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又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2)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6)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7)知人者智, ;胜人者力, 。(《老子》)

答案:(1)泠然善也 (2)若夫霪雨霏霏 (3)猥自枉屈 (4)树林阴翳 (5)酾酒临江(6)忽复乘舟梦日边 (7)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①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②伶俜:飘零之意

(1)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请结合全诗描述。(3分)

(2)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7分)

解析:本题需要回答诗人的经历和心情,其实还是针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在回答时首先要从诗中筛选出能体现诗人行踪的关键词。我们阅读诗歌就会发现,这首诗前四句写宿于幕府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自己的经历。后四句中涉及诗人行踪的有“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行路”、“伶俜”、“栖息一枝”等,将它们联系起来就是诗人的经历。表达心情需从前四句写景和后四句叙述行踪中来。回答时要注意情感不止一点,要分点答题,根据前后的不同内容抓关键词来明确情感。如前四句中的“独”、“悲”,后四句中的“难”、“强”。

⑴答案  ①战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②人生路途艰难,忍受困苦;③经过十年漂泊,总算勉强有了一处栖息之地。(每点1分)

⑵答案: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总述2分),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又从户内到户外的角声和月色,视觉和听觉(声色)相结合,以动衬静,(分述每点1分,共3分)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表达人生的孤苦悲凉。(总结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少有俊才,一览千言。弱冠举进士,授乌程尉。神龙中,累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寻而父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掌枢密,时以为荣。机事填委,文诰皆出手。中书令李峤叹曰:“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俄迁太常少卿。景云中,父薨,诏起复为工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抗表固辞,辞理恳切,诏许其终制。服阕就职,袭父爵许国公。玄宗谓宰臣曰:“有从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否?”对曰:“任贤用能,非臣等所及。”玄宗曰:“苏可中书侍郎,仍供政事食。”明日,加知制诰。有政事食,自始也。入谢,玄宗曰:“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宰相皆卿之故人,卒无言者,朕为卿叹息。中书侍郎,朕极重惜,自陆象先殁后,朕每思之,无出卿者。”时李为紫微侍郎,与对掌文诰。他日,上谓曰:“前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亦不让之。卿所制文诰,可录一本封进,题云‘臣某撰’,朕要留中披览。”其礼遇如此。玄宗欲于靖陵建碑,谏曰:“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若靖陵独建,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玄宗从其言而止。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侍中宋同知政事。刚正,多所裁断,皆顺从其美;若上前承旨、敷奏及应对,则为之助,相得甚悦。尝谓人曰:“吾与苏家父子,前后同时为宰相。仆射长厚,诚为国器;若献可替否,罄尽臣节,断割吏事,至公无私,即过其父也”。八年,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司马皇甫恂破库物织新样锦以进,一切罢之。或谓曰:“公今在远,岂得忤圣意?”曰:“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 竟奏罢之。十五年卒,年五十八。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就职 阕:终了

B.无出卿者 出:超过

C.亦不让之 让:责备

D.竟奏罢之 竟:最终

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受皇帝赏识”和“不顺从圣意”的一组是(3分)

A.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 抗表固辞

B.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 非臣等所及

C.今有卿及李,亦不让之 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

D.即过其父也 一切罢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担任乌程县尉。神龙年间,他与父亲同时到中书省掌管重要机密事务,被当时的人看作是极为荣耀的事。

B.苏在为父亲苏服丧期间,就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但他并未立即就任。就职后又被破格升任为中书侍郎,还破例被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

C.苏担任中书侍郎后,入宫谢恩,受到玄宗的赞赏。玄宗认为自从陆象先去世之后,没有比苏担任中书侍郎这一重要职务更合适的人选了。

D.苏和宋同任宰相时,配合得非常默契。宋也曾与苏的父亲同任宰相,他认为苏虽然也是治国之才,但苏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苏。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3分)

(2)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3分)

(3)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4分)

5.C(逊色,不及)

6.C(“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即过其父也”分别是李峤和宋对苏的称赞,不能表明苏“受皇帝赏识”;“非臣等所及”是宰臣对皇帝的恭维,与苏“不顺从圣意”无关。)

7.A(苏先到中书省,不久苏到中书省,并不是同时。)

