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创题)
让低俗文化远离中小学生
柯 进
①一提起证件,或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驾驶证、身份证、工作证和学生证等等。可是,在昆明的某些小学生手中,五花八门的低俗“恶搞证件”如今大行于市,且备受学生追捧。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昆明一些小学周边的商铺里,学生只需花5毛钱,就能轻松买到一套诸如“乖乖女证”、“失恋证”等“恶搞证件”。
②就小学生的心性而言,购买和持有“恶搞证件”,并不见得其品德有多么低俗,更多的只是出于“好玩”。因此,对于孩子们的这些懵懂表现,家长和老师的反应大可不必过度紧张。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社会绝不能听之任之。至少,从内容上看,这些个性化的“恶搞证件”确实包含有太多色情和暴力等因素,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年幼无知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对于这种“恶搞文化”的入侵,理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③本来,当下社会广为流行的“恶搞”,不拘泥于固有的文化价值理念,敢于表现自己的文化品性,张扬自己的文化品格,可以看作是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这种另类的“恶搞”,不能冲破法律和道德边界,而应尊重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更应以遵守法律、不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德、不超越公民道德底线为前提。
④平心而论,“恶搞文化”之所以能在成人世界里广泛传播,就在于这种文化中的感性因素超过理性因素,正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浅性阅读”的消费心理需求。但与之不同的是,当前各种“恶搞证件”之所以在小学校园流传,并非孩子们有这种客观需求,而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那些利欲熏心的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利用了孩子们的猎奇心理。但是,如果商家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违背社会道德,或者说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不顾及道德的话,那么这种经济活动不但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反而还可能使社会道德面临解体的危险。
⑤事实上,当前的“恶搞”作品可谓“推陈出新”。尤其是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恰好给“恶搞文化”的制作、发布和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可能性。
⑥显然,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才可能引导其走向规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在沟通中走入他们的内心,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时,文化、工商和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公德也应为各种文化传播和生产活动设定一道文明边界,以文化或商业自律的形式,使之在道德的规范下,逐渐形成一套文明的法则。只有这样,孩子们恬美的精神家园才能可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
(选自2008年11月13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让低俗文化远离中小学生”这一中心,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B.本文第二段着重议论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危害,从而论述了“让低俗文化远离中小学生”的必要性。
C.文中运用“恶搞文化”在成人世界里广泛传播的事实材料,进一步论述了低俗文化对人们的毒害。
D.当前的“恶搞”作品之所以“推陈出新”,是因为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不大,综合管理的不规范。
2.本文认为造成“恶搞文化”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答:
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让低俗文化远离中小学生?请简要分析。
答:
1.C(文中运用“恶搞文化”在成人世界里广泛传播的事实材料,意在与下文一些利欲熏心的商家,利用孩子们的猎奇心理而不顾及道德地进行商业活动作对比,从而揭示出低俗文化的本质,而非“进一步论述了低俗文化对人们的毒害”)
2.(1)当今社会某些人对所谓多元文化价值理念追求;(2)一些利欲熏心的商家,利用人们(孩子们)的猎奇心理和消费心理,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不顾及道德;(3)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恶搞文化”的制作、发布和传播推波助澜。(每点2分)
3.(1)在内部,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对学生加强正确引导,及时沟通,进行人格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2)在外部,(文化、工商和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文化传播或商业生产活动在道德的规范下,逐渐形成一套文明的法则。(每点3分。如只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引导其走向规范”可给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榜 样
侯 发
在十几年前,我负责市报的副刊版面。有一位名叫张秋石的本地作者非常勤奋,隔三差五就寄来几篇稿子,体裁也十分广泛,有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等。说实在话,文章写得实在不敢恭维,不通章法不说,错别字连篇。
有时,我心情好的时候会挑出一篇,耐着性子好好修改一番,然后发表在版面的哪个角落里。我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鼓励他,而是出于怜悯或者说是同情。如果他认真研读的话,会发现文章中有三分之二是我的东西。但他好像没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源源不断地给我来稿。
为了不耽误他的前途,我决定对他实话实说,让他改行做别的,不要再走文学创作这条路了。他家里没有电话,写信一怕遗失二怕说不明白,我就跟主编请了个假,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去找他。
我先乘公共汽车,然后又坐小三轮,最后翻山越岭才找到张秋石家。想不到,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他家里有三孔石窑,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但清洁整齐,惟一标志着现代文明的是窑顶吊着的灯泡。他的妻子扎着围裙在烧火做饭。
他和儿子各占半张桌子,他的前面摊着一叠稿纸,想必他又是在写稿。
他儿子面前乱七八糟地堆着书本和作业。我随手翻开他儿子的书本看了看,知道他儿子读的是初中二年级,在做假期作业。
我的到来让张秋石很是意外,说受宠若惊也不为过。有那么一会儿,他简直激动得手足无措。他一边指挥妻子杀鸡,一边不忘得意地对儿子吼:“咋恁没眼色?没看侯老师是千里迢迢来和我探讨文章?去帮你妈烧火!”
