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苟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6.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苟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苟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苟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苟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8.请简要说明苟子的文学创新成就。(6分)
19.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6分)
16.C(《赋篇》应为《成相篇))(3分)
17、D (3分)
18.①荀于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入,《赋篇》是他最早的以“赋”命名的著作;
②苟子在内容、形式、句式和手法上创制了赋作的范式。“他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③他在弹唱文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创作了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 (共6分,每点2分)
19.(1)①苟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②源于齐楚两国的隐语风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得3分。)
(2)①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催生新的文学成果;②文学在继承中求得创新和发展。(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重在引领 贵在自觉
仲呈祥
从去年开始,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被称为“三无”(无女角色、无婚外恋、无明星偶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火爆荧屏,并持续到了今年,引发了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电视台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到大学生论坛,从__到工厂、机关和社会大众,人们都在议论“许三多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一部文艺作品引发一种波及上亿观众主动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在当下并不多见、且值得珍视。彪炳人类文艺史册的古希腊喜剧游乐活动,参与者不过数以万计,而今凭着现代传媒优势的电视剧艺术,得到了具有欣赏章回小说和连台本戏剧艺术传统的中国人的青睐。究其原由是历史品位、美学品位使然。这部作品最终社会效益的完美实现,不仅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有时也必须靠读者、观众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创造。惟其如此,重视对一部文艺作品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正确引领,极为重要。
譬如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如何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中获取精神营养?这里面有个“引领”课题。我孤陋寡闻,也至少耳闻目睹了几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家省级卫视面向全国观众的谈话专栏节目中,年轻漂亮的主持人向在场的观众发出这样的提问:“诸位女嘉宾,你愿意嫁给许三多吗?”全场哗然,然后无人应答。稍顷,一位勇敢的时髦女性站起来应对:“我愿意!”主持人追问其由。再答:“第一,许三多憨,不怕苦,我可以叫他玩命挣钱,供我花;第二,许三多实,不怕累,我可以叫他全包家务活,我轻松。”答毕,一片笑声,并无辩难。此可谓一种“引领”。另一种,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莘莘学子与编剧、导演、制片人对话,探讨“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你一言,我一语,认为其性格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自强不息”的因子,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且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它在一定程度土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此可谓又一种引领。
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应当说,盛世文化,乃包容多样的文化。一个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引发各种社会舆论,不足为怪。但各种舆论与见解的高下是非,确须引领分辨。上面某电视台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形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好呢,还是与人为善、外柔内刚地引领在场有高见的观众入情入理地加以辩难好呢?我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台,还是理应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永远不忘__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能否在一切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深刻总结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认为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并明言这便是他“要过的最后一重山”,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释何为“文化自觉”。这确为至理名言。惟其有了美自己民族文化之美、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之美,并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将这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以达到天下大同,即社会和谐。
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是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须铭记在怀的―条要诀。
(节选自200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6.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亿观众对“许三多艺术形象”的议论,引发了一种蔚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
B.《士兵突击》之所以火爆荧屏,是因为它是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三无”电视剧。
C.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个如何正确“引领”的课题。
D.正确引领的标准是__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17.下列对“文化自觉”表述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觉”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B.“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归结出来的大题目。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
D.“文化自觉”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18.从文中可以看出“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有哪些?(分条回答)(6分)
19.文中说“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到底谁“高”谁“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6分)
16,C(A项,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的;B项, “不趋时、不媚俗、‘三无’是电视剧的特点,与火爆荧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D项,__同志阐明的是先进文化的方向。)(3分)
17、D(“文化自觉”不是方针和政策。)(3分)
18.①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 “自强不息”的因子。(2分)
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2分)
③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2分)(共6分)
