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合理的空间距离彰显出建筑的美。人与人的相处,也要保持或尊重彼此的空间。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空间,彼此都有空间的联系。你或许有这样的体验,你或许有自己的看法。
请以“彼此的空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请认真阅读“评分标准”再评分,一定要拉开分差)
(一)评分标准
1.一旦脱离所给范围,或另起炉灶,即使内容、语言、结构等都可以,也只能是二类卷以下(53分往下打分)。
2.关于议论类文章
(1)切合题意,且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明确,材料基本充实,评54―60分。
(2)符合三个“基本”,且某一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63分下)
(3)凡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材料的内涵与精神,可视为有亮点,提一个档次。(63分下)
(4)选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论据,而不是尽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有议论层次,不平面展开或机械重复,每一例都能显示一个小论点或层次递进。可作亮点打65分以上。
(5)以随笔、杂感、杂文等形式出现的,凡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或诙谐有特色、行文纵横捭阖的要敢打高分;而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感的,按一般议论文处理,不要误判高分。
3.关于记叙类文章
(1)切合题意,叙述基本过关,主题基本明白,情节基本完整的,54―60分。
(2)三“基本”中一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或构思精巧,或形象丰满,或意境深远,或有个性,或语言生动的,63分以下。
(3)三“基本”某一个或几个较差,向下浮动;某一方属于很差的45分以下。表达、记叙能力低幼化的评35分以下。
(4)通篇记叙、编故事,无法找到实写或虚写所供材料寓意的,视为跑题,评30分以下。
(5)有机智的构思,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令人思考的“余味”的文章,评65分以上。
(二)注意事项
1.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累计,扣满5分为止。
2.出现一个病句扣1分。
3.文体方面,若写成议论类文章,议论的内容应占全篇2/3以上,若写成记叙类文章,记叙的内容应占2/3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 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 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 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 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 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③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16.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
15.A (A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3分)
16.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地探求。(6分,每点3分)
17.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
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快乐与功利原本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边沁、斯密、密尔、杰文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理论有过诸多阐述,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并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于人类快乐、幸福包含了亲情、环境、健康、zōng jiāo 、友谊、社会公正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因而使得其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承认“社会”的价值维度,是对古希腊“共同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哲学精神的某种传承。然而,由于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加之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本身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使得具有社会价值规范意义与终极价值意义的快乐概念,蜕化为由个人生理和心理本能决定并局限于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这种以狭义的经济效用主义与利己主义为中心的偏好论与效用论,拒绝承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进而否认快乐、幸福需要人与人、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和谐才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维度。由于建立于个体主义、利己主义、物质利益主义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与逻辑理性主义方法论,忽视了世界真正的合作前提与快乐体验的行为终极本质,使得其理论因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
快乐经济学追寻人类行为真谛并直面生活现象,使得其不仅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与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相一致,更加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终极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拓宽经济学价值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快乐、幸福才具有终极价值,经济增长的意义永远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具有价值的。快乐经济学包含的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发现人类快乐影响因子的权重序列,为个人完善人生,为科学技术指明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因为,健康、亲情、环境,这些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的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无上快乐的源泉。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快乐经济学迎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是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只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才引起了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的复归,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专门为此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我们不由得感慨,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索人类行为真谛的经济学时代!
15.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乐经济学传承古希腊“共同体主义”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精神,因此就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
B.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为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分析基础,因而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
C.因为健康、亲情、环境等人类无上的快乐源泉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所以快乐经济学不追求经济效用。
D.因为人类行为的真谛就是快乐与幸福,所以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复归是真正以人为本。
16.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17.请你归纳出“快乐经济学”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6分)
答:
15.D(A项“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错;B项只能是“影响”“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不能说“决定”;C项“不追求经济效用”错。)(3分)
16.(1)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2)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6分,每点3分)
17.(1)只有快乐、幸福才有终极价值,(2)而经济增长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才有价值。(6分,每点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5分)
答:
1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答:
1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1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6分)
答:
11.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12.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13.①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②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14.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5)君子 ,群而不党。
(6)君子之道, ,辟如登高必自卑。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矜而不争 (6)辟如行远必自迩(8分,每句1分)
请以“公平”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请以“背后”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09年上海春招改造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
冯骥才
①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
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还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
C.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第⑧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在于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2.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
答:
3.根据文本信息,简述“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
1.D(D项中其主要用意在于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以及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2.(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蕴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3.要点:
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
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创题)
奥林匹克圣火光耀全球
王镜宇
①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的祈祷声犹如天籁之音在赫拉神庙前弥散,太阳神阿波罗赐予的天火倏然升腾。在这一刻,奥林匹克理想最高象征的圣火光耀中华,辉映全球,亮彻天宇。神圣的北京奥运会之旅向着胜利、向着和谐、向着希望而起步进发了!
