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记者(以下简称“记”):“哪位中国作家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这样的话题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国内争论不休。你怎么看待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

马悦然(以下简称“马”):我想告诉中国的作家们,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选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人写的东西是个很好的作品,就这样而已。现在这个世界上有500个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每年只能发一个。

记: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文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如何能做到公正?

马:这是不可能的。标准很苛刻,作品文学价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念。

记:你虽然一再强调这个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一些中国作家仍然很在乎。

马:我现在每个月至少会收到15封信,给我寄稿子,要我把书稿翻译成瑞典文、出版,给他们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那你帮助他们了吗?)当然没有!因为我翻译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作品。

记:有一种说法,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是缺少好的翻译家。你怎么看?

马: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

记:你最近可有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马:这段时间,我在翻译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连说两遍书名,语气轻柔)。译本在瑞典马上就要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农民在“__”时候的生活,他是用农民的语言来写作,非常动人。在1973、1974年,他们穷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种痛苦。(语气突然变得愤慨)中国要是没有办法把农民问题解决好,那中国就没有希望了(注:助手陈文芬说,马悦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锐插队时呆过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当地一些农民的现状)。

记:许多人都知道你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却不知你也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

马:是的,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乡愁。

15.这篇专访被公认为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下列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采访的关于中国作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

B.马悦然关于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的见解独特而深刻。

C.采访的对象是马悦然,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身份特殊。

D.采访者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引入正题,发问抓住要害,提问层层深入。

16.本文受访者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6分)

17.从文本看,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态?(6分)

15.B(马悦然没有关于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见解。)

16.热爱中国文学,关注中国文学。(2分) 具体说明:马悦然先生作为一个英国人,非常难能可贵地长期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特别是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他告诉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且评选也很难做到公正,不要看得太重。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碍是翻译太差,提出需要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翻译中文作品。他还身体力行,亲自为山西作家翻译小说。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是充满期待的,但面对中国浮躁的现状,他又是充满忧虑的。(结合文本4分)

17.(1)渴望,同时心态复杂。(2分)     

(2)客观原因是我国从没得过这个奖项,主观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对这个奖项的需要还不强烈;改革开放以后,民族需要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同时,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理也增强了。

(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总以为它是世界的中心,每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加上国人的期待,中国不少作家将获得诺奖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翻译的障碍,西方对中国文学有一定偏见,因此,对诺奖产生了不屑一顾的酸葡萄的感觉。这种心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作家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渴望得到世界的承认,但由于和客观和主观原因制约,中国作家与诺奖仍然相距遥远,面对现实,国人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心理。)(2分,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各1分)

(3)对这种心态,我们应该辨证看待。希望中国作家获得诺奖,中国文学早日走向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获奖而不屑一顾,更不能妄自菲薄。(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龄官、藕官对宝玉的影响

作者:婴宁

①宝玉在大观园里有如众星捧月,万花丛中一片绿叶,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直到碰到龄官的钉子。

②一日宝玉兴冲冲去找龄官给自己唱戏文,遭到龄官的拒绝,因和别的女孩子玩惯了的,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冷遇唐突和弃厌,便觉得讪讪地。后看到贾蔷和龄官的情形,才突然感悟到情缘各有分定,贾蔷才是龄官心中的“宝玉”,原来自己并不能得所有人的眼泪。

③宝玉怏怏地回至怡红院中,和袭人黛玉长叹,因为前两天才和袭人说到:趁你们在,我此时就死了,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④如今看到龄官和贾蔷二人,宝玉便和袭人黛玉说道:“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⑤此时的宝玉,虽和黛玉心意已知,两情暗许,但情缘分定自是天意,非人力可为,和黛玉的情缘不知可否如愿?只能听凭上天的安排。

⑥后从芳官处得知了藕官烧纸的缘由,芳官笑道:“藕官是小生,祺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祺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⑦如果说龄官让宝玉感悟到情缘皆有分定,是天意;而藕官的做为却对宝玉有直接的影响:黛玉去世,宝玉宝钗成亲,木石前盟终被金玉良缘代替,天意安排给宝玉的缘份是宝钗。尘缘如梦,宝玉空对着宝钗,心中却不忘黛玉,虽说是与宝钗相敬如宾,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诚如藕官所言,娶新不忘旧,有情人未成眷属,人生有遗憾,宝玉念念不忘黛玉,则是人为,黛玉泉下有知,该当庆幸,想必她也不希望宝玉孤守一世,自己无力也无缘与宝玉相偕一世,而身处红尘中的宝玉仍有大节大理要守,有许多的无奈,那么就让宝钗来替自己陪伴宝玉吧。

⑧心中不忘木石前盟,尘世续的却是金玉良缘,美中不足今方信。

⑨黛钗这两个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幻境中警幻使其合二为一,并许配于宝玉。而尘世中却分而为两个女子,可知宝玉不管最终与钗黛哪个偕首,也会有遗憾。

15、下列表述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宝玉怏怏不乐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众星捧月的,可在龄官那里却碰了钉子。

B. 宝玉对藕官烧纸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是因为藕官的做法符合自己的个性,既表明宝玉是性情中人,又说明他不拒绝现实中的美好。

C.文中藕官烧纸的事情表达了作者认为世间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感情,人应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而不该死守旧情。

D. 宝玉在龄官那里碰了钉子引发了自己在众女子心中的地位危机,这使他对这些女子大为不满。

16、文中最后作者说:“可知宝玉不管最终与钗黛哪个偕首,也会有遗憾。”根据文意,此处的“遗憾”分别是什么?

