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著名农业专家程序认为,对于长期受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困扰的我国来说,农业内涵拓展提供了巨大而难得的机遇。即以生物能源而言,它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能够替代多少商品石化能源,而是它将永远、彻底地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不仅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还要能使农民像他们的美国同行那样,不但没有增产后卖难之虞,还能有多途径增值,从而长期保持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程序还呼吁,我们再不要用传统眼光看待正在迅速变化和内涵拓展中的现代农业。很多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状况有很大的误解,所谓“农业劳力只占总数的2%”,实际上,2%只是指在田间和畜舍等生产一线的劳力。据此,有些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劳力严重过剩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农民大部分进城上。实际情况是,美国从农业产前、产中到贮存、加工再到储运、销售的劳力,要占全国劳力数的约18%。在上世纪90年代IT产业出现之前,以使用劳力而言,农业一直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换言之,扩大农业内涵本身能使相当数量的多余农业劳力就地就业,再加上农村工业化的大发展,我国农村劳力严重过剩和增收乏力的难题才有望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因此,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遇。

6.在这两段文字中,程序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不超过60字)(7分)

7.读了上述文字后,说说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农业?(8分)

6.农业内涵拓展能够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困难,(2分)从而长期保持粮食生产的积极性;(2分)还能够缓解我国农村劳力严重过剩的难题。(3分)

7.(1)不用传统眼光看待正在迅速变化和内涵拓展中的现代农业;(2)抓住开发生物能源这巨大而难得的机遇,既提高产量,又确保增殖;(3)让相当数量的多余农业劳力就地就业;(4)发展农业的工业化。(每点2分,共8分)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边城》中,翠翠爱上了天宝大老,傩送二老由于没有得到翠翠的爱,下青浪滩淹死了。 B:《家》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而富有特征: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梅表姐,善良厚道的瑞珏,纯洁刚烈、以死向封建__抗议的鸣凤,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琴。 C:《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D:“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圣地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E.《阿Q.正传》中的阿Q.心中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同时,阿Q.也不许小D.革命,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文言文阅读(10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请用斜线(/)给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只能断六处,6分)

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1.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应该作子女的表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参见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6分)

                                       

                                       

16.A (因果倒置)

17.B(“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

18.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3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宫廷、__、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被告知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历史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误做法。

B.孟宪实与阿城在《贞观之治》中加入了宫廷、__、复仇、情爱等诸多戏剧元素,从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C.作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D.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思考与期望。

17.找出下列观点中不属于孟宪实的历史观的一项(3分)

A.客观真实地对待历史,开发历史,如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写。

B.深入细致地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如对唐太宗李世民“仁政”的心理剖析。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

D.要做好历史教育的传承,饱含热情地进行历史教育,如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看法。

18.“原罪”一词来自jī dū jiāo 的传说,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了的罪行,在文章中具体指什么?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明什么?(6分)

                                       

19.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6分)

                                       

16.B (文章中有这样的话“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17.C (这句话是后人对李世民的认识,不是孟宪实的历史观。)

18.(1)“原罪”在文章中具体指李世民为夺取皇位在玄武门杀兄挟父那件事。(2分)(2)①李世民在和过去君王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2分)②李世民善于借鉴历史,并为后人留下可靠的历史借鉴。(2分)

19.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是因为它反映了历史的真实,(2分)“却不叫座”是缺少吸引眼球的元素。(2分)这反映了我们历史教育的虚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根的神韵(__平)

(一)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二)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三)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为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2.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种形式的特点及好处。(4分 )

                                       

                                       

13.(1)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画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意?(2分)

                                       

                                       

14.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6分)

          ;②          ;③          

15.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叙述你的看法。(6分)

                                       

                                       

12.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1分)把根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和其直接对话,赋予了各种感情的体验,(1分)这样做,便于感情交流,让读者备感亲切,(1分)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1分)

13.(1)①经历孤独,注定了终身与清贫为伴,忍受孤独,(1分)②饱经风霜或历经磨难。(1分)  (2)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1分)树根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老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1分)

14.(1)顽强,坚韧(或:孤独、清贫、奋斗、拼搏、进取,答对其中两个不同类的即可);(2)无私,博大;(或默默奉献)(3)痛苦,屈辱。(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但不可偏离太远或概括不全)

15.①人生应该默默奉献(或不求名利于关注,甘受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不屈服于命运(坚忍不拔),不畏艰难。②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热爱故土。③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部分,一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劝学》)

②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逍遥游》)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

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⑧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寄蜉蝣于天地    (3)  其翼若垂天之云(4)扪参历井仰胁息   (5) 扈江离与辟芷兮(6)钩心斗角 (7)别有幽愁暗恨生  (8)小人喻于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3分)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9分)

①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②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3分)

6.A (舍:安排住处)

7.B (①表现淮南王的成长经历;⑤表现淮南王死前的后悔自责;⑥交代淮南王死因。)

8.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9.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

②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补出主语、“袖”“椎”“刭”每点1分,扣完3分为止。“刭”译为“用刀割了他的脖子”亦可。)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考”“馈”“弃市”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íng)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__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__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43分,中国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的协助下爬出飞行窗进行太空漫步,他挥动国旗对着宇宙喊道:“我已出窗……向祖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问好”,那一刻令全国人民震撼并激动。有网友留言:“虽然只是翟志刚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大步。”请你也用两句“虽然……却”的句式来表达你此时的感想。(5分)

                                       

答案:虽然只有十几分钟,却是中华儿女五千年梦想的实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强大。(内容每句2分,句式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