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11.“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这句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2.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5分)

13.达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各自侧重表现什么?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6分)

14.“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认为,导致城市林荫路缺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

11.从内容上看:凸显对比意义。跟上文各种路与林荫路的对比相辅相成,将“幽静而没有市声的沸腾的林荫路”的愿望与林荫路的被忽略和被破坏的现实相对比,从而强化突出了文中的主旨;(3分)

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既与第一节末尾的句子相呼应,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达尔文、卢梭的林荫路的故事,从而具体化并深化了林荫路的文化象征意义。(3分)

12.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弥漫着童话的色彩;给心灵以抚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给人以创作的心境与灵感;让人产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每点1分)

13 .前者重在突出林荫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2分)从全文来看,林荫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美妙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4分)

14.⑴城市建设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繁华,⑵ 热门缺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关爱,⑶ 人们缺少对生命本质意义(或生命精神、文化意义、或天人合一境界)的理解和追求。(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______,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7)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白居易《与元九书》)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是故无贵无贱,

(3)不思其反。

(4),以手抚膺坐长叹。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独学而无友,

(7)歌诗合为事而作。

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回答问题。(10分)

pú sà 蛮・芭蕉

[宋] 张嵫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1)从词的上阙可以观照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4分)

(2)“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中“舒卷”一词含有哪些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参考答案:从词的上阙可以观照出一个风流、多情、潇洒、清雅的文人(词人)的形象。(“风流”“多情”“潇洒”“清雅”各1分)

(2)参考答案:“舒卷”一词具有两层意思:一是芭蕉叶舒展开来,二是“文笺”铺展开来(2分)表达效果:一语双关(1分),既描写了芭蕉舒展的形态,使上下句构成比喻、拟人(联想)的整体(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与芭蕉的相知和对芭蕉文人风雅的赞美。(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5.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6.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5.选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6.选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7.B项错(“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8.(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某地一个跟甲型H1N1疑似患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民工回到家里,探望妻子和小孩,当地疾病防御部门登门进行住点(住在需医学观察者家)隔离观察,需先跟其妻子说明情况,取得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他们该怎么说呢?请将下面设计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80字)

您的爱人回家途中跟甲型流感疑似患者乘坐的是同一辆汽车,这种流感传染性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5分)

我们担心他受到了传染,为了他的健康,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也为了他人的健康,我们只能让他暂时住在家里,并接受我们的观察,打扰了您家的生活,很抱歉

为下面的一则消息拟写标题。要求内容包含对比,句式整齐,不超过12个字。(4分)

来到广州,深深体会到广州人对羽毛球的热爱。苏迪曼杯开赛后,赛场内几乎每天都是爆满,常常能够看见一家老小齐看球的景象。记者昨天了解到,决赛门票除了最贵的VIP票外,其余的票早已售罄。

本次比赛采取的低价位策略也是球市火爆的原因之一。这几天预赛阶段比赛,最便宜的门票只有50元,最贵的VIP票每张也不过200元。目前要想买到一张有中国队比赛场次的门票很不容易。每天,赛场门口总守着很多黄牛,见人就问“有没有票退”。同样,也有很多球迷守在体育馆门口,希望能够幸运地买到“退票”。

参考答案:球票价格低 球迷热情高(概括准确2分,对比1分,句式整齐1分)

无限风光的背后承载着多少梦想与汗水,超越梦想意味着突破;在鲜花、掌声献给胜者之时,生活中的我们别忘了自己的前行,梦想在于超越。

请以“超越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照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为5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苟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6.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苟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苟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苟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苟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8.请简要说明苟子的文学创新成就。(6分)

19.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6分)

16.C(《赋篇》应为《成相篇))(3分)

17、D  (3分)

18.①荀于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入,《赋篇》是他最早的以“赋”命名的著作;

    ②苟子在内容、形式、句式和手法上创制了赋作的范式。“他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③他在弹唱文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创作了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    (共6分,每点2分)

19.(1)①苟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②源于齐楚两国的隐语风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得3分。)

(2)①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催生新的文学成果;②文学在继承中求得创新和发展。(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重在引领 贵在自觉

仲呈祥

从去年开始,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被称为“三无”(无女角色、无婚外恋、无明星偶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火爆荧屏,并持续到了今年,引发了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电视台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到大学生论坛,从__到工厂、机关和社会大众,人们都在议论“许三多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一部文艺作品引发一种波及上亿观众主动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在当下并不多见、且值得珍视。彪炳人类文艺史册的古希腊喜剧游乐活动,参与者不过数以万计,而今凭着现代传媒优势的电视剧艺术,得到了具有欣赏章回小说和连台本戏剧艺术传统的中国人的青睐。究其原由是历史品位、美学品位使然。这部作品最终社会效益的完美实现,不仅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有时也必须靠读者、观众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创造。惟其如此,重视对一部文艺作品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正确引领,极为重要。

譬如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如何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中获取精神营养?这里面有个“引领”课题。我孤陋寡闻,也至少耳闻目睹了几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家省级卫视面向全国观众的谈话专栏节目中,年轻漂亮的主持人向在场的观众发出这样的提问:“诸位女嘉宾,你愿意嫁给许三多吗?”全场哗然,然后无人应答。稍顷,一位勇敢的时髦女性站起来应对:“我愿意!”主持人追问其由。再答:“第一,许三多憨,不怕苦,我可以叫他玩命挣钱,供我花;第二,许三多实,不怕累,我可以叫他全包家务活,我轻松。”答毕,一片笑声,并无辩难。此可谓一种“引领”。另一种,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莘莘学子与编剧、导演、制片人对话,探讨“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你一言,我一语,认为其性格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自强不息”的因子,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且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它在一定程度土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此可谓又一种引领。

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应当说,盛世文化,乃包容多样的文化。一个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引发各种社会舆论,不足为怪。但各种舆论与见解的高下是非,确须引领分辨。上面某电视台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形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好呢,还是与人为善、外柔内刚地引领在场有高见的观众入情入理地加以辩难好呢?我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台,还是理应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永远不忘__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能否在一切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深刻总结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认为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并明言这便是他“要过的最后一重山”,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释何为“文化自觉”。这确为至理名言。惟其有了美自己民族文化之美、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之美,并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将这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以达到天下大同,即社会和谐。

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是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须铭记在怀的―条要诀。

(节选自200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6.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亿观众对“许三多艺术形象”的议论,引发了一种蔚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

B.《士兵突击》之所以火爆荧屏,是因为它是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三无”电视剧。

C.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个如何正确“引领”的课题。

D.正确引领的标准是__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17.下列对“文化自觉”表述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觉”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

B.“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归结出来的大题目。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

D.“文化自觉”是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18.从文中可以看出“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有哪些?(分条回答)(6分)

19.文中说“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到底谁“高”谁“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6分)

16,C(A项,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的;B项,  “不趋时、不媚俗、‘三无’是电视剧的特点,与火爆荧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D项,__同志阐明的是先进文化的方向。)(3分)

17、D(“文化自觉”不是方针和政策。)(3分)

18.①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  “自强不息”的因子。(2分)

    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2分)

    ③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2分)(共6分)

19.一家省级卫视的谈话专栏节目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现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在一片笑声中主持人并无加以引导和辩难,实在是不可取的。(3分)

    在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对“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中,“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和辩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3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1)无以至千里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4)黄发乘髫    (5)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6)任重而道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