”,是月桂“砍不断”即人生的无穷无尽;比为“渊潭”,是无法理解而骂月亮害人。(3分)

二问,答“形象贴切”,从不同的角度作比,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说理,与古代神话相联系,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充满感情,而且通俗易懂,读者容易接受。(3分)

答“缺乏新意”,从这个比喻是老生常谈,为人所熟知角度入手,言之成理即可。(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路曼曼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8)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剑阁峥嵘而崔嵬(3)唯见江心秋月白(4)望帝春心托杜鹃(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6)挟飞仙以遨游(7)吾将上下而求索(8)非淡泊无以明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4分)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6、D 治:置办 

7、D(A:前一个“以”,顺承连词,来;后一个“以”,因为;B:前一个“而”,却,后一个“而”,顺承连词;C:前一个“为”,因为,后一个“为”,为了;D: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8、B(“这是他依据自己身份的不同而选用的相应对策”有误,应为“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所依据的是当时当地的情况。)

9、⑴欧阳修、贾黯因此能够留在朝中,当时有名的大臣,依靠他得以安定下来。(得分点:由是:因此1分,“赖”后代词“之”省略,应译出“他”1分,      句子通顺1分)

⑵赵先前出使蜀地的时候,有聚众进行怪异祭祀的,用严酷的刑法惩治他们(使:出使1分,“治以峻法”为状语后置句式,应按“以峻法治之”翻译1分,句子通顺1分)。

⑶他处理政务,善于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设置对策,采用严厉与宽缓等不同的办法,特别被当代人所称道。(“因俗施设”1分,被动句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无不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 B: 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 如果有更多的地方、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自觉地将素质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D: 围绕体育比赛中的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趋势,对这一届大__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6.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张中行出身低微,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C.张中行评级仅属低级,直到老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17.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哲思融入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深味,发人深省。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18.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6分)

19.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6分)

16. D(“布衣”揭示其平民身份,“学者”表现其学问渊博。这与他的为人无关。)(3分)

17.D(“有隐逸之风”错。)(3分)

18.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写张中行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生动具体地表现张中行珍惜一粥一饭的优良品质,也更好地突出了他“布衣学者”的本色,使张中行的形象更加鲜活。 (举例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共6分)

19.①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②要做事,先做人。张中行敦厚淳朴,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③要自信。没有伯乐发现他,张中行就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独自闯了出来,人在失意的时候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④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 (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学生如从其他方面谈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