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百年的责任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2007年岁末,我参加了一个探讨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的研讨会。会上人们都在进一步尝试思考和理解这篇鲁迅先生26岁时写成的文章对于今天中国的作用。这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的作品,其实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和思想的力量,直到今天仍然让大家感受得到。从它1908年8月在《河南》杂志上发表到今天,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距离。而这篇文章在其发表之初也没有多少人阅读和理解,后来这篇文章也仅仅被视为鲁迅先生早年的试笔之作。但到了今天,这篇文章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脉络经过许多研究者的探索而逐渐清晰,其对于今天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逐步被人们所深识。
对于我来说,重读这篇文章所产生的震惊在于,这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在他的民族面临着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时刻所进行的思考,也是一个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年轻人在和种种现代思想初次相遇时的最为执著而坚韧的探索。这篇文章的立论基础正是来自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所接触的有关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观念,对于人类文明的起伏发展进行了简要而深入的概括。这种对于中西文明史的思考和追问当然深受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但所表现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力量直到今天还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自己祖国的衰败和贫弱的清醒认识和尖锐批判。他充满了对于祖国发展的忧虑和期望。另一方面,这里也有对于当时所流行的仅仅重视“物质”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他点明:“是故于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其实是贯穿他一生的追求。这种“立人”的主张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立人”则需要的是“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思考正是鲁迅这篇文章留给今天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提出的这样的思考,其实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与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建构自身文化新的根基和价值基础有其重要的意义。鲁迅当时面对的是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但他的眼光其实没有停留在解决这样危机的技术和物质层面,而是从一个人类精神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的期许。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但也有对于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心。他对于我们所“固有之血脉”的不可失去的信念其实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西方学习的热忱,但也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清醒体认和反思。他对于“世界之思潮”的把握也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自信使他对于中国抱有最强的信心而有向上的动力,自觉让他能够保持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在今天中国已经有机会告别20世纪深刻的民族悲情,创作自己的新未来的时刻,我们也要看到鲁迅先生提出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这艰苦奋斗的一百年中还未完成,这其实是期望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展开。中国的今天不仅仅要在物质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给予中国普通的人民更大的生活改善和物质满足,而且还要有一种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新的创造和新的向上提升的价值展开。鲁迅先生所告诉今天中国人的正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成功,也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
在1908年8月,鲁迅先生发表《文化偏至论》的时候,他的声音是寂寞的,而那时的中国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期望。但在一百年后的2008年的8月,中国将会举办奥运会。我们应该做出努力,让“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自觉和自信变成我们生活的现实。
(说明:这是作者在纪念鲁迅《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偏至论》的核心是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B.“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是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的中华文明发展的目标。
C.鲁迅先生对中西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和追问是受时代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D.鲁迅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一百年前是有意义的,但在今天已经没有了价值。
17.下列对鲁迅先生观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强烈信心和向上动力。
B.“文化自觉”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世界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
