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奥运会,精力不济,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向他提出意见甚至警告。 B:9月21日12时35分,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好最后的准备。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根据中方要求,世卫组织总部正在开展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目前已进入动物测试,但在最终研究报告出炉之前尚无法对三聚氰胺的毒性进行明确定义。

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切入分为52分。

(1)关于审题与立意:

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你听,多美”。文体不限。

①审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二字,“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的美,可以是社会的关,也可以是生活美的或艺术的美等等。文章重在表达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表示了一种共享。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③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故事、教诲、音乐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③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美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2)关于评分:

①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富有审美情趣或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可从6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70分。要落实“发展等级”中的12条细则,准确赋予“发展等级”分;要发现好文章,敢于打高分。

③立意准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若结构、语言任一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可从58分切入。

③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52分切入。

④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体现题旨的某一方面(只写“听”或只写“美”)只是贴了标签,没有表现出美在何处,缺乏真情实感,可从46分切入。

⑤若曲解题意,立意偏颇,或全文与“听”、与“美”毫无关系的,最高不超过42分。一篇文章中,有部分文字偏离题意的,可从42分切入。

⑥立意不准,且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最低分可判20分。

⑦如写成“他”听、“我”听的,最高不超过58分。

⑧胡编乱造、抄袭套作的,在20分以下判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8.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9.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1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8.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9.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0. “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__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答: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6分)

答:

4.C   5.A    6.B

7.(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D   2.D    3.B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要尽力追求成功,因为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尺码。

有人说,一个人不能总想着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比成功者更重要的是优秀。

还有人说……

请以“成功者与优秀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可以谈一个方面,也可以谈两个方面;立意自定,但必须在提供材料的范围内;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按高考评分标准执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乙醇燃料将是绿色能源的最终出路

(1)乙醇燃料的迅速应用改变了巴西的经济结构,由于巴西不再需要进口石油,光这一项费用就为国家节约690亿美元的外汇,这些资金留在巴西国内,使一些农村因种植甘蔗而迅速致富。目前,巴西已经在东南部地区建造了250个乙醇燃料生产工厂,还有50个工厂正在建造当中。

(2)巴西的经验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众多启示,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风险投资开始深入研究乙醇燃料的未来真正价值,他们通过论证多种模型试图否定乙醇燃料,并将乙醇燃料同多种绿色能源进行比较,其结果令专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研究发现乙醇燃料将会最终取代汽油成为未来燃料,这个现实不仅会在美国实现,而且在很多国家都会实现。

(3)然而即使是最专业的风险投资也不会认为我们在近期内能够彻底抛弃汽油,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链实在太有效了,它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换句话说,我们很难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人还对通过谷物进行发酵获得的乙醇是否足够满足人类对燃料的需求表示怀疑,很多人担心,以谷物为原料大量生产乙醇将会改变人类的膳食结构,有些批评家认为从谷物中获取乙醇将消耗更多的能量。美国能源部的最终报告使所有争吵者平静了下来,美国政府认为:就关键能源和对环境的正面影响,通过谷物生产的乙醇明显领先通过石油生产的燃料,而未来通过纤维素生产的乙醇则会做的更好。

(4)通过纤维素生产的乙醇使用秸秆、草皮和树皮,这些纤维素人类并不能食用,根本就不会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特定的酶将纤维素进行分解获得简单的糖类物质,再把这些糖类物质转化成能量使用。纤维素在自然界是大量存在的,通过纤维素所获的乙醇是非常洁净的,可以和汽油一样有效驱动汽车行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不再需要重新发明汽车,这将使我们的汽车工业继续发展下去,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目前,可以消化纤维素的酶已经可以在工业上大量应用,像汰渍洗衣粉中就添加了可以分解纤维素的酶,这样洗出来的衣物更加干净。专家估计,酶已经使纤维素乙醇的成本从5年前的5美元/加仑降低到0.2美元/加仑,现在生产乙醇的工厂需要做的唯一工作是摸索出大规模生产的经验。

