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君子坦荡荡, 。(《论语》)
(7)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万里悲秋常作客(4)似曾相识燕归来 (5)五十弦翻塞外声(6)小人长戚戚 (7)身无彩凤双飞翼(每空1分,共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霜。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2分)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2分)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4分)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4分)(这两个点任意写一个都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3分)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9分)
①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②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3分)
6.A (舍:安排住处)
7.B
8.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9.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
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复”各1分)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考”“馈”“弃市”各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表示,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我国建国以来一次性灾变事件爆发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B:“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本次残奥会上无数感人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宁愿,宁可的意思,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显示了特定的价值取向。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抉择:“与其……宁愿……”,“宁愿……也不……”。
请以“宁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我国饮用水战略
历史上,人类一般从河流取水。到19世纪,开始建城市水源水库存水。20世纪上半叶,由于污染严重,又开始建自来水厂制水。20世纪下半叶,自来水厂也难以保证饮用水质量,饮水机应运而生。到了21世纪,这种“退缩战略”,更进一步发展为用瓶装水来保证饮用水质量。但这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同时,由于放弃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甚至使我们吃含污染成分的食品,再回到“质量型饥饿”的贫困状态。与“退缩战略”的做法恰恰相反的是“扩张战略”,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入手,保证河流水源地供水质量,从而保证自来水直饮,至于饮水机和瓶装水只是辅助手段。很显然,前一种战略是治标的战略,后一种是治本的战略。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必须采取大系统、长周期的策略。
我国饮用水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节水。提高灌溉利用系数0.15,即可以解决农业缺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即可解决城市缺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节水能力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只有南水北调进京价格的1/2。
目前我国最缺水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在历史上并不缺水,19世纪中叶以前,长城以北的华北广大地区都是牧区,畜牧业是与自然良性循环的产业。后来,华北北部和内蒙南部的牧区全变成了农区。为了保证农业用水,黄河和海河及其大部分支流断流,地下水位急剧降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牧民北迁到载畜力很低的贫瘠草原,严重破坏当地植被,降低保水能力,从而造成整个华北全面缺水。在陕北和甘肃北部也有同样的现象。我们应做20年规划,在上述地区实行“退农还牧,退牧还草”的政策,使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
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乡镇企业和养殖业发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侵害了江河湖沼等地表饮用水源,而且侵害了浅层地下水源,对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都造成了直接威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目前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治污思路,以流域为单元治理。
目前许多原以河流为饮用水源的城市都建立了自备饮用水源水库,这种战略弊大于利。除了水库产生本底污染,水质会逐年下降,城市保护水源水库的总投入也大于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投入。所以,城市只有肩负起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流水不腐”。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扩张战略”是指在对水的治理范围上逐步扩张,最终修复地域水生态系统的战略。
B.华北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并不缺水,由于产业与种植结构的改变,成了最缺水的地区。
C.节水能力形成的价格优势,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饮用水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矛盾。
D.城市建立自备饮用水源水库的最大弊端是总投入大于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投入。
16.文中“退缩战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治标的战略”?(6分)
答:
17.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的“大系统、长周期”策略包括哪些方面?请分条说明。(6分)
答:
15.B( A.并非“范围上逐步扩张”。C.“价格优势”与“解决两大矛盾”无直接关系。D.“最大弊端”有误)
16.“退缩战略”是指从河流取水逐步退缩到瓶装水,以保证饮用水质量的战略。(3分)难以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造成食品污染。(3分)
17.①建设节水型社会;②在华北西北地区,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③在南方,以流域为单元治污;④让城市肩负起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责任。(6分,答对其中任意3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大师”该由谁来封?
朱维铮
“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即《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奘夺去献给了fó zǔ 。随后活着的高僧也纷纷称作“大师”。接着每下愈况,犹如博士由经学教官职称变成卖油卖茶的佣保泛称一样,到宋金元明,凡和尚均称大师。
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清末由日本借来“国学”一词,民初又突现“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纪“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旧”前,学界约定俗成,凡称大师必合若干尺度。那尺度,简单地说,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由此观照近年丛出的所谓大师,已故的多属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断自封而名过其实的,不敢自居大师而曾领袖群伦的,却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羡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专家,对传统经史的认知似非其长,因而他公开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应说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谦退又实自我炒作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休说未曾盖棺论定,即如彼辈不断公开表演,彰显的品格低劣,识见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只配称作假冒伪劣货色,纵然盖棺一千年,连“小师”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未见真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再版跋所揭示的,“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论语》记载,孔子最早使用了“大师”一词,他所尊崇的大师,不仅能够教授音乐,还能体悟天人关系。
B.汉武帝时期,读经书参加考试便可做官拿俸禄,此制度历时四世。在禄利的驱动下,大师云集,讲经蔚然成风。
C.历史是唯一的裁判,真正的大师因其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而倍受众多学者景仰。
D.文章以季羡林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为例,旨在强调连这位享有厚望的学者,也有着传统经史知识的短缺。
16.为什么说到了清代才给大师“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6分)
答:
17.结合文章后三段,说说怎样才能不让“假大师得意”呢?(6分)
答:
15.B(A.“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C.错在“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D.以季羡林为例的目的解说有误)
16.原先,大师称号皆与学问有关。(2分)从唐到明,称僧人为大师,这完全扭曲了大师的本来内涵。(2分)清代复兴汉学,称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为大师,突出了学问的特征,这才与原先对 “大师”的称呼相承。(2分)
17.让全社会都明确评判大师的标准;(2分)刹住目前学术界的吹捧风、自吹风;(2分)建立健全能判别真伪的学术评价机制。(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10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1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4分)
答:
1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分)
答:
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4.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6分)
答:
11.(1)女老师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退学而诧异和惋惜。(2)多方提示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我”放弃休学的念头。(本题4分,每问2分)
12.“我”开始时“信心十足”,后来变得“灰暗起来”,最后对女老师无比感激。(3分,每点1分)原先信心十足,经女老师提醒,意识到自己成绩优秀却无奈休学,十分可惜,所以心情灰暗;因女老师的再三叮嘱,深感女老师的殷切期盼之情而无比感激。(4分,每点2分)
13. 特色: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侧面衬托。(3分,每点1分)作用:点题,刻画人物,为结尾抒情作铺垫。(3分,每点1分)
14.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
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诸葛亮《出师表》)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1)尽信书
(2)定乎内外之分
(3)察纳雅言
(4)欲辨已忘言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奈何取之尽锱铢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衣冠简朴古风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
(1)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2)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