C.鲁迅先生对文化和文明的思考没有停留在解决危机的技术和物质层面,在精神上也提出了要求。
D.鲁迅先生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百年的奋斗中已经完成了。
18.《文化偏至论》在一百年前诞生,其背景是什么?(6分)
答:
19.在作者看来,《文化偏至论》一文直到今天仍然具体其独特的价值,为什么?(6分)
答:
16.(3分)D(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见第1段和第5段)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理解分析的能力。
17.(3分)D(原文最后一段提到“……‘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着艰苦奋斗的一百年中还未完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8.(6分)(1)中华民族面临着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危机;(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西方文明发展史交汇碰撞;(3)人类文明的起伏发展尚未概括,但已经需要概括了。第三点意思接近即可)(每点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9.(6分)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自己祖国的衰败和贫弱的清醒认识和尖锐批判。充满了对祖国发展的忧虑和期望。另一方面,这里也有对于当时所流行的仅仅重视“物质”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每点3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一15题。
窗外人生
作者:王呈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2.文章的第一小节为什么从“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13.阐释“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唐人、宋人和清人的“窗外人生”有什么不同?(6分)
15.作者说“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你对作者这一观点是如何认识和看待的?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6分)
12.(4分)“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是一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和爱好,从此入手,既能和读者的心相近相贴,(2分)又扣紧题目,自然地引出下文的“窗外人生”。(2分)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13.(4分)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只有视野开阔、思想远行,思想才能不会枯竭、退化。(修辞手法和内容各2分)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14.(6分)唐人门窗俱开,凭高远望,天地间的一切尽收眼底,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胸襟和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2分)宋人视野变狭隘了,只能从方塘里或隔着墙壁赏鉴,眼光定格在“深几许”的庭院中,秀气,精致;(2分)清人带着负担、无奈、浩叹看窗外人生,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出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冷眼旁观,即使像蒲松龄、曹雪芹,虽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但体现出的仍是落第举子的悲哀和王朝末路的历史。(2分)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5.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心扉日益紧闭,只顾自己个人的小天地的现象来谈我们应该放宽视野,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关注他人,关注历史,关注人生。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态度。也只有这样,你的思想才不会霉掉,你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我认为作者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我们的身心是有益的。(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6分)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6)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7) , 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猿猱欲度愁攀援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拄杖无时夜扣门 (7)登山则情满于山
本题主要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房太尉墓①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传》)二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的推崇备至。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结合诗的首联和颔联,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4分)
(1)(4分)首联叙写身在他乡又要四处奔走,临行前停下马来特地到老友的坟前告别。颔联追忆死者生前的凄凉和自己一生的坎坷,诗人备感悲伤,以致眼泪把坟周围的土都淋湿了。悲痛之情似乎感动了上天,天上的愁云也和诗人一起来共同哀悼。杜甫通过其营造的阴郁凄凉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孤独忧伤凄凉之情。
(2)(4分)尾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本题主要考查古诗鉴赏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梁 商 传
(梁)商字伯夏,少以外戚拜郎中,迁黄门侍郎。永建元年,袭父封乘氏侯。三年,顺帝选商女及妹入掖庭,迁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加商位特进,赐安车驷马,其岁拜执金吾。二年,封子冀为襄邑侯,商让不受。三年,以商为大将军,固称疾不起。四年,使太常桓焉奉策就第即拜,商乃诣阙受命。
