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大师”该由谁来封?
朱维铮
“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即《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奘夺去献给了fó zǔ 。随后活着的高僧也纷纷称作“大师”。接着每下愈况,犹如博士由经学教官职称变成卖油卖茶的佣保泛称一样,到宋金元明,凡和尚均称大师。
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清末由日本借来“国学”一词,民初又突现“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纪“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旧”前,学界约定俗成,凡称大师必合若干尺度。那尺度,简单地说,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由此观照近年丛出的所谓大师,已故的多属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断自封而名过其实的,不敢自居大师而曾领袖群伦的,却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羡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专家,对传统经史的认知似非其长,因而他公开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应说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谦退又实自我炒作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休说未曾盖棺论定,即如彼辈不断公开表演,彰显的品格低劣,识见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只配称作假冒伪劣货色,纵然盖棺一千年,连“小师”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未见真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再版跋所揭示的,“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论语》记载,孔子最早使用了“大师”一词,他所尊崇的大师,不仅能够教授音乐,还能体悟天人关系。
B.汉武帝时期,读经书参加考试便可做官拿俸禄,此制度历时四世。在禄利的驱动下,大师云集,讲经蔚然成风。
C.历史是唯一的裁判,真正的大师因其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而倍受众多学者景仰。
D.文章以季羡林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为例,旨在强调连这位享有厚望的学者,也有着传统经史知识的短缺。
16.为什么说到了清代才给大师“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6分)
答:
17.结合文章后三段,说说怎样才能不让“假大师得意”呢?(6分)
答:
15.B(A.“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C.错在“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D.以季羡林为例的目的解说有误)
16.原先,大师称号皆与学问有关。(2分)从唐到明,称僧人为大师,这完全扭曲了大师的本来内涵。(2分)清代复兴汉学,称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为大师,突出了学问的特征,这才与原先对 “大师”的称呼相承。(2分)
17.让全社会都明确评判大师的标准;(2分)刹住目前学术界的吹捧风、自吹风;(2分)建立健全能判别真伪的学术评价机制。(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10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1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4分)
答:
1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分)
答:
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4.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6分)
答:
11.(1)女老师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退学而诧异和惋惜。(2)多方提示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我”放弃休学的念头。(本题4分,每问2分)
12.“我”开始时“信心十足”,后来变得“灰暗起来”,最后对女老师无比感激。(3分,每点1分)原先信心十足,经女老师提醒,意识到自己成绩优秀却无奈休学,十分可惜,所以心情灰暗;因女老师的再三叮嘱,深感女老师的殷切期盼之情而无比感激。(4分,每点2分)
13. 特色: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侧面衬托。(3分,每点1分)作用:点题,刻画人物,为结尾抒情作铺垫。(3分,每点1分)
14.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
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诸葛亮《出师表》)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1)尽信书
(2)定乎内外之分
(3)察纳雅言
(4)欲辨已忘言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奈何取之尽锱铢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衣冠简朴古风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
(1)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2)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5.C(批复)
6.A(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副词,表婉商。D.介词,替;介词,对)
7.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8.(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3)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下面是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获胜演说的第一段文字,奥巴马所说的“答案”指的是什么?并请对这段话加以点评。(6分)
假若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假若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若还有人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答:(1)答案:
(2)点评:
(1)答案: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应坚信不移。(3分,每句1分)
(2)点评:有的放矢;开宗明义;排比句式;引人入胜。(3分,每点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汉王电纸书与欧美地区产品同步推出,并透露了带有手写识别能力的升级版发布计划,在德国汉诺威展会上成为热门产品。 B:个别学校为了抢生源,竟把老师编成小分队,派到各个小学组织学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
C: 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D: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如何界定官员财产的合法性,如何确定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或许是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出台的障碍。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延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影响。中国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长率是9.9%,这是近六年来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当然,这里面有主观调控的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世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的经济已经产生了影响。中国在今年6月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出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的调控,中国政府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国有广大的农村,有广大的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差距和地区发展的差距比较大,内需还有很大的潜力,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世界经济危机加剧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政府将积极参加华盛顿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与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24.从材料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
25.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9分)
答:
24.①GDP回落到一位数;②外部需求减少;③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④内部需求不旺。(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得6分)
25 .①实行灵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得1分);②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扩大内需;④平衡城乡和地区发展;⑤与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一点2分,答到四点即得9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探春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经历,展示了__社会中下层妇女孤立无助的命运,同时抨击了__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C:《家》中的觉新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与觉慧等年轻人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他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也是破坏者。 D:《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他长于思考,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但是行动迟缓,优柔寡断,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E.《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旨在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划横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节)
20.这段文字中的“微之”指谁?请写出白居易另一首叙事长诗的篇名。(2分)
答:
2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答:
19.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20.元稹(或元微之) 《琵琶行》(“琵琶行”要加书名号)
21.“我”和时人对诗的看法不同。(或: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