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也谈“乐活”

徐俊明

一不留神,“乐活”成了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乐活族”们以此为主张,大打自然健康牌,用行动提醒我们,“乐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7月1日,《新民晚报》一篇晚报说,浙江奉化96岁的双胞胎兄弟邢如家、邢杏家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寄来的“中国最长寿双胞胎”证书。老哥俩虽然已96岁,但身子骨很结实,如此高龄还能挑100多斤的担子上下山。

人们为这老哥俩的健康长寿祝福的同时,总是想对他们长寿秘诀也略知一二,谁知道当大伙儿探问及此秘诀时,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寥寥数语,既精辟,又灵动,概括了他们快乐、健康、长寿一生的哲理,让人佩服,令人惊叹。于是,人们给他们这对健康高寿孪生兄弟总结了四个字曰“乐活长寿”!

俗话说:人生苦短,尽管不少的谦谦君子深谙其理,可是又有多少人误读了生活,耽误了生命长河的汩汩流倘。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拘泥在“苦叹生命之短暂,一生之匆匆”,我们就不必为人生短长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把原本可以乐陶陶的生活搞得那样凝重而“苦涩”,让快乐在自我生命中尽被烦恼与忧愁之“苦”消耗殆尽,把一生演绎成一场“苦涩之旅”!

两位老人“活”出了真谛:尽心尽力地快乐些,开开心心地过着,就能健健康康地活下去,如此“乐活”着,您看看有多好啊!

开心与健康,快乐与长寿,事实上它们就是上苍派遣“下凡”的快活孪生兄弟,它们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与它们和好相处,才能够把握您那真正的“生命真谛”。“乐活长寿”,贵在持之以恒,助人为乐而利己。

要“乐活”,不要“苦”活。首先要少干、不干盛满“苦”的活。因为,带着“苦”干“活”,既累身,又劳“心”,还伤“神”,失“元气”。

原始劳动创造人类,现代劳动开拓幸福,快乐劳动延年益寿!把劳动看做是高兴的事,持之以恒地让快乐陪伴着您劳动中每时每刻的心境。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快乐地劳动着,让人心旷神怡,让人舒筋活血,让人享受快活的了!

fó jiāo 徒们常常双手合十,虔诚念叨着一句口头禅:“善哉,善哉,行善积德者,多多益善!”然而,生活在“凡尘”之中的我们天生就有“善”、“恶”两面。虽然,当我们呱呱坠地时“人之初,性本善”,但在后来的生活里,尽管“性相近”,却“习相远”。为善、从善的表现与结果由此便各具千秋。但是,行善积德,慈善纳福,从善快乐!

“乐活”何以能够“长寿”?有此96岁的双胞胎兄弟的“乐活”健康长寿,就用不着再引经据典宣扬快乐劳动,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的好处多多,他们就是一对健康、美丽、幸福、长寿的生动注脚:“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

――选自《人民政协报》

16.下列对文中“乐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B.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

C.让快乐陪伴劳动,靠为善幸福长寿。

D.“乐活长寿”,贵在持之以恒,助人为乐而利己。

17.阅读第四段后,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有些人“把一生演绎成一场“苦涩之旅”的原因。 (6分)

答:

18.请概括作者的“乐活长寿“观。 (6分)

答:

16.C(是作者文中表达的主旨。A没有揭示“乐活”的内涵;B是两位老人长寿的原因;D说的是怎样“乐活”)

17.(1)误读了生活;(2)为人生短长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3)把生活搞得凝重而“苦涩”(或让快乐被烦恼与忧愁之“苦”消耗殆尽)(每点2分)

18.(1)要持之以恒;(2)要少干不干盛满“苦”的活;(3)要行善积德,慈善纳福,从善快乐。(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崖边对话

曾平

认识他,是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静思崖。林海茫茫,涛声阵阵,云蒸雾腾,静思崖宛若大海中一叶轻飘飘的小舟。上静思崖得走两个小时的原始栈道。我去的那天下午,静思崖的游人除了我就是他。