商自以戚属居大位,每存谦柔,虚已进贤,辟汉阳巨览、上党陈龟为掾属,李固、周举为从事中郎。于是京师翕然,称为良辅,帝委重焉。每有饥谨,辄载租谷于城门,赈于贫馁,不宣己惠。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然宦者忌商宠任,反欲陷之。永和四年,中常侍张逵、蘧政等连谋,共谮商及中常侍曹腾、孟贲,云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请收商等案罪。帝日:“大将军父子我所亲,腾、贲我所爱,必无是,但汝曹共妒之耳。”逵等知言不用。惧怕,遂出矫诏收缚腾、贲于省中。帝闻震怒,敕宦者李歙急呼腾、贲释之,收逵等,悉伏诛。辞所连染及在位大臣,商惧多侵枉,乃上疏日:“《春秋》之义,功在元帅,罪止首恶,故赏不僭溢,刑不淫滥,五帝、三王所以同致康义也。窃闻考中常侍张逵等,辞语多所牵及。大狱一起,无辜者众,死囚久系,纤微成大,非所以顺迎和气,平政成化也。宜早讫竟,以止逮捕之烦。”帝乃纳之,罪止坐者。
六年秋,商病笃,敕子冀等日:“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无以辅益朝廷,死必耗费帑臧,衣衾饭玉匣珠贝之属,何益朽骨。百僚劳扰,纷华道路,只增尘垢,虽云礼制,亦有权时。方今边境不宁,盗贼未息,岂宜重为国损!气绝之后,载至冢舍,即时殡敛。敛以时服,皆以故衣,无更裁制。殡已开冢,冢开即葬。祭食如存,无用三牲。孝子善述父志,不宜违我言也。”及薨,帝亲临丧。朝廷赐以东园朱寿器、银镂、黄肠、玉匣、什物二十八种,钱二百万,布二千匹。皇后钱五百万,布万匹。及葬,中宫亲送,帝幸宣阳亭,瞻望车骑。赐谥忠侯。
(节选自《后汉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太常桓焉奉策就第即拜 策:马鞭子
B.逵等知言不用。 用:采用,采纳
C.敛以时服,皆以故衣 敛:通“殓”,装殓
D.帝幸宣阳亭,瞻望车骑 瞻:向上或向前看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商“谦柔”的一组是(3分)
①每有饥谨,辄载租谷于城门,赈于贫馁,不宣己惠
②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
③辞所连染及在位大臣,商惧多侵枉
④吾以不德,享受多福
⑤孝子善述父志,不宜违我言也
⑥及葬,中宫亲送,帝幸宣阳亭,瞻望车骑。赐谥忠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商贵为皇后之父,顺帝又委以大将军的重任,但他克勤克俭,遇事谦柔,为政期间赢得了京城百官一片“良辅”的赞誉声。
B.中常侍张逵、蘧政等共谋陷害梁商和另外两个中常侍曹腾、孟贲,顺帝没有听信他们的谗言,主要原因是梁商是梁皇后的父亲。
C.梁商死前叮嘱儿子们的话,表现了梁商反对厚葬的习俗,认为国家有难之时,耗费大量财物和人力厚葬死者,于死人并没有好处,礼制上的这种规定应该改一改。
D.梁商死后,葬礼完全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顺帝和梁皇后都来送丧,“百僚劳扰,纷华道路”的事情仍然发生了;梁皇后送的钱物比顺帝送的钱物还要多。
9.将文中画横线处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大将军父子我所亲,腾、贲我所爱,必无是,但汝曹共妒之耳。
(2)大狱一起,无辜者众,死囚久系,纤微成大,非所以顺迎和气,平政成化也。
(3)生无以辅益朝廷,死必耗费帑臧,衣衾饭玉匣珠贝之属,何益朽骨。
6.(3分)A(策:帝王对臣下封士、受爵或免官的文书。)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7.(3分)D(③⑤⑥句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③句是梁商的工作范畴,不属于“谦柔”的表现。⑤句是对其子的遗言。⑥句是说其死后情形。)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8.(3分)A(B主要原因应该是:顺帝知道京师翕然,称梁商为良辅;顺帝看出了宦者嫉妒梁商受宠任。C梁商并不是要求礼制上厚葬的习俗改一改,他只是觉得自己“不德”,过分享受福分于心不安,别人按照礼制厚葬可以,自己不按照礼制厚葬,可以算是“权宜之计”──灵活地处理。D顺帝只送到宣阳亭;不是顺帝送钱物,而是以朝廷的名义送钱物。)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9.(9分。每题3分)(1)大将军父子一家都是我的亲人,曹腾、孟贲都是我喜爱的人,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你们都嫉妒他们罢了。
(2)大案兴起,必然牵扯到很多无辜的人,该判死刑的罪犯长期关押,一些小的问题最后都要变成大的案件,这不是用来顺应天地间的和畅之气、安定国家局面、教化百姓的办法。
(3)在生没有更多地辅佐好朝廷,死了还定会耗费国家的钱财。穿上好的衣服,口里含着珠宝之类的东西,这对朽骨又有什么好处呢?
本题主要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参考译文:
梁商字伯夏,年轻时凭借外戚的身份拜为郎中,后又升为黄门侍郎。东汉顺帝永建元年,承继父亲的封爵被封为乘氏侯。永建三年,顺帝选取梁商的女儿和妹妹进入皇宫做嫔妃,于是又升梁商为侍中、屯骑校尉。顺帝阳嘉元年,梁商的女儿被册立为皇后,妹妹被立为贵人,因此,又加梁商“特进”的官职(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得自辟僚属),赏赐安车驷马,那一年,又拜梁商为执金吾(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阳嘉二年,封梁商的儿子梁冀为襄邑侯,梁商谦让不接受。阳嘉三年,顺帝想让梁商当大将军,梁商坚持说自己有病不上朝。阳嘉四年,顺帝派太常桓焉捧着策书到梁商的家里来授官。梁商才来到皇宫叩谢接受任命(做了大将军)。
梁商认为因为自己是皇上的亲属才当上了大将军的官职,所以常常谦恭温和,不把自己看得有什么了不得,而竭力把贤能的人才进用给皇上。梁商前后举荐了汉阳人巨览、上党人陈龟为掾属,李固、周举为从事中郎。于是京城内都齐声叫好,称梁商为好官,顺帝更把国家的重要大事都交给他处理。遇到灾荒年成,梁商就把自己田租收取的稻谷运到城门处,赈济那些没有粮食的灾民,并且不说是大将军的恩惠(只说是国家的救助)。他还约束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不允许凭借权势去做干犯法律的事情。然而宦官们嫉恨粱商得到皇上的宠幸,反而想要陷害梁商。顺帝永和四年,中常侍张逵、蘧政等人一起合谋,诬陷梁商和另外的两个中常侍曹腾、孟贲,说是想要向各位王子征求意见。打算商议废掉顺帝另立新的皇帝,请求逮捕梁商等人治他们的罪。顺帝说:“大将军父子一家都是我的亲人,曹腾、孟贲都是我喜爱的人,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你们都嫉妒他们罢了。”张逵等人知道自己编的谎话顺帝不信,他们害怕了,于是做了一篇假诏书去把曹腾、盂贲逮捕起来关在皇宫中。顺帝听说后大怒。命令宦官李歙赶紧去把曹腾、孟贲放了,并且把张逵等人逮捕起来。他们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供词牵连到一些在位大臣,梁商担心有人冤枉受牵连,就上疏说:“《春秋》一书主张,立了大功,只奖励主帅;犯了大罪,只惩罚主犯。所以赏赐不因超越本分而发得很多,施刑也不因为过分而用得很宽。这就是五帝、三王治理天下都能安康太平的缘故。我听说审查中常侍张逵等人时,他们的供词牵连到很多人。大案兴起,必然牵扯到很多无辜的人,该判死刑的罪犯长期关押,一些小的问题最后都要变成大的案件,这不是用来顺应天地间的和畅之气、安定国家局面、教化百姓的办法。应该早一点把这件事情了结,停止那纷繁的逮捕。”顺帝于是采纳了梁商的意见,只是把那些确实有罪的人判了刑。