(5)光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新能源的推广上力量非同小可。为加快乙醇燃料的迅速应用,美国政府要求到2013年纤维素乙醇燃料的年使用量要达到2.5亿加仑。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建议美国政府消除高达54%的从巴西进口乙醇汽油的关税,由于甘蔗更适合制造乙醇,因此巴西生产的乙醇燃料更便宜。降低关税将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乙醇燃料,同时会促使更多的加油站进行改造,以供应乙醇燃料,进一步促进乙醇燃料的大量应用。很多专家还认为,一些石油公司巨头还应加大绿色能源的投资力度,壳牌公司仅在俄罗斯的投入就高达200亿美元,而绿色能源的投入与之相比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6)当然,乙醇燃料从理想到现实不会一蹴而就,巴西历经数十年在国际原油价格还没有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就开始应用乙醇燃料,才取得现在的成就。专家提示:越早开始推广乙醇燃料,就会越快从依赖石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国际原油价格再也不可能回到每桶20美元的价格,随着世界新兴市场的崛起,能源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乙醇燃料正在表现出唯一可以替代石油制品的独特魅力。

15.以下是对人类在近期内不能彻底抛弃汽油的原因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油同我们未来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在困难。

B.很多人认为通过谷物进行发酵获得的乙醇根本不能满足人类对燃料的需求。

C.很多人对以谷物为原料大量生产乙醇可以改变人类的膳食结构表示怀疑。

D.有评论家认为从谷物中获取乙醇将消耗更多的能量,可能会得不偿失。

16.为加快乙醇生产,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分条列出。(6分)

17.从巴西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加大对以乙醇燃料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投资、生产的力度,有什么作用?(6分)

15.D(A不是“未来的”,而是“过去与现在”,从第三段 “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链实在太有效了,它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换句话说,我们很难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一句可以看出;B“认为……根本不能满足……”不准确。第三段只是说“很多人还对通过谷物进行发酵获得的乙醇是否足够满足人类对燃料的需求表示怀疑”;C第三段有“很多人担心,以谷物为原料大量生产乙醇将会改变人类的膳食结构”一句;D第三段有“有些批评家认为从谷物中获取乙醇将消耗更多的能量”一句。)

16.(6分,每条2分;没有分条列出的只按1条计,最多可给2分)

(1)相关企业(生产乙醇的工厂)需要做的唯一工作是摸索出大规模生产乙醇的经验;

(2)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大力推广乙醇燃料的生产并在引进、使用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

(3)石油公司巨头还应加大绿色能源的投资力度。

17.(共6分)

(1)可改变经济结构; (2分)

(2)可以产生连环经济效应;(2分)

(3)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性,有效缓解石油等能源短缺带来的能源危机。(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创造了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800年起,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干旱说”――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亡,也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

2001年,有力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挖出了玛雅人生活过的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发现这个地区大约每隔206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科学家发现,公元200年的一次干旱曾造成了古典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

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而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 年和6年。这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惟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15.下列有关玛雅文明衰亡原因的“假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野兽出没使神庙和广场变成了废墟

B.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减少

C.战争和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

D.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带来了生态问题

16.文中支持“干旱说”的有力证据有哪些?请作概括。(6分)

17.从文中看,学者们为什么致力于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6分)

15.A(原文为“神庙和广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是玛雅文明衰亡后的表现。)

16.①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科学家发现玛雅人历史上存在着“世纪干旱”现象;②考察玛雅人历史,发现“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 ③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17.①玛雅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却又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

②玛雅文明衰亡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1.文章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文中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简要概括。(6分)

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分)

14.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作具体探究。(9分)

11.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3分,只答“引出下文”而无分析得1分。)

12.①是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②是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③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④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描写生动(2分,两点即可),欲抑先扬(反衬)(2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1分)

14.①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拿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③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每点3分。关键词“描述”“对比”“直抒胸臆”要出来,并有具体分析。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短歌行》)

(6)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7) 。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

(1)故不积跬步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小乔初嫁了(5)星汉灿烂  (6)蜡炬成灰泪始干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