他的脚前已是一地的烟头,不断从口和鼻里喷射出的烟雾把他包裹得严严实实。他显然沉思着什么。

他先招呼我,甩给我一支烟,是“中华”。

我们坐在石头上吞云吐雾。

他说:“我还以为今天没人来呢!”我说:“我不是人?”我们笑了。我们闲吹。他说:“兄弟你说当官的什么最幸福?”我说:“老兄你是当官的?”他笑笑说:“兄弟,不必认真,我们随便吹吹。”我说:“肯定是小官提大官了。”他摇头。我说:“要不然就是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他又摇头。我说:“再不然就是你的儿子也当了官并且当了比你更大的官。”他仍摇头。我说:“老兄你是不是脖颈有些问题,只会摇头?”他友好地笑笑。他似乎还没从沉思中醒来。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论。

他说他在这儿深思很久了,为官者还是畏惧最幸福。

我差点大笑。畏惧还是幸福?

他说:“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

他仍抽他的烟,望茫茫林海。他说我给你讲几个故事吧,兄弟。

他很快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说他曾经主管过一个工程,从招标到工程结束他没为包工头说过一句好话,但人家在工程验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往他家中塞了一个包,里面两万元呢!人家说是辛劳费,还不足利润的百分之一。当时他乡下的父亲生病住院,正需交两万元的押金。他很想拿那钱,很想神不知鬼不觉连老婆也不说就给他父亲。但他怕,怕身败名裂,怕被关进监狱,怕晚上睡不着觉。他说那钱在自家的床下放了三天,天天做噩梦,天天心惊肉跳。第四天赶紧退了。他问我是不是胆子太小?有些自嘲。

他苦笑。他给我讲了好些他想干因为怕而最终没有干的事。他说他几位同学或者因为钱,或者因为色,因者因为权,前几天关进监狱了。他说现在想以前的事,有时为畏惧而后悔,不过现在很坦然很自在,一点也不畏惧。你说畏惧是不是很幸福?我无言以对。

我至今不知道他姓啥名谁。半年后,我却遇见过他一次。我随一个记者团赴A.地采访,在一个会议中心,他显然刚从__台上作了报告下来,正喝水润喉,旁边有一青年为他拿着公文包。

我挺热情挺激动地走过去,说:“老兄,原来你在这儿啊!”

他望望我,挺陌生的,问:“你是谁啊?”

我很奇怪,那天我们不是相处得挺融洽吗?并且他叫我兄弟我叫他老兄挺亲切啊!

提包的青年说:“×长,这人有些神经兮兮的,得注意!”

他说:“你给保卫处说说!”

12.小说开头一段对静思崖自然环境和游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9分)

答:

13.请解释文中划线的“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14.小说中的“他”最后把“我”当成“神经兮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6分)

答:

15.小说多处描写暗示了“他”最终会成为一个“畏惧者”,请举2例说明。 (4分)

答:

12.写出了静思崖远离尘世,环境极其幽静的特点。(3分)正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他”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清醒的回顾和反思,得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3分)为“他”回到社会后判若二人遥相呼应,形成对照。(3分)

13.畏惧贪赃受贿的官员因没有劣迹而无所畏惧,(2分)而不贪赃受贿的最终还会因贪赃受贿而变成为心存畏惧的官员。(2分)

14.暗示一个曾经清醒审视过自己的“他”,在回到现实后,已经完全堕落,成为一个听信谗言,头脑糊涂的官僚。(2分)说明他在“崖边”的反思完全是言不由衷,逢场作戏。(2分)告诫广大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当心被腐朽思想侵袭。(2分)

15. 如:对是非如此分明的问题,“他”却要抽“一地的烟头”才能想清。“他”抽的是“中华”。“他”有些自嘲自己“胆子太小”。“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苦笑”。“他”承认自己“有时为畏惧而后悔”。(每例2分,言之有理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一肌一容, (杜牧《阿房宫赋》)

