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1)无以至千里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4)黄发乘髫    (5)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6)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笃引钦谓曰 引:拉、拽

B.至乃捐城委爵 委:丢弃

C.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以:因为

D.盖数十百所 所:住所

7.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B.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 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C.作者在篇末评论中认为张俭的贤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还指出张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力量对比认识不足。

D.张俭嫉恶如仇,他上书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种种罪恶,并请求加以诛杀;他对朱并谗佞邪恶的品性也极端厌恶,因而与两人结下仇怨,这是朝廷追捕张俭的直接原因。

9.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译文:

(2)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译文:

(3)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译文:

6、D(“所”在这里表示约数,大概,差不多的意思)(3分)

7.C(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3分)

8.D(直接原因是朱并上书,诬告其结党谋反。)(3分)

9、(1)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3分,  “投止”1分,  “破家”1分,句意通顺1分。)

  (2)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  (3分,“纵”1分,  “执”1分,反问1分。)

(3)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3分,“以十数”1分,被动1分,  “为之残破”1分。)

当今社会,有人害怕上网,有人沉迷上网。请你给这两类人分别写一句话进行鼓励或劝诫。

要求:鼓励性的话使用复句,不超过30字;劝诫性的话使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5分)

(1)鼓励:

(2)劝诫:

示例:(1)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是机会,而且是整整一个时代。(2)网络是把双刃剑,沉迷无异寻短见。(5分,各2分,句子优美另加1分)

下面两段材料分别是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和年度经济人物的推荐标准,请用四个关键词语概括两类“年度人物”共同的推荐标准,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4分)

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推荐标准:他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行为在实践着共同富裕的理想。他们的创新力是多方面的,从农村改革,到土壤改良,无论是机制变革还是技术创新。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他们的行为,更来自这种行为所凝聚起来的社会的力量,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对中国农业战略转变的思考。他们的推动力是具体的、全方位的,他们推动了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乃至更广大地域乡村经济的兴旺和农民的富裕。

CCTV2006年度经济人物推荐标准:保障股东权益,关怀员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促进技术产品、管理、运行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无论是否具有领导奴,他们的行动具有示范性,他们的思维、行动是否影响了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目光。不仅仅应该县有行业影响力和资本市场影响力,同时应该具有社会影响力。

两类“年度人物”共同的推荐标准是:

责任(心、感)  创新(力)  推动力    影响力(4分,每个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奥运会,精力不济,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向他提出意见甚至警告。 B:9月21日12时35分,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好最后的准备。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根据中方要求,世卫组织总部正在开展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目前已进入动物测试,但在最终研究报告出炉之前尚无法对三聚氰胺的毒性进行明确定义。

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切入分为52分。

(1)关于审题与立意:

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你听,多美”。文体不限。

①审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二字,“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的美,可以是社会的关,也可以是生活美的或艺术的美等等。文章重在表达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表示了一种共享。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③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故事、教诲、音乐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③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美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2)关于评分:

①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富有审美情趣或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可从6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70分。要落实“发展等级”中的12条细则,准确赋予“发展等级”分;要发现好文章,敢于打高分。

③立意准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若结构、语言任一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可从58分切入。

③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52分切入。

④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体现题旨的某一方面(只写“听”或只写“美”)只是贴了标签,没有表现出美在何处,缺乏真情实感,可从46分切入。

⑤若曲解题意,立意偏颇,或全文与“听”、与“美”毫无关系的,最高不超过42分。一篇文章中,有部分文字偏离题意的,可从42分切入。

⑥立意不准,且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最低分可判20分。

⑦如写成“他”听、“我”听的,最高不超过58分。

⑧胡编乱造、抄袭套作的,在20分以下判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8.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9.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1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8.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9.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0. “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__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答: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6分)

答:

4.C   5.A    6.B

7.(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D   2.D    3.B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要尽力追求成功,因为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尺码。

有人说,一个人不能总想着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比成功者更重要的是优秀。

还有人说……

请以“成功者与优秀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可以谈一个方面,也可以谈两个方面;立意自定,但必须在提供材料的范围内;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按高考评分标准执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