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w.w.w.k.s.5.u.C.o.m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zōng jiāo 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雠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一千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fó jiāo 和dào jiāo 的传播和兴盛,zōng jiāo 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雠图书的楼阁。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5.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藏书楼的概念,概述了它的发展史,强调了它的历史作用。
B.明代藏书楼极具代表性,但数量不多,与明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是不相称的。
C.清代编辑《四库全书》,藏书点之多,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官家藏书的巅峰。
D.尽管连年战乱使得汉魏六朝官藏图书损失惨重,但一些统治者仍设藏书楼典藏图书。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D.fó jiāo 和dào jiāo 的传播和兴盛,zōng jiāo 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4.C 5.D 6.B 7.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教育部出台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今年综合素质、诚信记录将首次成为录取条件。 B: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内出现成千上万人被洪水“逐出”家园,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 C:在过去近30年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从效率原则出发,推进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2007年安徽省检察院涉案赃物拍卖会”上的第一件拍品,成功地以高于起拍价4倍的价格成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略)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16.A (因果倒置)
17.B(“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
18.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3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__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zōng jiāo 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__皇权是主智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
B.鲁迅没有做过农民,又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所以他对农民的蔑视是偶然的。
C.反智主义可以强化平民百姓的尊严,使之摆脱被操纵的命运。
D.互联网出现后,声称为老百姓讲话的知识分子便不能自由地表达理念了。
17.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封建__时代是主智时代,互联网时代则是反智主义主宰社会的时代。
B.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获取文化资源,对知识精英资源垄断的冲破指日可待。
C.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有机会自我表达,与知识精英平等对话;
D.互联网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医治了知识精英自视过高、歧视平民百姓的痼疾。
18.把“反智主义”作为贬义词或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在本质上如何区分?(6分)
19.文章列举了哪些反智主义的表现?请加以概括。(6分)
16.(3分) C(A“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错,第一段说读书人和皇权的关系是权力和伙伴的关系。B“偶然”错。D原文是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念”。)
17(3分)C.(A“互联网时代则是反智主义主宰社会的时代”错,最后一段说“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B“对知识精英资源垄断的冲破指日可待”,无中生有。D“实现了”“医治了”夸大了事实。)
18.(6分)【强调知识精英的优越,鄙视平民百姓,“反智主义’’就是贬义词;(3分)强调平民百姓的道德优越,反对知识精英的主宰,“反智主义’’就是中性词。(3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①雅典人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答“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强烈地不信任”亦可)②杰佛逊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③美国zōng jiāo 传统强化了小民百姓的尊严。④互联网使老百姓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或:互联网使老百姓有机会挑战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①昨夜下了一场小雨,难怪夜里耳畔总“沙沙”地觉得有人说话。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一片莹莹的新绿,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②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着生命的生机来;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是昨夜黄花今日出阁的嫁娘。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③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骨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均匀而敏捷的速度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的。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鲜花的怒放,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④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整个一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⑤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
⑥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2.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4分)
13.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4.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艺术效果。(6分)
(1)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3分)
(1) 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3分)
15.对于雪莱的诗句,历来有传统的解读,而本文作者在最后一段却作了另一种解读。你认为本文的解读有道理吗?为什么?(6分)
12.(4分)春天的风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花花草草上有了一日比一日更蓬勃的生命气象;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春水泛滥。(每点1分)
13.因为速度太快,本应腼腆不好意思的春姑娘让人感到风风火火,本应逐渐变化的春天的景象让人感觉变化太迅捷突然;因为速度太快,人们还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感到了局促不安。(每点2分)(4分)
14.(1)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风柔和、流畅和速度快的特点。(比喻、对比各1分,春风的特点1分, “柔和、流畅和速度快”少一点则这一点不得分。)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对鸟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鸟在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3分,每点1分)
15.(1)没道理。(2分)雪莱的诗句意思是说困难来了,胜利也就快来了,启发人们在困难时看到胜利,增强信心,坚持奋斗。本文却说成让人提防春天的速度,好象是提防着胜利的到来,与原诗句毫不相干,所以没道理。(分析有理有据,因果关系明确得4分)
(2)有道理。(2分)既然冬天到了春天不会远,也就是说春天来得很快,那么春天来了以后夏天也就不会远,春天也会很快过去。作者的意思是,无论是困难还是胜利都会很快远去,特别是在胜利的时候,人们往往只醉心于胜利的喜悦,却忘记了它会远去,因而不珍惜它,不做应有的准备。所以作者这样解读,意在提醒人们注意。(分析有理有据,因果关系明确得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君子坦荡荡, 。(《论语》)
(7)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万里悲秋常作客(4)似曾相识燕归来 (5)五十弦翻塞外声(6)小人长戚戚 (7)身无彩凤双飞翼(每空1分,共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霜。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2分)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2分)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4分)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4分)(这两个点任意写一个都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3分)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9.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9分)
①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②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3分)
6.A (舍:安排住处)
7.B
8.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
9.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
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复”各1分)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考”“馈”“弃市”各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表示,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我国建国以来一次性灾变事件爆发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B:“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本次残奥会上无数感人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