面对这样的张秋石,我准备了一肚子劝他的话倒说不出口,反倒违心地支吾说:“你很勤奋,也有才气……”
不料,张秋石憨厚一笑,打断我的话,压低声音说:“侯老师别逗了,我知道自己的罐里几个米,牙签做驴槽,压根就不是那料,但我还是要坚持写个不停。”
“为什么?”我吃了一惊,疑惑不解地问他。他走到门口瞅了瞅外面,然后用一种更低的声音说:“侯老师你别笑话我,我儿子大了,作为父亲,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地位,没有一点让孩子尊敬的资本。但我要坐在他面前,用刻苦写作来感染和激励他,为孩子留下一个父亲应有的榜样,让孩子以后比我强!”
我被这番话震撼了,好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临走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我对张秋石说:“你的文章很有灵气,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在文坛上定会有所建树!”
前不久,我参加了省作协组织的一次笔会,意外地遇到了省内小有名气的张姓作家,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张秋石的儿子。
(《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14期)
1.试分析小说中张秋石和“我”的形象。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多处使用伏笔、铺垫,试举三例说明。
3.临走的时候,“我”为什么当着孩子的面,对张秋石说“你的文章很有灵气,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在文坛上定会有所建树”这番话?
4.对小说中的“父亲”张秋石为了感染和激励孩子成才而采用的做法,你是否认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1.张秋石:重视教育,目标远大;执着坚定,心思缜密;有自知之明。“我”: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古道心肠,与人为善。
2.(1)开篇写张秋石投稿质量差为后文自揭其短埋下伏笔。(2)“他儿子面前乱七八糟地堆着书本文具”,为下文张秋石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埋下伏笔。(3)“我”认真修改稿件为下文揭示“我”的性格作铺垫。(每点2分,点出其它,合情合理亦可得分)
3.(1)确实为张秋石的言行所震撼。(2)想帮助张秋石进一步鼓励孩子。(3)进一步揭示“我”的性格。(每点2分)
4.参考示例:认同。父亲张秋石知道自己无钱无权无地位,为了激励孩子,不惜“亮短献丑”,不断向报社投稿,这是一种可贵的牺牲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值得赞美。
或:不认同。为了激励孩子,明知自己实力不够却不断投稿,一方面有伤自尊,另一方面会给编辑带来很大麻烦,这是一种损人伤己的行为。而且,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就会前功尽弃,这种教育方式不可取。(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棉花
