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大师”该由谁来封?
朱维铮
“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印《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荧夺去献给了fó zǔ 。随后活着的高僧也纷纷称作“大师”。接着每下愈况,犹如博士由经学教官职称变成卖油卖茶的佣保泛称一样,到宋金元明,凡和尚均称大师。
清代汉学复兴,民问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清末由日本借来“国学”一词,民初又突现“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纪“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旧”前,学界约定俗成,凡称大师必合若干尺度。那尺度,简单地说,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由此观照近年丛出的所谓大师,已故的多属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断自封而名过其实的,不敢自居大师而曾领袖群伦的,却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羡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专家,对传统经史的认知似非其长,因而他公开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应说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谦退又实自我炒作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休说未曾盖棺论定,即如彼辈不断公开表演,彰显的品格低劣,识见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只配称作假冒伪劣货色,纵然盖棺一一千年,连“小师”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未见其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再版跋所揭示的,“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论语》记载,孔子最早使用了“大师”一词,他所尊崇的大师,不仅能够教授音乐,还能体悟天人关系。
B.汉武帝时期,读经书通过考试便可做官拿俸禄,此制度历时四世后,在禄利的驱动下,大师云集,讲经蔚然成风。
C.历史是唯一的裁判,真正的大师因其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而 倍受众多学者景仰。
D.文章以季羡林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为例,旨在强调连这位享有厚望的学者,也存在传统经史知识的陷缺。
16.为什么说到了清代才给大师“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6分)
17.结合文章后三段.说说怎样才能不让“假大师得意”呢?(6分)
15.B(A.“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C.错在“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D.以季羡林为例的目的解说有误)
16.原先,大师称号皆与学问有关。(2分)从唐到明,称僧人为大师,这完全扭曲了大师的本来内涵。(2分)清代复兴汉学,称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为大师,突出了学问的特征,这才与原先对 “大师”的称呼相承。(2分)
17.让全社会都明确评判大师的标准;(2分)刹住目前学术界的吹捧风、自吹风;(2分)建立健全能判别真伪的学术评价机制。(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节)
11. 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5分)
12.文章第③段中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1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6分)
①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3分)
②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3分)
14.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6分)
11.运用比喻手法,一枝金黄即一枝稻穗,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田野的岑寂,增加动人一幕。(2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分)
12.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2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4分)
13.①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3分)
②秋天的人、文去掉了虚浮和华丽的东西,变得更加冷峻,更加朴实无华。(3分)
14.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无愧无悔。(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传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崇徽公主路经此地以手掌抚石壁,遂有手痕。
⑴ 从诗句间关系看,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⑵ 诗的五、六两句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简要概述。(3分)
⑶ 诗的七、八两句中“空”“自”二字共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⑴ 答: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2分)。营造了悲凉(惆怅)的氛围(2分)
⑵ 答:自古以来,“肉食者”很少有人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却让红颜女子遭受远嫁厄运,成为朝廷对外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⑶ 答:共同表现了作者对古代和亲远嫁女子境遇的同情与无奈。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比较
全世界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年份 | 总产量 (亿吨) | 人均产量 (千克) | 总产量 (亿吨) | 人均产量 (千克) | 总产量 (亿吨) | 人均产量 (千克) |
1955 | 9.36 | 340 | 4.62 | 520 | 4.47 | 240 |
1991 | 20.73 | 385 | 9.17 | 752 | 11.56 | 278 |
⑴ 表中的数据主要揭示了什么现象?(2分)
⑵ 根据图表,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哪两个方面?(2分)
⑴ 1955至1991年,发达国家粮食总产量增幅不及发展中国家,但人均产量却超过了发展中国家。
⑵一、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技术优于发展中国家;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和幅度低于发展中国家。
“情”,感情、情面、情形、情理……。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情有时很简单,有时很复杂;……
请以“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过他和他养的猫。
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__”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持着浪漫精神和乐观态度。
C.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表现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显示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D.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16.严文井自画像的意义又哪些?(6分)
17.除了“怕写回忆录会伤害人以外”,严文井的“柔和”还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5.C (“恶势力正面交锋”无中生有,而且正面交锋也不符合他柔和的特点。)
16.(1)作者自画像,嘴和脸都扭曲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扭曲压抑的象征;(2)也表现了他勇于正视过去、剖析自己的精神;(3)他担心自己的回忆录会伤害别人,用这种曲折的方式严肃地反思__。(6分,每点2分)
17.爱用“柔和”这个词;对妻子久远深沉的爱;善于发现诗意和美;乐于助人;怕因伤害人而不随便写回忆录。(答对4点即可得6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1点得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zōng jiāo 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16.“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6分)
17.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6分)
15.C(A.误在趣味性、长见识。且“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比不上孔子。D.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
16.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2分)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4分)
17.【参考答案】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2分)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11.“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这句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2.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5分)
13.达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各自侧重表现什么?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6分)
14.“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认为,导致城市林荫路缺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
11.从内容上看:凸显对比意义。跟上文各种路与林荫路的对比相辅相成,将“幽静而没有市声的沸腾的林荫路”的愿望与林荫路的被忽略和被破坏的现实相对比,从而强化突出了文中的主旨;(3分)
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既与第一节末尾的句子相呼应,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达尔文、卢梭的林荫路的故事,从而具体化并深化了林荫路的文化象征意义。(3分)
12.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弥漫着童话的色彩;给心灵以抚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给人以创作的心境与灵感;让人产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每点1分)
13 .前者重在突出林荫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2分)从全文来看,林荫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美妙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4分)
14.⑴城市建设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繁华,⑵ 热门缺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关爱,⑶ 人们缺少对生命本质意义(或生命精神、文化意义、或天人合一境界)的理解和追求。(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______,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7)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白居易《与元九书》)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是故无贵无贱,
(3)不思其反。
(4),以手抚膺坐长叹。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独学而无友,
(7)歌诗合为事而作。
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回答问题。(10分)
pú sà 蛮・芭蕉
[宋] 张嵫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1)从词的上阙可以观照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4分)
(2)“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中“舒卷”一词含有哪些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参考答案:从词的上阙可以观照出一个风流、多情、潇洒、清雅的文人(词人)的形象。(“风流”“多情”“潇洒”“清雅”各1分)
(2)参考答案:“舒卷”一词具有两层意思:一是芭蕉叶舒展开来,二是“文笺”铺展开来(2分)表达效果:一语双关(1分),既描写了芭蕉舒展的形态,使上下句构成比喻、拟人(联想)的整体(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与芭蕉的相知和对芭蕉文人风雅的赞美。(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