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17、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段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但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18、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6分)

答:(1)

(2)

(3)

19、文中第④段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请具体说明“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6分)

答:    

16、D(“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17、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18、答:(1) 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

(2)她的巨大的凝聚力

(3)她自己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9、答:(6分)  “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像花一样美丽夺目;“树”指她经历生活的坎坷之后变得成熟坚强。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语言是心灵的桥梁

周伟东

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如果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有人写文学性很强的信件,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是流行的BBS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BBS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嗦、车轱辘故事……

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BBS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很多人认为21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红袖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

16.“语言是心灵的桥梁”,下列说法不宜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

B.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

C.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

D.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如果缺乏思想,缺乏激情,即使玩弄一些洋泾浜的新词汇,也依然显得苍白。

B.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思想不必仰仗理论”,意思是说,理论常常以一种僵化的模式干扰思想的火花迸发。

C.五四时期的许多经典佳作其实都是从文言中获取了“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

D.在作者看来,能够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精确、真实和精炼的特点。

18.第4自然段中,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6分)

   

19.作者认为语言的贫乏会有怎样的结果?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6分)

   

16.C

17.B  

18.(1)语言不是依赖物质才能保存,它可以口口相传。

(2)但是,物质世界的变化,也会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6分,每点3分)

19.(1)语言的贫乏带来心智的贫乏。

(2)语言的贫乏使中国文化缺乏思想。

(3)语言的贫乏使语文失去生机。(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1)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2)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1)作于徐州石潭谢雨道上。 (2)耦(óu):两人并耕。

(1)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下阕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4分)

(2)全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赏析。(4分)

(1)写景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光似泼”是实用,“气如薰”是虚写,一“光”一“气”,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勾勒出一幅喜人的田园风光图。(虚实结合特点2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特点答“点染法”也可以,但分析的内容要与之相配。)

(2)全诗情景交融,上下阙都是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一句触景生情,直接抒情,浑然一体,抒情句一问一答,前后呼庆,巧妙地构成层递关系。诗人面对久旱逢雨后的喜人景象,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第一问2分答借景抒情也可,第二问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川国复推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其郡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见,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余人,弘第居下。 第:等次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 倍:背弃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 谢:道歉

D.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 拟:超过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愿更推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前,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3)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6、D(拟:仿照)

7、B((②表现公孙弘直陈自己的观点④表现公孙弘的孝道⑥表现公孙弘的谦让))

8、D(武帝只是答应了“罢西南夷、沧海”)

9.①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升为第一。(评分注意“奏”“擢”“对” 三词的翻译)

②研习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评分注意“习”“缘饰”“说”等词的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

③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确实像汲黯所说的那样。(评分注意“至于”“差”“诚”三词的翻译)

根据下列提示,在每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问句。(6分)

马赛克在4月4日《中国消费报》上撰文说,最近温州市有关机构对在该市从业的101位农民工展开了一次生活消费状况调查。今年38岁的安徽籍民工袁守康的消费状况是:除吃饭外,每月两次荤菜共8元,每月理一次发5元,每月看一场录像2元,两个月用一支牙膏。透过这种其他群体可能无法忍受的生活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辛劳与其生存状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更看到了他们那老小聚集的家庭的艰难程度。

文章认为,这份农民工消费清单,至少有这样三种人应该看。首先是用人单位必须看:① ?其次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看:② ?再次是城市居民们必须看:③

答:①

答案:(1)看看农民工们究竟过的是什么日子,还有什么理由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从“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角度设问)

  (2)看看为你这个城市出力的农民工,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基本生活保障?(从“履行政府服务职能”质疑。)

  (3)看看这些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兄弟,生存竟如此艰难,应该怎样理解和关爱他们?(从“人格平等”的角度设问。)

请以“守望者”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个句子。修辞保持一致。(6分)

“行走者”这个名称,使我想起漫游人。在广袤的大地上,漫游人四季行走于风历雨中,看云霞,这行走的生涯使他步履坚定,从容潇洒。

“行走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探险家。在巍峨的雪峰上,探险家日夜攀登高峰,望极顶,挑战新的高度。

示例:“守望者”这个名称,使我想起守林人。在幽深的森林里,守林人四季守护树木鸟兽,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

“守望者”这个名称,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看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句式修辞不一致酌情扣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B: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C:在“神七”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之时,上海航天局已经着手开始进行“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进行到最后一步。 D: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6题。

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新网9月26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____、__、中央____2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接见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

__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昨天晚上,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准确入轨,目前飞船正按计划飞行。能够在发射现场和同志们一道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感到格外高兴。我代表__、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__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6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凝结着航天战线几代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__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同志们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__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但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他殷切希望参研参试单位的同志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确保神舟七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5.请简要概括____讲话的要点。(9分)

答:

26.结合材料,说说航天工作者今后应当如何搞好航天工程。(6分)

答:

25.(1)向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同志们问候和致敬。(2)肯定了这项工程的意义和价值。(3)向参研参试单位的同志们提出希望。(每点3分)

26.感谢关怀,牢记嘱托。(2)顽强拼搏,再作贡献。(每点3分)

简答题(10分)

(1) 你认为《家》中哪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5分)

答:

(2) 说说老渔夫桑地亚哥如何战胜孤独心理。 (5分)

答:

(1)觉新是一个新参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2) 老人把波涛汹涌的大海,把随时都有可能掀翻小船的鲨鱼当作自己的朋友和兄弟。老人正是用宽广的胸怀,把自己融入自然,从而战胜了孤独。

“好山好水”含义丰富,可以指自然界,也可以喻指幸福生活,优越环境等。“沉重”的含义也很丰富,但一定是指令人痛心、惋惜、追悔等方面。

请以“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70分)  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