(3)舳舻千里, (苏轼《前赤壁赋》)

(4) ,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5)磨牙吮血, 。(李白《蜀道难》)

(6)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7)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8)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尽态极妍  (3)旌旗蔽空  (4)乘骐骥以驰骋兮  (5)杀人如麻  (6)造化钟神秀  (7)小年不及大年  (8)樯橹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 依:投奔

B.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申:声明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 委质:投靠

D. 身之衣食资仰於官 资仰:依靠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 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 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 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B.②③ c.①⑤D.②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5分)

译文:

(2) 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4分)

译文:

6.B(陈述、说明)

7.B(①说的是“先主”; ④是邓芝说的话;⑤也是邓芝说的话;⑥说的是邓芝的俭朴)

8.D(“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与原文不符,应为“两国可以再开战”)

9.(1)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2)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

文言文翻译:

邓芝的字叫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司徒禹的后代。汉朝末年到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奔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任郫邸阁督。先主出行到郫县,和他谈话,(他的才干)感到非常惊奇,提拔他任郫县县令,后又提升为广汉太守。邓芝在任期间清正严明有政绩,后又入朝任尚书。

先主死在永安。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结盟,先主接连派出宋玮、费等和吴国洽谈。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邓芝求见诸葛亮,说:“现在国君年幼,刚登帝位,应该派大使重新缔结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他说:“我已经思考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呀,现在才找到了。”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遣邓芝到孙权那里恢复关系。孙权果然在犹豫,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了份奏章请求见孙权,并说:“我现在来这里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呀。”孙权于是接见了他,孙权对邓芝说:“我本来确实想与蜀国结盟,但是怕蜀国国君年幼,再加上国家小,力量弱,被魏国利用机会,自身也难保,因此而犹豫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州土地,您是个当代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豪杰。蜀国有层层坚固的天险,吴国有三江的阻挡,整合这两个长处,共同组合成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上策一定是要你入朝为臣,随后要求你的太子做他的内侍官;你如果不听从,他就会以叛逆为借口来讨伐你,蜀国此时一定会根据情况决定对策,这样的话,江南的地盘就不再是属于你的了。”孙权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说的对。”于是决定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结盟;随即派张温到蜀国通报。蜀国又命令邓芝再次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个国君分头治理,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吞并魏国之后,您还没有深深知道谁是应该承当天命的人,那么国君就各自弘扬他们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尽他们的忠诚,武将敲起战鼓,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您说得实在恳切,就是应当这样呀!”

邓芝任大将军二十多年,赏罚英明果断,善于体谅士兵。身上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依靠官府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他的个性刚毅直率,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就大学毕业生自身而言,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激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不少大学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文凭及其他证书、实践经验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就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也严重影响就业。因为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24.造成人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有哪些?(6分)

25.结合材料,谈谈人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题。(9分)

24.①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②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③自身定位偏高。④求职途径不当。(6分,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四点给6分)

25.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②努力塑造自身形象。③正确定位自己。④善于“推销”自己。⑤先就业后择业。(6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6分,四点给8分,五点给9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中最后的两个精彩表演是去世前授计姜维以自己的木像吓退司马懿,以及留下锦囊妙计除去反叛的大将魏延。 B:“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出白林黛玉之手。“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香菱。 C:《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强烈表现。这种表现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全合拍。 D:《家》通过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为代表的青年叛逆者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幂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__。E.莎十比亚通过描写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乃至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文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日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旧唐书・狄仁杰传》)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概括文中写狄仁杰“孝”的两件事。(2分)

21.古代表现孝道的文学作品很多,请举一例,写出篇名和作者(作者不可考则写作品产生的朝代)。(2分)

19.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6分)

20.身在异地,思念亲人;请求代人出使。(2分,每点1分)

21.示例一:  《陈情表》  李密    示例二:《木兰诗》 北朝

    (2分,篇名和作者或朝代各1分,作品中含有体现孝道的内容即可。)

请以“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为题,写一篇不少丁800字的文章,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略。参照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