②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了中华民族超越百年的奥运期盼。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既谱写过荣耀与辉煌,也记录过屈辱和苦难。1896年,当现代奥林匹克的火种在希腊重生的时候,直不起腰的古老中国几乎被世界遗忘,奥运会距离我们竟如此陌生和遥远。
③时光飞逝,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依靠不懈的努力重新挺起胸膛,在全世界尊敬的目光中踏上建设和谐社会之旅。112年的期盼、等待和努力终于换来了我们和奥运会的第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奥运会将首次在中国这个与希腊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举办。
④奥林匹克圣火在娜芙普利都面前欢快地跳跃,同时也映亮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自豪的光泽。
⑤息战乱、止干戈是中国古代哲人和民众的崇高理想,“对外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宣言和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这样的理想和追求与“和平、团结、友谊、和谐”的奥林匹克精神和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种族肤色的奥林匹克理想十分契合。
⑥奥林匹克牵手中国,奥林匹克精神将通过圣火“和谐之旅”再次传遍世界,来自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友好、进步的呼唤也将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邀请而扬播全球。
⑦奥林匹克圣火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点亮了一盏明灯。源于西方文明的奥运圣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东方文明古国,这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在历史上乃至今天,不同文明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和误读,因此文明间的包容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公元2008年,奥运圣火携着来自西方文明的火种来到中国,为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传承文明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
⑧奥林匹克圣火的到来将在中华大地上演一堂生动的奥林匹克理想的普及课。无论是手擎祥云火炬的火炬手,还是在路旁注目喝彩的民众,每一个人都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参与者、胜利者,都将分享奥运圣火带来的喜悦与荣光。经过圣火的洗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众无疑将更加自信、更加和谐、更加执着。
⑨今天,圣火耀宇宙,全球共瞩目。我们期待着奥林匹克圣火走向她辉煌的目的地――2008年8月8日,北京与世界相拥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将是全世界的盛大节日!
(选自2008年3月25日《新华日报》A.3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描写、叙述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再现了象征奥林匹克最高理想的圣火在雅典倏忽升腾的辉煌瞬间,揭示了2008年奥林匹克圣火的意义。
B.“2008年8月8日,北京与世界相拥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将是全世界的盛大节日!”这句话表达了世界人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美好期待和热切祝愿之情。
C.本文第四段上承奥运圣火在赫拉神庙前倏然升腾的现实场景,下启中国人百年期盼和努力终于换来了与奥运会第一次最亲密的接触的背景材料,过渡自然。
D.本文最后一段,作者又将叙述的视角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既呼应了开头,又点示了文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2.综观全文,2008年奥林匹克圣火传到中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分条概括
答: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奥林匹克圣火光耀全球”的含义。
答:
1.A(这篇新闻特写表达方式与通常的不同,应是“以议论、抒情为主,兼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2.(1)奥林匹克圣火将通过圣火“和谐之旅”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友好、进步的呼唤传遍全世界。
(2)奥林匹克圣火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碰撞和交融)点亮了一盏明灯,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
(3)奥林匹克圣火还将对中国民众进行一场生动的奥林匹克理想教育,从而使我们的国家和民众更加自信、和谐和执着。(以上每点2分)
3.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是说由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在赫拉神庙前点染的奥林匹克圣火倏然升腾,并通过圣火“和谐之旅”再次传遍世界。另一方面,是说“和平、团结、友谊、和谐”的奥林匹克精神和超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种族肤色的奥林匹克理想将再次传播全世界,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每一层意义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徐州市08届高三一检改造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锋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卜”,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2.在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一观点的?
答:
3.本文第四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与“黄沙直上”有关的地理天象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答: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在文本中找准与选项相对应的具体语句,然后排除选项的干扰信息,选出正确选项。B项的对应语句在第二段,本项的错误在于“‘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是沈祖菜的结论,而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结果则是作者的猜测。
2.[答案]本节围绕这一观点,以事实为据,从作品的内容特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两个层面加以论述。(2分)①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而较富于美感的意境与当时有劝人思归悲凉之意的《凉州词》的演唱氛围不协调。(2分)②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王之涣,完全能写出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的“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诗句。(2分)
[解析]本题从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的角度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时应在整体把握全文的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这一重要句子的含义,然后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节的主要内容和论述层次进行提炼概括。
3.[答案 ]不重复。第四段是援引史书记载的天气现象的史实,由此推论出“黄沙直上”说的可能性。(3分)第五段则是引用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名言”论断,由此证实了“黄沙直上”说的合理性。两节虽都谈到当地地理天象问题,只是论证角度不同,各有侧重。(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从论证角度的层面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