8.(1)时常想任用卿,每当有好的官位空缺,就希望宰相能提及到你。(每个分句各1分)

(2)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行动都是不合法度的。(“且”“师” “不法”各1分)

(3)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公正,我怎么能因为距离皇帝的远就改变自己作为忠臣的节操呢?(“以”、“夺”、省略成分“我”、“易”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二十岁考中进士,授职乌程尉。

神龙年间,多次升迁到给事中,兼任修文馆学士,不久又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他的父亲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时掌管重要机密之事,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极荣耀的事。机密要事错综复杂,诏令都出自苏之手,中书令李峤赞叹说:“舍人文思如泉涌,是我李峤所不及的。”不久升任太常少卿。景云年间,苏去世,下诏苏未满丧期便起任工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苏直言上表坚决推辞,言辞情理恳切,下诏准许他服满丧期。服丧期满就职,继承父爵许国公。玄宗对宰相说:“有没有从工部侍郎升任中书侍郎的先例?”宰相回答说:“任用贤能,非臣等所能及。”玄宗说:“苏可任中书侍郎,并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第二天,加授知制诰。主持政事有月俸,是从苏开始的。苏入宫谢恩,玄宗说:“时常想任用卿,每当好官有缺,就希望宰相能提到卿。宰相都是卿的旧人,最终没有人说到卿,朕替卿叹息。中书侍郎一职,朕十分看重珍惜,自从陆象先死后,朕时时思量,无人能超出卿。”当时李为紫微侍郎,和苏同时执掌诰令。有一天,皇上对苏颂说:“前朝有李峤、苏味道,称为苏、李;如今有卿和李,也不次于他们。卿所写的诰令,可抄录一本密封进上,题名为‘臣某撰’,朕要在宫中翻阅。”对他的礼遇如此。玄宗打算在靖陵建碑,苏劝谏说:“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举措都是不合法度的。如果独在靖陵建碑,陛下祖宗的陵墓都必须追造。”玄宗听从他的话而停止建碑。开元四年,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和侍中宋一同主持政事。宋为人刚正,多有裁断,苏都顺从他的正确决定;如果在皇上面前接受旨意,陈奏事情或应对询问,苏就从旁协助,互相配合得十分默契。宋曾对人说:“我和苏家父子,先后同时担任宰相。仆射善良忠厚,的确是治国之才;至于提出正确可行的建议来代替不可行的主张,竭尽作为臣子的节操,决断处理政事,公正无私,那么苏超过了他的父亲。”开元八年,任礼部尚书,罢知政事,不久主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任司马皇甫恂挪用官库藏物织成新锦进贡,苏全部予以取消。有人对苏说:“您如今在远地,怎能违逆圣意?”苏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公正,我怎么能因为距离皇帝的远就改变自己作为忠臣的节操呢?”最终上奏撤销。开元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下面一则广告在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三处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个性选择,创意分享――雅虎工具条闪亮登场。雅虎工具条是全新的一款免费客户端软件,集成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在打造优质服务的同时,分享传递互联网精神。

(1)

(2)

(3)

(1)“全新的一款”应为“一款全新的”;(2 )“等”后面加上“功能”;(3)“分享传递”应为“传递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方面问题。(每一个方面概括不超过8个字)(6分)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天花板脱落,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繁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导致了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繁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到的居民住户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第一方面:建筑文物年久失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第二方面:修缮审批手续繁琐。

第三方面:维修资金困难。(保护费用难以保证。)

(6分。每一方面2分,若超字,每一方面扣1分。)

请以“从头再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按高考评分标准。

有的人只顾着脚下的路,却不知不觉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有的人惦记着远方的呼唤,却忽视了横亘在自己面前的滔滔江水;有的人且行且思,一路走来……

请以“且行且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按高考评分标准。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人生之简单,就像生命巨画中简单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

请以“简单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按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 ― 17题。(15分)

寂寞大师陈寅恪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最后一句“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暗扣题目中的“寂寞的大师”,发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生活的怅惘之情。

B.陈寅恪失明前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失明后却“永远睁大眼睛讲课,目光如炬”,读到这样的内容令人鼻酸不已。