张风奇
金秋时节,我乘坐去北京的城际列车,透过车窗望见平原上一片一片的棉田,雪白的花朵烂漫了大地。我感叹这是一场温暖的大雪啊!有身着花衣的女人弯腰摘棉花,再现着印象中最传统最经典的劳作姿势,就像不久前我看到的一个表现
摘棉花的优美舞蹈,我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动作恰恰蕴藏了舞台上极具灵性的艺术元素。
这时,我看见不远处一位摘棉花的女人站直了身子,她用手背捶打着一定是酸痛的腰肢,然后抹一把额头的汗水,望一眼棉田的尽头,又弯腰继续摘棉花……我突然眼窝儿一热,不由地想到年轻时曾经在乡下摘棉花的母亲。一时间阳光下的棉田充盈着温馨的记忆,往事笼罩在一片母性的光辉里。
我的故乡是冀中平原上的产棉区,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当棉苗儿顶着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拱出地面,棉田里就成了女性的领地,间苗除草,喷药灭虫,整枝打杈,样样都是细致的活儿,女人们精心打理着心爱的棉花,就像养育和梳妆自己的女儿一样,其间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当棉株长到齐腰高时就要打尖了,这时的棉株被限制长高,但谁也阻止不了它生命的张扬和铺排,四周枝杈重叠伸展开来,摇曳着心形的绿叶,绽放出青春的花朵。
我周围的很多人只知道棉花是雪白的,却不知棉花成熟时的果实,那白色的棉绒中包裹着黑褐色的棉籽。或许人们大多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其实棉花的花朵也是五彩缤纷的,花瓣儿犹如绸缎般的质地,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等,色彩十分鲜艳华丽。待到花儿落了,就会有绿绿的棉桃儿冒出来,很羞涩地躲藏在绿叶之间,直到悄悄地长大。孕育的过程显得幸福和宁静,无声中绿色的叶片和棉桃变成了褐红色,好像有殷殷的血脉在隐约流动。此刻的天气总是风和日丽的,好像也在为春蚕般的棉桃吐出洁白的棉绒而生恻隐之心吧。在期盼和守望里,大朵大朵的棉花终于成熟了绽开了,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们脸上的笑容也甜美地绽开了。
收获的季节,雪白的棉花铺展着喜悦和吉祥。村头平坦的晒场,荡漾着一片缠绵的温情,满眼都是棉花堆砌的小山和棉花涌动的波浪。我和小伙伴儿们尽情地蹦呀跳呀滚呀,尽兴地放浪自己,身心沉浸在母亲般的襟怀里。
儿时的乡间,棉田的意象是母性的温暖的。有时放学后,我向着一群在棉田劳作的女人呼喊母亲,必然引来所有母亲的应声回头,我能接受到女人们不约而同传送来的慈爱目光。她们会把我领到一株藏匿在棉田里的野葡萄旁,那种俗称黑榴榴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地甜蜜了我的童年。当我抬头远望时,看见年轻的母亲穿一件蓝白碎花袄,腰间挂着鼓鼓的盛满棉花的大布兜向我走来,跟在后面的女人们全像孕期中的母亲摇晃着有些笨拙的身子,成为我一生不可抹掉的并时常浮现的动人景象。
老了的母亲说,她一辈子就喜欢棉花。我结婚的时候,母亲用她亲手种的棉花给我们做了四床棉被。二十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棉被一直包裹着温暖着我。母亲的棉花啊,就常年盛开在我的梦乡里!
