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迭钦若。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角厮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角厮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最燕居,未尝有情客。见素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台:御史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 赋:征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 贷:借款
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 除:授官
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 饬:谨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13分)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 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 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情不可掩盖,就主动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早,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选拔官员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5.B 6.C 7.B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虽然祖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那种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B:利用所谓“__“分裂中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梦呓,为此导演制造的各种事端不过是杯水车薪式的闹剧。
C: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独特,气势磅礴,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外电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卓尔不群,美不胜收。
D:徐祥先前在网上承诺要带九千元去灾区并领养两名孤儿,今年2月份他兑现了承诺,他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令人敬佩。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费解,解数 蔓延,顺蔓摸瓜 商贾,余勇可贾 B:钥匙,锁钥 强迫,强人所难 刹住,古刹钟声 C:梦魇,笑靥 市侩,脍炙人口 木讷,方枘圆凿 D:嗔目,缜密 信笺,明修栈道 叱咤,姹紫嫣红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巨大,其中受冲击人数最多、最需要帮助的是农民。金融危机和投机炒作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在农产品价格上升周期中,我国农民未赚到钱。即使国内农产品价格短期和小幅上涨所带来的利润,也被生产资料和流通成本更大的涨幅所抵消。目前,国内农产品售出难,价格普遍下跌,农民务农收入缩水。如果农民的收入不增长,任何扩大内需的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计划都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扶持和救助工作,千方百计地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对外出务工的农民,要将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作为扩大投资和内需政策的着力点,将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作为接受政府扶持的条件之一,政府投资工程要将扩大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目标。对不想务农的返乡青年农民工,要通过再就业引导、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方式,提高再就业比例和创业能力。对务农人员,要协调好承包地流转问题,预先化解土地纠纷;挖掘农业内部征收潜力,通过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增值、现代农业建设等,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农产品促销和产销衔接,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等,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加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收入。还要通过增加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利用各种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在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将确保农村出身毕业生的就业作为重点。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异地转移政策的推进力度,使农民不但有钱花,还要敢花钱。
(选自2009年03月25日 《人民日报》)
24.为什么说金融危机中,最需要帮助的是农民? 请分条概述。(7分)
25.分析文本,说说在对农民的扶持和救助工作中,要开拓农民增收的哪些渠道?(每条不超过12个字)(8分)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 。 |
24.①以前,我国农民赚钱很少;②目前,农民收入缩水;③如果农民收入不增长,扩大内需的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计划都可能成为无源之水。(答出第①②点,各给2分,答出第③点给3分。)
25.①外出增收(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②返乡创业增收(提高再就业比例和创业能力),③务农增收(增加农民务农收入),④政策增收(或利用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或加强社保)。(4点,每点2分。共8分)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的成就达到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小说采用浅近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B:《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阶级矛盾的现实,描写了广大农民失业和破产的悲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C:《雷雨》中,鲁侍萍用“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的话批驳了周朴园的说法,抖出事情的真相,表现出鲁侍萍不怕回避自己的隐私。 D:《老人与海》的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老人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还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重要特色。E.《欧也妮・葛朗台》中,顽强的意志激发了欧也妮的__精神,她暗许终身,赠送自己全部积蓄,以死抗争护卫梳妆匣,迫使她的父亲让步,表现了她对财产的贪婪。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20.“从衡”是先秦政治家们的政治主张,请加以简述。(2分)
21.世人“恶苏秦”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 /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断句6处,每错一处扣1分)
20.“从衡”又作“从横”、“纵横”,即“合纵连横”。
①“合纵”是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1分)“连横”即六国服从秦国。(1分)
②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③合纵指齐等国联合抗秦;连横指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三组答案不能交叉,交叉作答则不得分。)
21.①用原文答:以其先死;(1分)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1分)
②用自己的话答:因为苏秦死得早,(1分)而让张仪能够随意夸大苏秦合纵策略的短处,进而扶植起张仪连横主张。(1分)
请以“只要不拒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议论类文章要观点明确,材料典型,分析合理;写记叙类文章要主题明确,素材鲜活,描写生动。
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一定要拉开分数差距,坚决不打保险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各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一点突出或多点涉及者均可。
③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不超过30分。
⑤切入分为52分。切入分指符合“三基本”作文应得到的分数。根据达到与否及程度,向上向下作较大的浮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岳川
①那一天是北京最冷的一个冬至。送走金开诚先生回到北大,我重新走进冰天雪地的未名湖,一种人去楼空、大师谢去的悲凉不由涌上心头。金先生的离去让我感到不仅是北大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和书法界重大损失。
②开诚先生做学问和写书法都很严谨。《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我有时候很疑惑地问:先生口若悬河,文惊四座,为何还要这样费心备课?他说:哪怕是成了教授博导,也要像青年教师第一次上台那样小心翼翼地去上课。
③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能够一天连着上6个多小时课,中午只是简单地吃顿饭,这种人格襟抱是多么难得!
