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一肌一容, (杜牧《阿房宫赋》)

(3)舳舻千里, (苏轼《前赤壁赋》)

(4) ,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5)磨牙吮血, 。(李白《蜀道难》)

(6)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7)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8)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尽态极妍  (3)旌旗蔽空  (4)乘骐骥以驰骋兮  (5)杀人如麻  (6)造化钟神秀  (7)小年不及大年  (8)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 依:投奔

B.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申:声明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 委质:投靠

D. 身之衣食资仰於官 资仰:依靠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 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 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 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B.②③ c.①⑤D.②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5分)

译文:

(2) 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4分)

译文:

6.B(陈述、说明)

7.B(①说的是“先主”; ④是邓芝说的话;⑤也是邓芝说的话;⑥说的是邓芝的俭朴)

8.D(“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与原文不符,应为“两国可以再开战”)

9.(1)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2)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

文言文翻译:

邓芝的字叫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司徒禹的后代。汉朝末年到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奔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任郫邸阁督。先主出行到郫县,和他谈话,(他的才干)感到非常惊奇,提拔他任郫县县令,后又提升为广汉太守。邓芝在任期间清正严明有政绩,后又入朝任尚书。

先主死在永安。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结盟,先主接连派出宋玮、费等和吴国洽谈。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邓芝求见诸葛亮,说:“现在国君年幼,刚登帝位,应该派大使重新缔结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他说:“我已经思考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呀,现在才找到了。”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遣邓芝到孙权那里恢复关系。孙权果然在犹豫,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了份奏章请求见孙权,并说:“我现在来这里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呀。”孙权于是接见了他,孙权对邓芝说:“我本来确实想与蜀国结盟,但是怕蜀国国君年幼,再加上国家小,力量弱,被魏国利用机会,自身也难保,因此而犹豫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州土地,您是个当代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豪杰。蜀国有层层坚固的天险,吴国有三江的阻挡,整合这两个长处,共同组合成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上策一定是要你入朝为臣,随后要求你的太子做他的内侍官;你如果不听从,他就会以叛逆为借口来讨伐你,蜀国此时一定会根据情况决定对策,这样的话,江南的地盘就不再是属于你的了。”孙权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说的对。”于是决定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结盟;随即派张温到蜀国通报。蜀国又命令邓芝再次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个国君分头治理,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吞并魏国之后,您还没有深深知道谁是应该承当天命的人,那么国君就各自弘扬他们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尽他们的忠诚,武将敲起战鼓,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您说得实在恳切,就是应当这样呀!”

邓芝任大将军二十多年,赏罚英明果断,善于体谅士兵。身上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依靠官府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他的个性刚毅直率,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就大学毕业生自身而言,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激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不少大学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文凭及其他证书、实践经验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就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也严重影响就业。因为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24.造成人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有哪些?(6分)

25.结合材料,谈谈人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题。(9分)

24.①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②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③自身定位偏高。④求职途径不当。(6分,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四点给6分)

25.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②努力塑造自身形象。③正确定位自己。④善于“推销”自己。⑤先就业后择业。(6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6分,四点给8分,五点给9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中最后的两个精彩表演是去世前授计姜维以自己的木像吓退司马懿,以及留下锦囊妙计除去反叛的大将魏延。 B:“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出白林黛玉之手。“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香菱。 C:《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强烈表现。这种表现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全合拍。 D:《家》通过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为代表的青年叛逆者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幂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__。E.莎十比亚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乃至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文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日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旧唐书・狄仁杰传》)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概括文中写狄仁杰“孝”的两件事。(2分)

21.古代表现孝道的文学作品很多,请举一例,写出篇名和作者(作者不可考则写作品产生的朝代)。(2分)

19.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6分)

20.身在异地,思念亲人;请求代人出使。(2分,每点1分)

21.示例一:  《陈情表》  李密    示例二:《木兰诗》 北朝

    (2分,篇名和作者或朝代各1分,作品中含有体现孝道的内容即可。)

请以“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为题,写一篇不少丁800字的文章,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略。参照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我的朋友胡适之”

据胡适自言,他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而学者袁同礼的考证结论是只得过32个博士。不管32个还是35个,都非常人所能及。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自己的白话诗文创作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他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的《蝴蝶》。

胡适是文学家,对现代物理没有什么研究,可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却以自己是胡先生的学生而终生自豪。吴健雄道出了个中奥秘: “要有勇气去怀疑已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也就是胡院长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这两句话,正是在文化界,特别是一代学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所谓“胡适名言”。胡适生时,对自己的这一原则是身体力行的。

胡适和钱穆同任北大教授时,都在研究《老子》。胡适继承传统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两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胡适的研究论著先出,钱穆著书批评他,他却按兵不动。钱穆很气愤。有一次,两人在一个会上相遇。钱穆说:“胡先生, 《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回答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在上海时,“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促成鲁迅文学和思想的传播。他做北京大学教授时,每到星期六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一时间,京华之地,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15.下列有关胡适生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八不主义”,并且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

B.胡适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一代学子中流传甚广,受益者众,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就是其中的一位。

C.北人教授钱穆创立新说,否定了老子略早丁孔子的传统说法,胡适对此持不同观点,两人分别著书进行论战。

D.胡适胸怀宽广,不计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16.“钱先生,你举山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这句话透露山明适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胡适一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15.C

16.①坚持原则;②自信;③幽默风趣。(每点2分)

17.①学识广一博;②勇于创新(或“敢于实践”);③治学讲原则;④为人宽厚、热情、真诚(或“人缘好,人格有魅力”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非概括、简单抄原文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 “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认为,文化是可以跨越政治的,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这也是自古以来不分地域纪念屈原的原因。

B.本文作者认为,相对于文学定位而言,政治概念是速朽性、局部性的,文化研究者不应把它抬得过高。

C.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屈原最终成为了诗人,但他仕途不得忠、政坛被排挤、朝廷受冷落,的确让人惋惜。

D.本文作者认为,屈原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楚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国”。

16.“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说说中国文学史家“想岔”在哪里,原因是什么。(6分)

17.“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15.C

16.“想岔”在: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2分)。原冈是: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2分);把速朽性冈素和永恒性冈素搓捏成一团(或“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或“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太高”,2分)。

17.①文学史家应当用文化而不是政治来给文学家定位(3分);②文学家不应当因权力、功名、政务等失去才情(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