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龄官、藕官对宝玉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15、答案:B(A龄官的言行只是引发宝玉内心的愁绪的引子,更主要的原因是生活中他与钗黛二人的情感纠葛; C“世间并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感情”和“不该死守旧情”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要保留旧情,但不应该因此妨了大节;D把宝玉在龄官那里碰了钉子说成引发地位危机的原由明显不对,这只说明“情缘各有分定,贾蔷才是龄官心中的宝玉”。)

16、答案:宝黛二人虽然心意已知,两情暗许,但遗憾在不是上天安排,终不知结果如何;而宝钗是上天安排给宝玉的,但遗憾在她不是宝玉心中的如意人选。二者一为天意,一为人心,顺了天意,则不尽人心;而遂了人心,却又违背天意。

17、答案:龄官的影响是让宝玉明白情缘皆有分定,是天意,不可强求。藕官的影响是让宝玉认识到不忘旧,也要娶新,情深意重固然是对的,有情人未成眷属,也不必固守一生,纵有无奈,仍有大节要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又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2)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6)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7)知人者智, ;胜人者力, 。(《老子》)

答案:(1)泠然善也 (2)若夫霪雨霏霏 (3)猥自枉屈 (4)树林阴翳 (5)酾酒临江(6)忽复乘舟梦日边 (7)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①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②伶俜:飘零之意

(1)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请结合全诗描述。(3分)

(2)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7分)

解析:本题需要回答诗人的经历和心情,其实还是针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在回答时首先要从诗中筛选出能体现诗人行踪的关键词。我们阅读诗歌就会发现,这首诗前四句写宿于幕府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自己的经历。后四句中涉及诗人行踪的有“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行路”、“伶俜”、“栖息一枝”等,将它们联系起来就是诗人的经历。表达心情需从前四句写景和后四句叙述行踪中来。回答时要注意情感不止一点,要分点答题,根据前后的不同内容抓关键词来明确情感。如前四句中的“独”、“悲”,后四句中的“难”、“强”。

⑴答案  ①战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②人生路途艰难,忍受困苦;③经过十年漂泊,总算勉强有了一处栖息之地。(每点1分)

⑵答案: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总述2分),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又从户内到户外的角声和月色,视觉和听觉(声色)相结合,以动衬静,(分述每点1分,共3分)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表达人生的孤苦悲凉。(总结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少有俊才,一览千言。弱冠举进士,授乌程尉。神龙中,累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寻而父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掌枢密,时以为荣。机事填委,文诰皆出手。中书令李峤叹曰:“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俄迁太常少卿。景云中,父薨,诏起复为工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抗表固辞,辞理恳切,诏许其终制。服阕就职,袭父爵许国公。玄宗谓宰臣曰:“有从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否?”对曰:“任贤用能,非臣等所及。”玄宗曰:“苏可中书侍郎,仍供政事食。”明日,加知制诰。有政事食,自始也。入谢,玄宗曰:“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宰相皆卿之故人,卒无言者,朕为卿叹息。中书侍郎,朕极重惜,自陆象先殁后,朕每思之,无出卿者。”时李为紫微侍郎,与对掌文诰。他日,上谓曰:“前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亦不让之。卿所制文诰,可录一本封进,题云‘臣某撰’,朕要留中披览。”其礼遇如此。玄宗欲于靖陵建碑,谏曰:“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若靖陵独建,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玄宗从其言而止。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侍中宋同知政事。刚正,多所裁断,皆顺从其美;若上前承旨、敷奏及应对,则为之助,相得甚悦。尝谓人曰:“吾与苏家父子,前后同时为宰相。仆射长厚,诚为国器;若献可替否,罄尽臣节,断割吏事,至公无私,即过其父也”。八年,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司马皇甫恂破库物织新样锦以进,一切罢之。或谓曰:“公今在远,岂得忤圣意?”曰:“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 竟奏罢之。十五年卒,年五十八。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就职 阕:终了

B.无出卿者 出:超过

C.亦不让之 让:责备

D.竟奏罢之 竟:最终

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受皇帝赏识”和“不顺从圣意”的一组是(3分)