C.《柳如是别传》“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涉及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因而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D.国学大师陈寅恪弥留之际“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表达的是他的释然还是执着,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16.陈寅恪在那个年代曾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透露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7.有人说“中国的一流文史学者(如王国维、钱钟书)走的始终是一条寂寞、坎坷的路”,陈寅恪也是这样的吗?请具体说说理由。(6分)

15.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未必浓缩“学养和志趣”,应有“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

16.坚持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执着追求真理、真理至上等亦可)(3分);自信(相信自己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的观点,亦可)(3分)

17.也是这样的。不愿担任行政职务、不与当时的政治合拍(寂寞),3分;过早的失明,成为“拔白旗”对象,优秀著作不能出版(坎坷)(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 17题。 (15分)

丘吉尔有句名言:“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美国的发展演变史,充满了__和杀戮,许多少数弱势群体被清除,但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却没有秉笔直书,在提起那些历史时,总是极尽掩饰之能事。对此,乔姆斯基借威克斯之意说,亚当斯的记述是对“杰克逊夺取佛罗里达的原因和手段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歪曲,提醒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乔姆斯基因此又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

在这方面,乔姆斯基还有一个洞见:“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并不容易,有时候它比自然科学研究要困难得多。大自然虽然不会把问题的答案放在银盘子里恭敬地献给我们,但也不会费尽心机妨碍我们求知。可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经常会遇到障碍,所以研究者必须先撕开官方宣传中的假象,那些制造假象的手段常与权力集中的过程如出一辙。”当然还需要对乔姆斯基的这段话做些补正,其实人事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一条鸿沟,有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也会受到人为阻挠和干扰,如果阿基米德定理被某些人认为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和观念,某些人也会坚决地予以抵制、诋毁、推翻。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乔姆斯基在提及亨廷顿提出的政府中人为控制本国人民有必要制造错觉的观点之后,又提出了一个当今国际政治关系领域的“真正纯粹的真理”:“理智的观察者不应相信领导人们坦言的所谓善意。”

美国满世界推销它的“民主价值”,并把此吹嘘为“美国信念的精华”,但乔姆斯基不客气地指出,所谓“美国信念的精华”是“美国是赞成选举的,但前提是它必须合美国的意”。乔姆斯基的讨论是用事实说话的。他往前追至1912年美国出兵海地,解散海地民选总统和国会,扶植__恶魔;近期讨论90年代巴勒斯坦自治地区的民主选举,揭露了美国对外推行民主的虚伪本质。说好话,干脏活,唯我独尊,这就是乔姆斯基所总结的美国对外推行所谓民主一直延续至今的“清晰的轨迹”。

谈到美国国内的民主,乔姆斯基同样火药味浓烈:民主政治的一大要件是信息公开、透明且对称,但正是在这方面令人失望之极:“美国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所以对于它的公民来说获取信息是可能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得靠自己去调查收集,因为从媒体中根本得不到所需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代价成本费用实在是巨大。纽约有位知名律师,请求财政部提供详尽的财政信息,却被财政部的官员以“不便”等官腔轻松拒绝。官员手中握有《保密法》《档案法》等武器,你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奈何不得。这正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美国“民主赤字”的重要原因所在。

(节选自胡飞雪《美国对外政策:真相是要用谎言来护卫的》,〈《上海证券报》2009年03月14日〉)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乔姆斯基认为,在美国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比较困难,有些人会费尽心机地进行妨碍。

B.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如果违背了一些人利益和观念,也会受到他们的阻挠、干扰与推翻。

C.乔姆斯基认为,美国公民要想从媒体中得到所需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主流媒体没有秉笔直书。

D.美国的《保密法》《档案法》《政府信息公开法》,是政府部门拒绝提供信息的保护伞。

16.乔姆斯基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这个建议的内容是什么?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17.结合文章,说说“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这一名言的含义。(6分)

15.(3分)D (《政府信息公开法》不属于保护伞)

16.(6分)建议的内容是“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3分)。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没有秉笔直书美国许多弱势群体被清除的历史,总是极尽掩饰这样的历史(3分)。

17.(6分)“真相”应为“假相”(2分),“真相是如此宝贵”是反语(2分)。文章嘲讽美国政府及其主流媒体,用谎言维护他们捏造的假相,以免被人戳穿(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