19.一家省级卫视的谈话专栏节目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现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在一片笑声中主持人并无加以引导和辩难,实在是不可取的。(3分)
在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对“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中,“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和辩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3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1)无以至千里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4)黄发乘髫 (5)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6)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论曰: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笃引钦谓曰 引:拉、拽
B.至乃捐城委爵 委:丢弃
C.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以:因为
D.盖数十百所 所:住所
7.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B.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 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C.作者在篇末评论中认为张俭的贤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还指出张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力量对比认识不足。
D.张俭嫉恶如仇,他上书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种种罪恶,并请求加以诛杀;他对朱并谗佞邪恶的品性也极端厌恶,因而与两人结下仇怨,这是朝廷追捕张俭的直接原因。
9.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译文:
(2)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译文:
(3)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译文:
6、D(“所”在这里表示约数,大概,差不多的意思)(3分)
7.C(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3分)
8.D(直接原因是朱并上书,诬告其结党谋反。)(3分)
9、(1)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3分, “投止”1分, “破家”1分,句意通顺1分。)
(2)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 (3分,“纵”1分, “执”1分,反问1分。)
(3)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3分,“以十数”1分,被动1分, “为之残破”1分。)
当今社会,有人害怕上网,有人沉迷上网。请你给这两类人分别写一句话进行鼓励或劝诫。
要求:鼓励性的话使用复句,不超过30字;劝诫性的话使用比喻句,不超过30字。(5分)
(1)鼓励:
(2)劝诫:
示例:(1)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是机会,而且是整整一个时代。(2)网络是把双刃剑,沉迷无异寻短见。(5分,各2分,句子优美另加1分)
下面两段材料分别是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和年度经济人物的推荐标准,请用四个关键词语概括两类“年度人物”共同的推荐标准,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4分)
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推荐标准:他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行为在实践着共同富裕的理想。他们的创新力是多方面的,从农村改革,到土壤改良,无论是机制变革还是技术创新。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他们的行为,更来自这种行为所凝聚起来的社会的力量,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对中国农业战略转变的思考。他们的推动力是具体的、全方位的,他们推动了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乃至更广大地域乡村经济的兴旺和农民的富裕。
CCTV2006年度经济人物推荐标准:保障股东权益,关怀员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促进技术产品、管理、运行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形象。无论是否具有领导奴,他们的行动具有示范性,他们的思维、行动是否影响了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目光。不仅仅应该县有行业影响力和资本市场影响力,同时应该具有社会影响力。
两类“年度人物”共同的推荐标准是:
责任(心、感) 创新(力) 推动力 影响力(4分,每个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奥运会,精力不济,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向他提出意见甚至警告。 B:9月21日12时35分,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好最后的准备。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根据中方要求,世卫组织总部正在开展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目前已进入动物测试,但在最终研究报告出炉之前尚无法对三聚氰胺的毒性进行明确定义。
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切入分为52分。
(1)关于审题与立意:
本次作文考查采用的题型为命题作文,题目是“你听,多美”。文体不限。
①审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二字,“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的美,可以是社会的关,也可以是生活美的或艺术的美等等。文章重在表达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表示了一种共享。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③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故事、教诲、音乐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③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美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2)关于评分:
①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富有审美情趣或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可从65分切入。语言精彩的,最高可判70分。要落实“发展等级”中的12条细则,准确赋予“发展等级”分;要发现好文章,敢于打高分。
③立意准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若结构、语言任一方面有鲜明特色的,可从58分切入。
③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可从52分切入。
④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体现题旨的某一方面(只写“听”或只写“美”)只是贴了标签,没有表现出美在何处,缺乏真情实感,可从46分切入。
⑤若曲解题意,立意偏颇,或全文与“听”、与“美”毫无关系的,最高不超过42分。一篇文章中,有部分文字偏离题意的,可从42分切入。
⑥立意不准,且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最低分可判20分。
⑦如写成“他”听、“我”听的,最高不超过58分。
⑧胡编乱造、抄袭套作的,在20分以下判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8.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9.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1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8.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9.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10. “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
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__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分)
答: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6分)
答:
4.C 5.A 6.B
7.(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