A.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 抗表固辞

B.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 非臣等所及

C.今有卿及李,亦不让之 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

D.即过其父也 一切罢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担任乌程县尉。神龙年间,他与父亲同时到中书省掌管重要机密事务,被当时的人看作是极为荣耀的事。

B.苏在为父亲苏服丧期间,就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但他并未立即就任。就职后又被破格升任为中书侍郎,还破例被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

C.苏担任中书侍郎后,入宫谢恩,受到玄宗的赞赏。玄宗认为自从陆象先去世之后,没有比苏担任中书侍郎这一重要职务更合适的人选了。

D.苏和宋同任宰相时,配合得非常默契。宋也曾与苏的父亲同任宰相,他认为苏虽然也是治国之才,但苏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苏。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3分)

(2)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3分)

(3)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4分)

5.C(逊色,不及)

6.C(“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即过其父也”分别是李峤和宋对苏的称赞,不能表明苏“受皇帝赏识”;“非臣等所及”是宰臣对皇帝的恭维,与苏“不顺从圣意”无关。)

7.A(苏先到中书省,不久苏到中书省,并不是同时。)

8.(1)时常想任用卿,每当有好的官位空缺,就希望宰相能提及到你。(每个分句各1分)

(2)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行动都是不合法度的。(“且”“师” “不法”各1分)

(3)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公正,我怎么能因为距离皇帝的远就改变自己作为忠臣的节操呢?(“以”、“夺”、省略成分“我”、“易”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二十岁考中进士,授职乌程尉。

神龙年间,多次升迁到给事中,兼任修文馆学士,不久又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他的父亲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时掌管重要机密之事,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极荣耀的事。机密要事错综复杂,诏令都出自苏之手,中书令李峤赞叹说:“舍人文思如泉涌,是我李峤所不及的。”不久升任太常少卿。景云年间,苏去世,下诏苏未满丧期便起任工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苏直言上表坚决推辞,言辞情理恳切,下诏准许他服满丧期。服丧期满就职,继承父爵许国公。玄宗对宰相说:“有没有从工部侍郎升任中书侍郎的先例?”宰相回答说:“任用贤能,非臣等所能及。”玄宗说:“苏可任中书侍郎,并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第二天,加授知制诰。主持政事有月俸,是从苏开始的。苏入宫谢恩,玄宗说:“时常想任用卿,每当好官有缺,就希望宰相能提到卿。宰相都是卿的旧人,最终没有人说到卿,朕替卿叹息。中书侍郎一职,朕十分看重珍惜,自从陆象先死后,朕时时思量,无人能超出卿。”当时李为紫微侍郎,和苏同时执掌诰令。有一天,皇上对苏颂说:“前朝有李峤、苏味道,称为苏、李;如今有卿和李,也不次于他们。卿所写的诰令,可抄录一本密封进上,题名为‘臣某撰’,朕要在宫中翻阅。”对他的礼遇如此。玄宗打算在靖陵建碑,苏劝谏说:“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举措都是不合法度的。如果独在靖陵建碑,陛下祖宗的陵墓都必须追造。”玄宗听从他的话而停止建碑。开元四年,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和侍中宋一同主持政事。宋为人刚正,多有裁断,苏都顺从他的正确决定;如果在皇上面前接受旨意,陈奏事情或应对询问,苏就从旁协助,互相配合得十分默契。宋曾对人说:“我和苏家父子,先后同时担任宰相。仆射善良忠厚,的确是治国之才;至于提出正确可行的建议来代替不可行的主张,竭尽作为臣子的节操,决断处理政事,公正无私,那么苏超过了他的父亲。”开元八年,任礼部尚书,罢知政事,不久主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任司马皇甫恂挪用官库藏物织成新锦进贡,苏全部予以取消。有人对苏说:“您如今在远地,怎能违逆圣意?”苏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公正,我怎么能因为距离皇帝的远就改变自己作为忠臣的节操呢?”最终上奏撤销。开元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下面一则广告在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三处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个性选择,创意分享――雅虎工具条闪亮登场。雅虎工具条是全新的一款免费客户端软件,集成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在打造优质服务的同时,分享传递互联网精神。

(1)

(2)

(3)

(1)“全新的一款”应为“一款全新的”;(2 )“等”后面加上“功能”;(3)“分享传递”应为“传递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方面问题。(每一个方面概括不超过8个字)(6分)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天花板脱落,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繁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导致了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繁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到的居民住户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第一方面:建筑文物年久失修。(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第二方面:修缮审批手续繁琐。

第三方面:维修资金困难。(保护费用难以保证。)

(6分。每一方面2分,若超字,每一方面扣1分。)

请以“从头再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按高考评分标准。

有的人只顾着脚下的路,却不知不觉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有的人惦记着远方的呼唤,却忽视了横亘在自己面前的滔滔江水;有的人且行且思,一路走来……

请以“且行且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按高考评分标准。

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人生之简单,就像生命巨画中简单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

请以“简单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按高考评分标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