④现在一些学生动辄就喜欢大话,研究大而空的东西。而金先生治学的方法很值得学习,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先生不仅仅是个古文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个思想家,他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站在中国立场上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他终其一生做了重新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看哪些文化已经死亡了,哪些是文化中的碎片需要整理,哪些是中国学者需要重新创造的新文化。他并不认为中国文化是衰败淘汰的文化,而是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刷,成为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
⑤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在一切都以商品和金钱来衡量的当代社会,金先生的这种人格境界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⑥北大很多教授都非常忙,号称“空中飞人”,对学生的论文看得也不是很认真。金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先生为了看论文特意买了个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发现论文的问题后,他把这个学生叫来,提了近百条意见。先生学问是巍巍高山,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在一点一滴中让人感受到其人格魅力与精神滋养。先生告诉我,这叫做爱惜羽毛,一个人从黑色的毛、杂色的毛,好不容易修炼成白天鹅,通体白色羽毛,但稍不留神,一点污渍,一泼脏水,就能污染了羽毛。
⑦金先生很关心书法的国际交流,认为北大书法所提出“文化书法”,主要就是从事书法的国际交流,要将汉字审美化书写国际化。先生跟我说,中国书法如果自己关起门来,变成一个退休老人玩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书法必须要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当外国人学了汉语和汉字,拿起毛笔进行书写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如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输出去了。
⑧先生通过点点滴滴的人格修为和精神践行,将自己的音容笑貌留存人间,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选自2009.03.20《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金开诚先生虽眼睛一直不好,但他能很紧地盯住排版错字,真正做到“校字如仇”。
B.金先生备课非常认真,甚至对着镜子录音来练习讲授,能全部把讲课的内容背下来。
C.金先生从事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把自己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
D.金先生的学问高不可攀,很多学生只能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其人格魅力与精神滋养。
16.金开诚先生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请分条归纳。(6分)
17.文本中,金开诚先生对“中国文化(包括书法文化)”有哪些观点?请概述。(6分)
15.C(A.“眼睛一直不好”与原文不符;B.“全部”不对,原文是“几乎”;D.“高不可攀”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但又不是高不可攀”)(3分)
16.①治学严谨(做学问和写书法都很严谨),②认真敬业(写、练、背讲稿,年老坚持上课),③务真求实(细处入手做学问),④执著奉献(对中国文化工作的挚爱、贡献),⑤淡泊利益(免费演讲),⑥尽责尽力(关心学生,论文指导)。(6点,每答对1点得1分。)(括号里的内容是相对应的摘录要点。凡只摘录原文未作概括的,最多给2分;摘录4点给1分,摘录6点给2分。)
17.①中国文化不是衰败淘汰的文化,而是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②中国文化要国际化,进行国际交流;③中国文化要打开大门,实施“走出去”的文化输出战略。(3点,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2008.12.15《光明日报》)
15.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16.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6分)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是什么?(6分)
15.C(A.“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不对,由原文“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可见,不同的声音还是很多的;B.“只是”绝对化,原文为“往往”;D.“改写者”不对,这里的“他们”应该是“读者”。)
16.①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②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③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3点,每点2分。共6分)
17.①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②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编本,而要去认真读原著,受到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2点,每点3分。共6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