永和六年秋天,粱商病重,告诫他的儿子粱冀等说:“我没有大的功德,却享受了许多福分。在生没有更多地辅佐好朝廷,死了还定会耗费国家的钱财。穿上好的衣服,口里含着珠宝之类的东西,这对朽骨又有什么好处呢?百官劳顿,拥挤在道路上,只是增加了路上的尘土,虽然说是按照礼节该如此办,但礼节也还有灵活处理的时候。现在边境上在打仗,国内四处都有盗贼出现,哪里还能为了我的丧事而破费国家更多的财物呢?我死之后,把我运到坟墓前,马上就装殓入棺。就穿平时穿的衣服,都用我穿过的衣服,别另外裁制新衣。穿戴好后就把坟墓打开,坟墓打开后马上就下葬。祭祀时用的食物就像我在生时吃的一样,不要用猪牛羊这三牲的大祭礼。人们说,是孝顺的儿子就应该按照父亲的意愿办,你们不要违背我的话啊。”等到死的时候,顾帝亲自到他的遗体前来志哀。用朝廷的名义赏赐了东同朱寿器、银镂、黄肠、玉匣、什物等一共二十八件,钱二百万,布二千匹。皇后(因为是梁商的女儿)用自己的钱物送了钱五百万,布一万匹。等到下葬的时候,皇后亲自送丧,顺帝也送丧,但只送到宣阳亭,然后伫立瞻望(目送)送丧的车马远去。梁商死后,朝廷赐予他谥号“忠侯”。
把下列长单句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5分)
巴基斯坦新当选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7日取消了家乡省份为庆祝他当选做出的放假决定。
(1)
(2)
(3)
(1)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当选巴基斯坦新总统。
(2)家乡省份为庆祝他当选做出放假决定。
(3)扎尔达里7日取消了这个决定。
本题主要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请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背景,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4分)
今夜,当奥林匹克会歌在国家体育场上空悠扬奏响,奥林匹克运动的宏伟篇章将翻开崭新一页。
今夜,当
今夜,当
当五环旗在万众瞩目中冉冉升起,奥林匹克理想在古老的中华大地激情飞扬。(比拟)
当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燃亮,人类文明的长河再次汇入来自东方的泉流。(比喻)
本题主要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要在全党全军去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额抗震救灾,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B:现在全球钻石加工中心的债务总额已达150亿欧元,比2000年高出近两倍多。 C:如果200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虽然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然有望保持9.5%左右的较快增长。 D: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要求各地各部门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合理的空间距离彰显出建筑的美。人与人的相处,也要保持或尊重彼此的空间。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空间,彼此都有空间的联系。你或许有这样的体验,你或许有自己的看法。
请以“彼此的空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请认真阅读“评分标准”再评分,一定要拉开分差)
(一)评分标准
1.一旦脱离所给范围,或另起炉灶,即使内容、语言、结构等都可以,也只能是二类卷以下(53分往下打分)。
2.关于议论类文章
(1)切合题意,且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明确,材料基本充实,评54―60分。
(2)符合三个“基本”,且某一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63分下)
(3)凡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材料的内涵与精神,可视为有亮点,提一个档次。(63分下)
(4)选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论据,而不是尽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有议论层次,不平面展开或机械重复,每一例都能显示一个小论点或层次递进。可作亮点打65分以上。
(5)以随笔、杂感、杂文等形式出现的,凡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或诙谐有特色、行文纵横捭阖的要敢打高分;而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感的,按一般议论文处理,不要误判高分。
3.关于记叙类文章
(1)切合题意,叙述基本过关,主题基本明白,情节基本完整的,54―60分。
(2)三“基本”中一方较好的,可提一个档次。或构思精巧,或形象丰满,或意境深远,或有个性,或语言生动的,63分以下。
(3)三“基本”某一个或几个较差,向下浮动;某一方属于很差的45分以下。表达、记叙能力低幼化的评35分以下。
(4)通篇记叙、编故事,无法找到实写或虚写所供材料寓意的,视为跑题,评30分以下。
(5)有机智的构思,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令人思考的“余味”的文章,评65分以上。
(二)注意事项
1.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累计,扣满5分为止。
2.出现一个病句扣1分。
3.文体方面,若写成议论类文章,议论的内容应占全篇2/3以上,若写成记叙类文章,记叙的内容应占2/3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 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 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 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 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 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③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16.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
15.A (A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3分)
16.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地探求。(6分,每点3分)
17.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
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
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6分,每点2分)