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长单句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5分)

巴基斯坦新当选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7日取消了家乡省份为庆祝他当选做出的放假决定。

(1)

(2)

(3)

(1)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当选巴基斯坦新总统。

(2)家乡省份为庆祝他当选做出放假决定。

(3)扎尔达里7日取消了这个决定。

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请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背景,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4分)

今夜,当奥林匹克会歌在国家体育场上空悠扬奏响,奥林匹克运动的宏伟篇章将翻开崭新一页。

今夜,当

今夜,当

当五环旗在万众瞩目中冉冉升起,奥林匹克理想在古老的中华大地激情飞扬。(比拟)

当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燃亮,人类文明的长河再次汇入来自东方的泉流。(比喻)

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要在全党全军去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额抗震救灾,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B:现在全球钻石加工中心的债务总额已达150亿欧元,比2000年高出近两倍多。 C:如果200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虽然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然有望保持9.5%左右的较快增长。 D: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要求各地各部门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合理的空间距离彰显出建筑的美。人与人的相处,也要保持或尊重彼此的空间。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空间,彼此都有空间的联系。你或许有这样的体验,你或许有自己的看法。

请以“彼此的空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请认真阅读“评分标准”再评分,一定要拉开分差)

(一)评分标准

1.一旦脱离所给范围,或另起炉灶,即使内容、语言、结构等都可以,也只能是二类卷以下(53分往下打分)。

2.关于议论类文章

(1)切合题意,且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明确,材料基本充实,评54―60分。

(2)符合三个“基本”,且某一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63分下)

(3)凡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材料的内涵与精神,可视为有亮点,提一个档次。(63分下)

(4)选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论据,而不是尽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有议论层次,不平面展开或机械重复,每一例都能显示一个小论点或层次递进。可作亮点打65分以上。

(5)以随笔、杂感、杂文等形式出现的,凡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或诙谐有特色、行文纵横捭阖的要敢打高分;而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感的,按一般议论文处理,不要误判高分。

3.关于记叙类文章

(1)切合题意,叙述基本过关,主题基本明白,情节基本完整的,54―60分。

(2)三“基本”中一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或构思精巧,或形象丰满,或意境深远,或有个性,或语言生动的,63分以下。

(3)三“基本”某一个或几个较差,向下浮动;某一方属于很差的45分以下。表达、记叙能力低幼化的评35分以下。

(4)通篇记叙、编故事,无法找到实写或虚写所供材料寓意的,视为跑题,评30分以下。

(5)有机智的构思,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令人思考的“余味”的文章,评65分以上。

(二)注意事项

1.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累计,扣满5分为止。

2.出现一个病句扣1分。

3.文体方面,若写成议论类文章,议论的内容应占全篇2/3以上,若写成记叙类文章,记叙的内容应占2/3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 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 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 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 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 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③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16.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

15.A (A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3分)

16.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地探求。(6分,每点3分)

17.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

    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快乐与功利原本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边沁、斯密、密尔、杰文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理论有过诸多阐述,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并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于人类快乐、幸福包含了亲情、环境、健康、zōng jiāo 、友谊、社会公正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因而使得其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承认“社会”的价值维度,是对古希腊“共同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哲学精神的某种传承。然而,由于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加之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本身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使得具有社会价值规范意义与终极价值意义的快乐概念,蜕化为由个人生理和心理本能决定并局限于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这种以狭义的经济效用主义与利己主义为中心的偏好论与效用论,拒绝承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进而否认快乐、幸福需要人与人、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和谐才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维度。由于建立于个体主义、利己主义、物质利益主义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与逻辑理性主义方法论,忽视了世界真正的合作前提与快乐体验的行为终极本质,使得其理论因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

快乐经济学追寻人类行为真谛并直面生活现象,使得其不仅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与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相一致,更加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终极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拓宽经济学价值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快乐、幸福才具有终极价值,经济增长的意义永远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具有价值的。快乐经济学包含的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发现人类快乐影响因子的权重序列,为个人完善人生,为科学技术指明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因为,健康、亲情、环境,这些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的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无上快乐的源泉。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快乐经济学迎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是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只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才引起了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的复归,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专门为此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我们不由得感慨,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索人类行为真谛的经济学时代!

15.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乐经济学传承古希腊“共同体主义”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精神,因此就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

B.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为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分析基础,因而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

C.因为健康、亲情、环境等人类无上的快乐源泉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所以快乐经济学不追求经济效用。

D.因为人类行为的真谛就是快乐与幸福,所以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复归是真正以人为本。

16.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17.请你归纳出“快乐经济学”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6分)

答:

15.D(A项“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错;B项只能是“影响”“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不能说“决定”;C项“不追求经济效用”错。)(3分)

16.(1)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2)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6分,每点3分)

17.(1)只有快乐、幸福才有终极价值,(2)而经济增长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才有价值。(6分,每点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5分)

答:

1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答:

1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1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6分)

答:

11.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12.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13.①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②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14.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5)君子 ,群而不党。

(6)君子之道, ,辟如登高必自卑。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矜而不争                   (6)辟如行远必自迩(8分,每句1分)

请以“公平”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请以“背后”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