(来源:燕赵晚报)
1.试分析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本段的作用。
2.作者叙述有关棉花花朵也是五彩缤纷的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3.请赏析文章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
4.文章题为“母亲的棉花”,请结合文章探究这一标题的象征含意。
1.(1)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精当的动词运用,烘托出女人摘棉花的形象,突出女人的勤劳、能吃苦;(2)引出对年轻时曾经在乡下摘棉花的母亲的回忆,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说明棉花花开的美丽,突出母亲在棉田劳作的辛劳,委婉地批评了那些只看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人们。
3.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绿叶的形状和花朵的美丽,揭示了棉花旺盛的生命力。
4.棉花是母性的、温暖的、象征母亲温和亲切的容颜,象征母亲无私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01年北京春季高考改造题)
黄 土
邹志安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②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③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看。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④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因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⑤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⑥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⑦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答: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
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节画线的语句。
答:
4.这篇散文题为“黄土”,作者通篇都在写父亲,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
1.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2.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勤劳、善良、节俭,关心国家大事。
3.运用细节描写,(具体细节举例赏析,1分),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终生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朴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真挚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提示:本文的主旨是表现父亲,作为普通农民缩影的父亲,虽然一生都在奉献却默默无闻的特点,与黄土的普通、奉献、博大宽容和不为人注意的特点极其相似,所以写黄土,实质象征着父亲。
仔细观察下面这枚“国家节水标志”图标,请简要介绍图标内容,说出图标寓意。
图标内容:
图标寓意: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1分)绿色的圆形(标志中圆形背景实际为绿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人人动手;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下图是戴姆勒•奔驰轿车的商标,此商标是戴姆勒公司和奔驰公司合并后产生的。试根据这一商标,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这一商标的创意。
(2)结合这一商标,为奔驰轿车写一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
答:
(1)①戴姆勒・奔驰的三叉星通向不同的方向,代表着征服陆海空的愿望。②圆形的图案中间镶嵌着一颗星星,象征着奔驰轿车誉满全球,光辉灿烂。(此外,还可将图标想象成方向盘、轮胎等,只要想象合理就行)
(2)①有路的地方,就有奔驰。②奔驰,名车星空中最亮的一颗。③拥有奔驰,你就能征服世界。
(这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启 事
①我公司应征网页制作人员和平面设计人员各20名。②凡我市二十一至三十五周岁、身体健康、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③贵公司地处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④待遇优厚,最低月工资七百元。⑤路途较远的职工公司负责安排食宿。⑥愿者请带身份证到本公司的人事科报名,⑦经考试后即可录用。⑧试用期三个月。
诚信网络广告公司
(××市人民路168号)
二00八年九月十日
此启事全文有五处毛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1) ;(2)
(3) ;(4)
(5) 。
⑴“应征”改为“招聘”(不得体);⑵③“贵公司”改为“我公司”(不得体);⑶⑦“考试”后加“合格”(不合逻辑);⑷增加“报名时间某月某日”(缺少内容要素);(5)落款两项挪至右侧(格式不正确)。
有人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女性之美最高妙的莫过于宋玉。他写“东家之子”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有人却认为宋玉写“东家之子”的笔法不如曹雪芹描写林黛玉的笔法:“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刻画人物形象,概括描写(宋玉)和具体描写(曹雪芹)哪个更适合更有效。假如你正在进行相关创作,你更倾向采用何种方法?请结合上述例子,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答:
【示例】 一、倾向于概括性描写手法。(明示观点1分。后如无解说则不给分)因为概括性描写手法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能动性,利用读者的想象进―步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阐述理由2分)比如,对“东家之子”美丽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东家之子”的身高、肤色。(结合例子1分)相反,具体性描写手法框定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不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想象力。总之,利用概括性描写手法更容易塑造出被读者普遍接受的人物形象。(
二、倾向于具体性描写手法。因为具体性描写手法不仅可以细腻地刻画出一个人的外貌,而且能刻画出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比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她只能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他人。相反,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则显得浮泛,没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具体性描写手法更容易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异于他人的文学典型形象。
三、采用何种创作手法应因文而异。(答案内容综合一、二内容。采用此答案的考生思维较全面、辩证,赋分时应给予适当倾辩)
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答:
【示例】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2分)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或者: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不值得肯定。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2008年10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冬季长跑开跑了。今年是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第二年。相对第一年活动,今年冬季长跑总里程以60公里为基数,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今年还对中小学生每次的长跑距离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①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确立主题(10字以内);
②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撰写一句口号(20字以内);
③人们认为该长跑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较好。请为此写出两点理由。
主题: 。
口号: 。
赞成理由:① ;② 。
主题: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只要体现体育与祖国的关系即可,2分)
口号:开展阳光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分,扣题,注意有文采)
赞成理由:①长跑活动不受条件限制,简便易行,各校都可开展且操场可利用;
②长跑活动可与学校体育课、早操、课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从而不增加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